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为的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生命安全,尤其是对未成年患者而言,精准诊疗与规范操作更是重中之重。山东菏泽成武县 12 岁男孩小烨的遭遇,便凸显了医疗过程中规范缺失可能带来的沉重后果。2023 年一场意外撞击后,他在当地医院被查出腹腔肿瘤,历经近 14 小时手术后,十二指肠、胰腺等多个消化器官被切除,从此只能依赖静脉营养液维持生命。如今两年过去,第三方鉴定确认医院存在过错,当地卫健局也已立案调查,而小烨的救治之路仍充满未知。
意外撞击:一场手术改写的童年
2023 年 10 月 26 日,刚上五年级的小烨在学校大课间玩耍时,被同学不小心撞到腹部。起初只是持续的隐痛,母亲岳女士以为只是普通磕碰,当天便带着孩子赶往成武县人民医院检查。在此之前,小烨的身体一直很健壮,很少感冒发烧,腹部也没有任何外伤痕迹,岳女士从未想过这场意外会彻底摧毁孩子的生活。
医院初步检查后,医生判断可能是撞击引发的内部血块,建议住院做进一步排查。加强 CT 结果显示,小烨的胃与胰腺之间存在占位性病变,医生提出需要通过腹腔镜探查明确情况,必要时进行手术。10 月 26 日中午 12 点 40 分,小烨穿着病号服,攥着母亲递来的玩具车,被护士推进了手术间,岳女士在门外反复叮嘱 “别怕,妈妈在外面等你”。
这场本被预期为探查性质的手术,最终持续了近 14 个小时。下午 1 点左右,腹腔镜探查开始,十分钟后,普外一区医生苏某某匆匆走出手术室,神色焦急地告知家属:“肿瘤破裂出血,必须立即中转开腹手术。” 小烨的父亲颤抖着签下同意书,此后的十几个小时里,这样的签字场景反复上演。
下午 3 点,术中快速病理结果出来了,显示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这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但位置特殊,紧邻重要血管与消化器官,手术难度极大。下午 4 点 10 分,普外二区主任赵某某接手主刀,评估后提出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这是普外科公认最复杂的手术之一,尤其对儿童而言,血管粗细仅为成人 1/3,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致命出血。
下午 4 点 50 分,赵某某告知家属手术方案,岳女士当即提出终止手术转往上级医院,却被医生以 “患者病情危重,不具备转运条件” 拒绝。晚上 7 点 15 分,家属被迫签下手术同意书,而术中很快出现肠管淤血、水肿的状况。晚上 8 点 45 分,赵某某联系血管外科医师于某会诊,对方提出需追加血管移植术。
晚上 9 点,赵某某手写了一份术中知情告知书,详细说明风险:“若大隐静脉移植后回流顺畅,肠管颜色好转还有希望;要是出现吻合口狭窄或血栓,肠管会缺血坏死,预后不良。” 家属反复询问后,再次签字。晚上 9 点 10 分,于某进入手术间,结合实际情况又提出需切除部分回肠与结肠。直到 10 月 27 日凌晨 0 点,赵某某再次与家属沟通,获得签字同意后实施了肠吻合术。凌晨 2 点 30 分,手术终于结束,当医生走出手术室告知 “手术基本完成” 时,岳女士早已在走廊的长椅上哭到虚脱。
术后,岳女士才知道,孩子的消化系统已近乎全毁:十二指肠、胰腺、胆囊被全部切除,胃切除了 2/3,结肠仅剩不足 50 厘米。那个曾经能一口气吃下两碗面条的男孩,从此再也无法正常进食喝水。
纠纷浮现:鉴定与调查中的问题
术后的日子里,小烨始终在重症监护室待着,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每天靠静脉营养液维持生命。岳女士发现,孩子不仅身体遭受重创,性格也变得沉默寡言,以前爱说爱笑的他,如今常常盯着天花板发呆,问他话也只是轻轻摇头。看着孩子的状态,岳女士越发怀疑医院的诊疗过程存在问题。
她认为,医院最初选择腹腔镜探查的术式有误,延误了救治时机;术前对手术难度和风险评估严重不足,告知不充分,影响了家属的决策;更重要的是,以县医院的技术能力,根本无法胜任如此复杂的手术,最终导致孩子遭受不可逆的创伤。2024 年,在成武县人民法院的委托下,第三方鉴定机构介入调查,于 12 月 16 日出具了司法鉴定意见书。
鉴定意见书显示,医方在医疗行为中存在明显过错,且与小烨的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建议医疗过错的原因力大小为同等原因。在 “分析说明” 部分,鉴定机构明确指出三大问题:一是腹腔探查术的术式选择存在瑕疵;二是医方过于自信,术前准备不足,对可预见的风险未采取应对措施;三是对手术风险和替代疗法告知不充分,未尽到专业说明义务。
面对质疑,医院在鉴定过程中提出辩解,称患者入院后立即完善检查,诊断明确后建议急诊手术,术前已告知 “先腹腔镜探查再决定是否开腹”;转开腹后根据病理结果转专科治疗,手术操作符合临床规范;术后出现并发症后也积极救治,并配合家属邀请上级专家,认为患者现状是自身疾病所致,与医疗行为无关。
医院的说法未能打消家属疑虑,岳女士持续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2025 年 9 月 28 日,成武县卫生健康局向家属出具书面答复,明确指出成武县人民医院存在三项违规问题:24 小时内未完成病历书写;手术知情同意书记载不全面、签署不规范;术前会诊不够规范。答复同时透露,这些问题已于 2025 年 5 月 26 日立案,后续将给予相应行政处理。
2025 年 10 月 29 日,红星新闻记者就此事致电成武县人民医院,工作人员表示核实身份后会予以回复,但截至发稿未收到任何回应。
艰难求生:等待真相与希望的家庭
如今的小烨已经 12 岁,过去两年的时光几乎全在医院度过。岳女士用 “在医院续命” 来形容孩子的状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让小烨的胆红素指标持续偏高,身体日渐虚弱。曾经活泼好动的他,现在连坐起来都需要人搀扶,脸上很少有笑容,只有在看到以前的玩具时,眼神才会短暂亮一下。
为了给孩子治病,岳女士带着小烨辗转南京、杭州等多地的大医院,每到一家医院,医生都会给出相似的结论:需要进行多器官移植,但配型成功的概率极低。即便侥幸配型成功,后续终身服用的抗排异药物,以及漫长的康复治疗,都是这个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重担。
岳女士以前靠给人做饭补贴家用,小烨的父亲是县城里的普通上班族,收入微薄。自从孩子生病后,岳女士辞掉工作专心陪护,丈夫则往返于各地医院打听消息,家里的积蓄早已耗尽,县城里的房子挂出去许久也无人问津。2025 年 7 月,成武县人民医院向家属支付了 20 万元赔偿款,但这笔钱在高昂的治疗费用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孩子从手术台上下来已经两年了,我们从来没放弃过。” 岳女士的声音带着疲惫却异常坚定,她现在最大的心愿,除了凑钱给孩子治病,就是能看到医院的监控录像和手术全程录像。“我们只想知道当时手术到底发生了什么,每一个决定是怎么做出的,要一个清清楚楚的真相,还孩子一个公道。”
此刻的小烨正躺在病床上,输液管里的营养液一滴滴流入他的身体。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苍白的脸上,他轻轻转动眼珠,望着天花板上的吊瓶,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也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否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