洪秀全之所以要拜上帝教,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科举受挫,没有取得机会能入仕为官。因此,当他建立政权后,马上就开科取士,作出一番广纳天下贤才的姿态。
但事实证明,任何好的事情到了太平天国手里往往就会变样,以科举取士来说,也仅仅是在表面上尊重读书人。按照当时的记载,太平天国的科举录取率极高,如1853年湖北乡试,报名参加考试的总共不到1000人,中举的达800多人,录取率高达80%以上。
太平天国通过科举选拨出来的读书人很多,但能留下一点事迹的却寥寥无几。只有状元武立勋、吴榕宽、刘忠达等,在一些书籍、文件中留下了几笔文字,一个名衔,其他数以千计、万计的各级科举中榜者,只不过是匆匆走了个过场。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太平天国在人才辈出的江南,找不到读书人为他们效力呢?概括起来,无非有两个原因:
第一,洪秀全以迷信神权起家并统治政权,或许是因为自己科举落地的仇视心里,导致了他贬低圣贤、古籍。他不仅将自己著作里的古人事迹、古代典故一概删除,还把古代帝王一律贬为“侯、相”。如唐太宗被改名为“唐太侯”、梁惠王被改名为“梁惠相”。
就是对古籍的名字洪秀全也作了修改,比如《字典》不许叫“典”,只能叫“字义”;《诗经》不许叫“经”,只能改名“诗韵”。读古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犯罪,凡读书人能读的只能是太平天国的书籍,所有圣贤书一律要焚烧。这种做法就好比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必然会引起读书人的极大抵触。
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也是八股文、试帖诗,但在内容上却作了很大的“改进”,所有题目都必须出自《圣经》,甚至出自洪秀全自己所作的“天诗”。比如1859年的会试题目就出自洪秀全的《十全大吉诗》中的:“三星共照日出天,禾王作主救人善。尔们认得禾救饥,乃念日头好上天”,要求应试者对这首诗写读后感。
老实说,洪秀全读过书但不过是个秀才功名,所作的诗实在是不敢恭维,不用想,当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考生们看到这样的考题时,内心肯定是崩溃的。
第二,对于那些真心投靠的读书人,太平天国首领并不能人尽其用,甚至连最起码的尊重也没有。
太平天国早期,确实有不少人对它存有幻想,也天真地认为洪秀全就是救苦救难的造世主。因此,投奔而来的读书人很多。可是,人们发现,天国的首领们对读书人却不屑一顾,对他们的建议也极少采纳。
比如有一个读书人接到招贤榜后,兴致之下写了一篇祝词呈给洪秀全,将他比作是刘邦、朱元璋。可这个马屁拍到马腿上,洪秀全勃然大怒,说“刘邦、朱元璋是朕的马前先锋”,结果把这个倒霉的书生送到衙门改造学习。
在太平天国后期,一些担任基层官员的读书人,包括获得太平天国科举功名的人,也常常因为没有满足“上贡”、“特捐”要求,被当地驻军处罚甚至是痛打,斯文扫地。如此待遇,怎么能让读书人以死相报呢?
像陈玉成、李秀成这样的后起之秀虽然比较尊重读书人,但他们也还是没有做到推心置腹。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用金钱、美女拉拢的层面上,始终无法对读书人做更深入的了解。
如果说太平天国前期,读书人或多或少还愿意投奔洪秀全,那么到了天京事变后,他们都知道这个政权大势已去,没有人愿意再和他们共患难了,宁愿躲在家里无所事事,也不会出头为天国效力。
这种不尊重甚至是鄙视读书人的做法,让太平天国政权陷入危机。曾国藩以此大做文章,于咸丰四年(1854年)发布了《讨粤匪檄》,在里面,曾国藩把自己树立成捍卫儒家道统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卫道士,虽然这是政治所需,但此举也引起了读书人的共鸣,赢得了天下士子的心。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