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了!都知道“酒是陈的好”,可是你喝到的年份酒有可能是假的!

 

6月22日晚,央视《财经调查》栏目的镜头,刺破了白酒行业的华丽外衣。

 

河南郑州百荣世贸商城内,一家酒铺老板叼着烟,漫不经心敲着印有“窖藏三十年”的酒坛:“啥三十年?都是噱头,喝个心安罢了!”

 

直播间里,主播正激情地介绍同款酒:“错过这坛老酒得后悔一辈子!”

 

贵州某酒厂车间里,负责人表演着魔术。

 

他在新酒中滴入几滴液体,只见杯中酒很快由无色变成了黄色,再到琥珀色,这就是“30年陈酿”,成本不到10块,定价899元。

 

 

 

这瓶酒从里到外都充满着科技与狠活。

 

酒瓶是做旧的,酒是勾兑的,年份是调和的,包装是糊弄的,价格是离谱的。

 

是不是差点惊掉下巴?

 

如果不是央视的曝光,谁能想到人人花高价追捧的年份酒背后,竟然有如此玄机。

不知从什么起,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年份酒”的旋风。

 

不论是酱香型的酒还是兼香型的酒,都推出了10---30年陈酿,并且年限越久,价格越高,颜色越深,酒香味越纯正。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周前,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记者调查,《“年份酒”岂能凭空造》,揭开了年份酒的秘密。

 

作为年产酱香酒占全国产量80%的酒都,贵州仁怀市成了重灾区。

 

在某酒业车间,技术员用滴管往新酒里加入褐色的添加剂,透明液体瞬间泛起琥珀光泽。

 

“想要十年的还是二十年的,就看加几滴罢了。” 酒厂负责人介绍道。

 

他以为来了个大客户,便坦诚地带着记者参观。

 

这个能让酒变色的添加剂,实际上是焦糖色或陈酒浓缩液,专门用来伪造老酒的视觉特征。

 

更魔幻的是,酒厂生产线正贴着2025年6月刚实施的酱香酒新国标,流水线上却滚动着虚假标注“窖藏15年”的酒瓶。

 

 

 

原来年份酒是这么来的呀,用调色酒来染黄新酒,年份全靠演技,长了见识。

 

除了颜色和年份可以造假,就连酒的成分也暗藏猫腻。

 

粮食酒,顾名思义就是从粮食中酿制而成。

 

尽管现代工业,在古法酿造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升级,提高了白酒的质量和产量,但其核心是没有变的。

 

真正的粮食酒最少需要一年的生产周期,经过数次投料蒸煮发酵萃取等工艺而得。一般来说5斤高粱才能出一斤酒,光原料成本就要30元以上。

 

还得再经过三年以上的窖藏才会问世,这样算下来一斤坤沙酒的成本怎么也要百元以上。

 

工艺繁琐,产量也就不会很高,一家中小酒厂,一年也就能够产出几百吨坤沙酒。

 

这可是各家酒厂的命根子,就算2000元/斤也不会卖。

 

不过山人自有妙计,那就减少基酒的量,搭配着好了,这就有了碎沙酒和串酒的出现。

 

碎沙酒是将粮食粉碎后经过1~3次发酵后,再进行简单蒸馏取酒而来,这个也是粮食酒,就是杂质稍多些。

 

 

 

串酒呢其实就是酒精酒,在酒糟中倒入食用酒精进行二次蒸馏,或直接用酒精、水、各种添加剂勾兑而成。

 

这串酒的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哪怕是小酒厂吗,一天也能产几百吨。

 

即便是算上包装、物流,宣发等费用,其综合成本也只有3元多,不到4元,但是在直播间,卖899/6瓶还供不应求。

 

在茅台镇另外一家酒厂,不断有装着酒精的槽车进入厂区。

 

展厅内,有款“酒糟埋藏酒”的酒坛竟然裹满着泥污,经理介绍说,这全是营销噱头!里面装的其实是酒精串酒。

 

显然,在暴利驱使下,碎沙酒、串酒冒充坤沙酒已成了行业潜规则。

在仁怀这个酱香酒主产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暗处运转。

 

他们从外地采购来廉价的食用酒精,将酒精勾兑的串酒与碎沙酒五五混合。

 

然后由代工厂技术员将焦糖色素滴入新酒,用滴数来决定“年份”,十年或二十年仅凭手感。

 

同时包装厂家在酒瓶刻意沾上尘土做旧,礼盒印“窖藏30年”烫金字样,伪造检测报告“保驾护航”。

 

最后,这些打着茅子同源旗号的酱香老酒,华丽丽地出现在了直播间,溢价高达8--40倍。

 

 

 

虚高的价格,其实是为了给消费者造成一种捡漏的假象,来刺激他们下单。

 

不论是信誓旦旦的话术,还是主播捶胸顿足的夸张表演,其实就一个目的,他们收割网友的“老酒情怀”。

 

当然,谨慎的人不会被主播的表演迷惑,他们会经过扫码求证。

 

扫码一查,性价比还真的挺高,建议零售价398元/瓶,可眼下只要298元/件,用不到一瓶的价格,就能搬一件回家,这换谁不心动。

 

 

 

于是,这些成本只有几十元一箱的劣质酒,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经过“岁月沉淀的陈年老酒”,进入了千家万户。

 

可假的真不了。

 

消费者一喝就知道上当受了骗,各种投诉如雪片般飞向监管平台。

 

早在2019年3月,中国酒业协会就发布了《白酒年份酒》标准。

 

2022年,贵州仁怀市就有过“亮剑”行动,打击生产和销售这些用酒精勾兑白酒的行为,并清退了几百家违规酒厂。

 

其中《仁怀市酱香型白酒管理办法》中严厉禁止添加食用酒精。

 

 

 

可是几年过去,年份酒造假的问题还是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他们为什么敢?

