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市要你先掏260块钱办张卡才能进去逛,平常超市都是免费进,爱买不买随便转悠,可山姆会员商店偏偏玩这一套,非得收会员费当门票。

按理说,这种模式在中国应该没人买账,结果呢,它不但没黄,还越开越火,到2025年10月已经在全国开了56家店,会员数接近900万,年销售额轻松破千亿。到底啥原因?

 

山姆超市的全名叫山姆会员商店,是沃尔玛旗下的一个品牌,1983年在美国起步,主要针对批发式购物,东西大包装,价格压得低,但前提是你得是会员。1996年8月12日,它跟着沃尔玛一块儿进了中国,第一家店落在深圳。

那时候会员费是150块钱,听着不多,可当时全国职工平均月工资才500出头,这笔钱够普通人咬牙一个月的生活费了。结果早年发展得特别慢,很多人听说后好奇去瞧瞧,但一听要先交钱才能进门,就直接扭头走人了。

毕竟,那年代大家消费水平低,习惯了小超市零买,哪见过这种大批量采购的玩法。​

 

到2004年,山姆甚至暂停了在中国的扩张计划,因为会员拉不起来。想想也正常,那会中国人均GDP才950美元左右,远没到能支撑会员制超市的水平。私家车保有量全国也就100多万辆,开车去大仓库式超市采购的家庭少之又少。停车场准备了400个位子,结果常常空着。

一直熬到2013年,全国门店才勉强凑到10家,经营得磕磕绊绊。同期,传统超市和电商开始崛起,沃尔玛自己的大卖场也面临压力,但山姆这种会员模式当时真没啥吸引力。

 

不过,事总有转机。从2016年开始,中国零售市场变天了。电商像淘宝京东卷得飞起,传统超市关店一大片,沃尔玛大卖场从2018到2022年就关了近100家。可山姆反倒接住了这波机会,开始加速开店。

2017年一下子新开了5家,从23家门店起步,到2022年扩张到43家。为什么突然就行了?核心是消费市场升级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从2000年的16.5%涨到2023年的47.2%,超过4亿人。人均GDP也从2019年的1万美元突破到2023年的1.27万美元。大家不光有钱了,还开始讲究品质生活,转而追求大份量、高质量的进口货。

 

会员费也调整了,现在普通会员260元一年,卓越会员680元,能享更多福利,比如积分返现啥的。这笔钱对中产来说不算啥,相当于一张“高端购物门票”。

进店后,你能买到4000多种精选商品,SKU不多,但每样都是挑过的精品。大包装鸡蛋21块钱930个,便宜到离谱;牛奶两升装三块钱一瓶;还有瑞士卷、蛋糕这些网红货,价格比外面低20-30%。这些东西成了山姆的杀手锏,很多人冲着“穷鬼套餐”去,买回本后还觉得赚了。网上到处是攻略,教你怎么月薪三千也逛得起山姆,买爆冷门单品,吃回会员费。

 

​到2025年,山姆在中国门店数已经达到56家,分布在25个城市,北京就开了8家,是全国最多的。会员数从原来的500万飙到近900万,光会员费一年就收了20多亿。销售额更夸张,2024年就破了1000亿,2025年上半年继续增长。

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交钱?一方面是供应链牛。山姆靠沃尔玛的全球采购网,大规模进货压成本,自有品牌占比30%,像Member's Mark的咖啡豆、面包、零食,质量稳,价格实惠。比起普通超市的1万SKU,山姆只选4000种,但每种都走批发路线,供应商直达,中间环节少,消费者买着划算。

 

​再者,山姆抓住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潮流。它的App覆盖全国,就算没门店的城市,也能下单次日达。2024财年,线上销售占总营收三分之一,O2O服务做得溜。香港人还组团跨境扫货,开大巴直达深圳店门口,买完过关回去。

代购也火了,有人靠帮人买山姆东西月赚10万,成了副业新风口。山姆不光卖货,还卖了一种生活方式。中产去山姆购物,拍照发朋友圈,秀瑞士卷或蛋糕,隐隐有种优越感。网上有帖子说,从没去过山姆的被同事笑穷酸,虽然听着挺装,但也反映品牌定位成功了。​

 

如今中国消费习惯变了,早年大家拒绝会员制,觉得不买卡就不进呗。现在呢,不买卡就觉得错过了啥好东西。

竞争也越来越猛。京东、盒马、永辉这些都开了类似会员店,学山姆的模式。但山姆稳坐头把交椅,因为起步早,供应链牢。

2025年7月,山姆下架了一些热门产品,惹来消费者不满,说是信任危机。像巧克力派事件,很多人觉得高端承诺没兑现,转而吐槽会员费不值。还有价格战,盒马一度把千层蛋糕从128降到79,山姆跟进,但最后都下架了类似品。

 

长远看,山姆的模式还能玩多久?行业火药味重,越来越多玩家进来,山姆得靠创新守住份额。

比如加强自有品牌,推更多进口鲜牛肉冷链销售,这是它在中国首创的。或者深化O2O,App上加直播带货,吸引年轻用户。数据显示,山姆会员续费率高,超80%,说明忠诚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