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发言时提到,台湾若出现状况将直接牵动日本的安危,这一言论导致中日关系迅速紧张起来,中方多次与日方沟通,要求收回相关表述,但未获回应,就连日本国内媒体也批评其表态轻率,前首相石破茂指出她已触及外交红线,此事影响持续扩大,不仅涉及两国政府层面,民间交流也开始受到波及。
深圳的公交车上,在官方通知还没下来之前,就已经贴满了关于抗日的标语,这些不是喊口号的那种,而是写着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东江纵队浴血奋战”“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时间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全都清清楚楚地列出来,这些标语贴在车窗内侧,乘客一抬头就能看到,没有人解释这是在做什么,也没有人组织什么仪式,它们就这么自然地出现在那里。
其实这也不是头一回,今年春节深圳地铁站就贴过那种顶上留条白边的春联,这个做法来自广东的老习惯,早先打仗时候家里人送士兵出门,专门在对联上留块白,意思是人能平安回来就算走运,要是回不来就当提前给他戴孝了,现在把这个老传统搬进地铁站里,倒不是为了图好看,而是让旧习俗走进现代生活,我觉得这个点子挺巧的,不用多说什么道理,大家一看就能明白。
公交车和地铁每天有数百万人乘坐,学生、老人、上班族、外国人都可能看到这些标语,标语不解释也不引导,只是静静地贴在那里,你坐车时可能正刷着手机,一抬头看见“东江纵队”,心里多少会想一下,这不是教育,而是提醒,城市公共空间成了历史记忆的容器,不用政府动员,老百姓自己就把这件事做了。
很多人说深圳只有钱和科技,没什么文化,但这次的事情让人看到,它其实有记忆,只是平时不爱声张,它没搞大场面,也没开发布会,更没喊口号,而是选了最日常的方式,把历史放在你每天经过的路上,这比任何演讲都来得管用,我自己坐公交车时看见那些字,心里沉了一下,却不反感,反而觉得踏实。
跟北京和南京不同,那两个城市常靠纪念馆和纪念日让人记住历史,深圳却把历史放进日常生活里,它也不像有的地方,一说到抗战就喊打倒日本或者抵制日货,深圳贴出来的都是真实的史料,内容来自《广东抗战史》和《东江纵队志》这些正式出版的书,没有编故事,也没加情绪,就是把书里的文字原样搬到公交车上。
高市早苗这个人,经常去参拜靖国神社,也不承认日本曾经侵略中国的事,她提到台湾的事情,其实是想引起地区的紧张局势,深圳方面没有直接回应她的言论,也没有谈论外交政策,而是用这种方式让普通人每天都能看到那段历史,这可以说是一种安静的提醒,让人知道我们没有忘记过去,而且记得很清楚。
那时候广东一些地方,有人自己组织起来去寻访东江纵队的老兵后代,老兵家属把家里的老物件捐给社区做展览,这些事情跟公交车上贴的标语一起,让人们的记忆慢慢流动起来,这不是政府安排的,是大家心里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城市的文化就藏在这些平常的小事里,我不觉得这有多么了不起,但它确实带着一种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