 

说来说去,就是一个利字,尤其暴利向来是造假的第一驱动力。

 

一箱假年份酒成本几十元,直播间售价两三百仍赚数倍,若按虚标价899元出售,利润更高。

 

而违法成本却极低,即便2022年“亮剑行动”罚没500万元,对数十亿黑产仍是九牛一毛。

 

 

 

40倍的暴利之下,必有人铤而走险,这家罚没了,再注册一家酒厂,再来。

 

只要基酒在,手艺在,酵池在,市场在,梦就还在。

 

至于消费者,这个贪便宜的苦果也不得不吞下,因为谁都知道一分价钱一分货,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

 

不甘心的人会去投诉,可是维权成本太高,商家、主播、平台互相踢皮球,不知道谁才是第一责任人。

 

而且普通消费者也难辨别出酒花、挂杯、香气的细微差异,更不要说怎么判定年份了。

 

 

 

哪怕有平台推出了“老酒鉴真”服务,但那得用专业仪器来检测。

 

鉴定门槛高,消费者维权如盲人摸象,也就只有不了了之。

 

当暴利诱惑撞上维权困境,骗局野蛮生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仁怀某些酒厂,流水线昼夜不息。

 

他们笃定只要不用工业酒精,用食用酒精也喝不死人,出不了什么大问题,最多也就是口感不好,喝后头疼口渴罢了。

 

 

 

胆大的酒厂,就自己生产销售一条龙。

 

胆小的酒厂就想出了“定制年份酒”服务。他们可以按照经销商的需求,来自由定制酒液成分和包装年份。

 

“加多加少,年份你说了算”,“要定制什么酒,经销商说了算”,酒厂只收取罐装费。

 

总之,他们定能让经销商满意,毕竟顾客是上帝嘛。

 

而且这样一来,酒厂就成了“罐装车间”,万一查到,他们也只是代加工而已。

 

 

 

稍稍有点儿良心的商家,会用碎沙酒加上香精来组合。

 

而嚣张的老板,敢把用酒精勾兑的串沙酒,标注上“纯粮固态发酵”字样。

 

因为他们自信地认为自家出来的酒精酒,能规避成分检测,压根不怕抽检。

 

6月22日,央视曝光后,郑州市和仁怀市雷霆出击,对节目中涉及的商家和企业,进行了取样查封。

 

 

 

而仁怀锁定的12家涉事企业中,还有人在顶风作案。

 

当地酒商苦笑:“生意不好,小厂更敢玩命了。”

 

其实,市场除了这种“年份酒”,还有一种“特供酒”,也是一样的套路。

 

造假者将食用酒精兑香料灌入仿制坦克、火箭酒瓶中,以5800-2000元高价,卖给有军旅情怀的退役老兵。

 

 

 

据报道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市场监管部门,在专项行动中,就查获数万瓶假“特供酒”,

 

吉林查获的假特供酒中,甲醇含量超标。法医指出:轻度中毒会引发头痛呕吐,重度可致呼吸衰竭。

 

即便是食用酒精勾兑酒,长期饮用也会导致肝纤维化、肾损伤。

 

 

 

那我们应该怎样避免买到这种假酒呢?

 

首先是看配料表,如果有高粱玉米的就对路,有薯类或者酒精字样就不要。

 

或者滴酒放在掌心搓热后闻酒香,纯粮酒散发出自然粮香,酒精酒则有刺鼻的味道。

 

另外还可以加水来验证,纯粮酒加水会变浑浊,勾兑酒依然清澈。

 

最后当然是价格,虚标价格超实际售价数倍的多为问题酒,价格低于50元的也肯定不是坤沙酒。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当成本4元的酒精液,被冠以“岁月陈香”卖出千元天价时,透支的不仅是消费者钱包,更是千年酒文化的根基。

 

虽说低价酒精酒的市场更大,但是以次充好,随意冠上年份酒的标签就是骗人。

 

一壶老酒照见的不只是清欢,还有是诚信。

 

试想一家建厂才5年的酒厂,怎么可能会有窖藏或者洞藏了30年的基酒,明摆着就是大忽悠嘛。

 

如今,中国老酒市场已突破1500亿元,若放任“劣币驱逐良币”,终将重演比塑化剂更惨烈的行业雪崩。

 

毕竟再炫目的调色术,染不出时间的重量;再精巧的话术,圆不了良心的缺口。

 

所幸,我们的白酒行业正在自救重塑信任。

 

28家酒企成立“仁怀酱酒品质联盟”,设1亿元品质保证金,承诺“假一赔十”,并公开标注基酒年份比例(如“90% 5年基酒+10% 10年老酒”)。

 

习酒开放“数字酒库”,消费者VR直击酒窖;金沙酒业将车间变“直播工厂”,勾调过程全网公开,区块链多元、光谱检测手段的上线,无一不预示着整个行业都在向专业化、品质化发展。

 

正如仁怀一位老酿酒师所说:“粮食酿的酒,时间会给它味道;酒精兑的酒,市场会让它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