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方确切消息及哈罗德官方证实,这一拥有175年历史的英国奢侈品百货巨头,将于2026年1月31日前彻底关闭其在上海的哈罗德茶室及私人会员俱乐部“哈罗德公馆”。

 

这不仅意味着哈罗德在中国大陆首个永久性服务空间的夭折,更象征着那个依靠品牌光环、高昂定价和信息不对称来收割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躺赢时代”,已经彻底结束。

哈罗德的撤退并非孤立事件。将视线拉长,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场席卷整个上海乃至中国一线城市的“高端餐饮大清洗”。

从米其林三星的神话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宣布“无限期停业”,到外滩十八号的L’Atelier 18开业仅半年便惨淡收场,再到无数曾经一位难求的顶级食府在2024年至2025年间悄然熄灯,一个残酷的事实正在浮出水面,中国的高端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的剧烈重塑。

哈罗德中国梦的破碎

2020年,中国境内的奢侈品消费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回流”现象。

哈罗德百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选择了上海兴业太古汇的查公馆作为其在中国大陆开设首个永久性服务空间的地点。

这座建于1920年代的历史保护建筑,其“中西合璧”的Art Deco风格与哈罗德试图传达的英式贵族生活方式看似天作之合。

 

然而,五年租约期满之际,哈罗德选择了不再续约。

哈罗德在声明中表示,这一决定是基于“租赁期满后的重新考量”,未来将把投资重心转向“在中国能产生最大影响力的领域”,如快闪活动、数字渠道及批发业务。

哈罗德在上海的败局,本质上是一场产品定义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的商业案例。它试图将一套在伦敦行之有效的“阶层区隔”逻辑,生硬地移植到一个极其务实且数字化程度极高的市场。

此外,2023年底开业的“哈罗德公馆”,位于查公馆二层,是哈罗德在全球范围内开设的第一家私人会员俱乐部。

会员年费起步价为15万元人民币,仅限250名会员,会员可享用由英国名厨戈登·拉姆齐主理的专属餐厅,品鉴通过爱丁顿集团合作引进的珍稀威士忌,以及享受哈罗德全球礼宾服务。

然而,这套价值主张在上海高净值人群眼中显得苍白无力。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只要资金充足,获取稀缺奢侈品的渠道并不缺乏。哈罗德并未构建出真正的“独家性”。

 

哈罗德在上海的收缩,与其母公司在英国本土面临的财务压力亦密切相关。

根据最新的财务数据,哈罗德集团的财务健康状况正在恶化,这使得其对海外亏损业务的容忍度降至冰点。

在母公司自身造血能力减弱、利润大幅缩水的背景下,切断上海查公馆这一“高成本、低回报”的出血点,成为了财务上的必然选择。

上海高端餐饮的“大清洗”

哈罗德的离场并非孤例,它只是2024年至2025年间上海高端餐饮倒闭潮中最新、最显眼的一块多米诺骨牌。

这一时期,被业内人士称为高端餐饮的“至暗时刻”,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光环在经济寒冬面前碎落一地。

 

比如米其林三星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宣告停业,它曾是上海乃至亚洲前卫餐饮的代表,常年一位难求,人均消费高达4000-8000元人民币。

Ultraviolet的模式是极致的“高成本、低周转”。每晚仅接待10位客人,却需要配备30多名员工以及复杂的声光电系统。

这种模式在经济上行期尚能通过高溢价维持,但在消费紧缩、商务宴请锐减的当下,其抗风险能力极低。

除了哈罗德和Ultraviolet,这份长长的死亡名单上还躺着许多曾经辉煌的名字。

根据“红餐网”及美团的数据显示,上海餐饮市场正在经历剧烈的价格带下移,在过去五年中,上海人均消费500元以上的餐厅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从超过2700家锐减至仅剩1300余家。人均500-1000元区间的餐厅数量也下降了12%。

 

这一连串的数据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景,上海的餐饮消费结构正在从“橄榄型”向“金字塔型”回归,中间及顶部的高端消费正在被剧烈挤压。

“消费降级”与新理性主义

中国高端餐饮的繁荣,长期以来高度依赖于商务宴请。然而,这一支柱在2024-2025年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2024年5月开始实施的公务接待“禁酒令”,明确规定工作餐不得饮酒,这直接击穿了高端餐厅的利润模型。

要知道,对于像哈罗德公馆这样的场所,酒水销售(尤其是高年份威士忌和干邑)往往贡献了超过50%的毛利。

 

在生存压力下,即便是最傲慢的品牌也不得不低下头颅。米其林三星餐厅新荣记推出了被称为“穷人套餐”的午市套餐,售价398元。对于一家人均消费常年维持在2000元以上的餐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激进的降价策略。

这反映出市场的新常态,流量为王。在商务客流枯竭的当下,高端餐厅必须通过降低门槛来争夺原本属于中端市场的“新中产”客群,哪怕这意味着稀释品牌调性。

哈罗德上海之败,给所有试图在中国掘金的国际奢侈品牌敲响了警钟。

中国消费者已经足够成熟和挑剔,他们能轻易识别出品牌是否在用“贴牌”产品收割韭菜。任何试图利用信息不对称的行为,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反噬。

那个仅凭一个西洋Logo就能让消费者排队买单的“镀金时代”,已经随着哈罗德的撤退,彻底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