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事件恰是“升米恩,斗米仇”的现实写照。
在浙江义乌,有位经营者开设了一家公益免费饭馆,专门为环卫工人、快递员以及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免费餐食。然而,有一名受助者却在本该11点开饭的时间,于10点便提前到场,还催促店家赶紧做饭。
面对这种态度,饭馆老板明确表达了不满,回应道:我只是善良,不是软弱,您不能对我发号施令。您不是需要伺候的老爷,我也不是您的店小二,愿意等就等,不愿等就请离开。
对此事件,我有三点看法:
第一,这让我联想到一个故事:有一位乞丐常去一户人家乞讨,主人家每次都会给两个馒头。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主人家突然只给一个馒头。
乞丐不解,询问缘由,主人解释道:“家里添了一个女儿,经济条件不如从前了。”没想到乞丐却反驳:“你添了孩子是你的事,不能侵占本该给我的口粮。”
如今义乌免费饭馆遇到的这位受助者,与故事中的乞丐何其相似,公益本是出于善意的帮助,却被部分人当成了理所应当,这般现实比虚构的段子更显荒诞。
第二,饭馆老板的应对方式值得肯定,他直接表明立场:“您并非受供的老爷,我也不是服务的店小二,我只是善良,不是软弱,您愿意等就等,不愿等就请离开。”
面对不合理要求,心怀善意者本就该理直气壮,绝不能纵容此类态度。如果对这种行为妥协,未来可能会滋生像故事中乞丐那样的心态,即便对方陷入困境,也认为不能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
很多人在讨论公益慈善时,会担忧“养懒汉”,正是害怕出现这样的情况。尽管这类人比较少,但必须引起重视,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心态很容易在纵容中逐渐形成。
第三,由此我产生了思考:尽管饭馆是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群体提供免费餐食,但是否应增设一定条件,比如仅向确有生活困难的人群开放?
此外,如果受助者具备劳动能力、拥有创造财富的双手,是否应先通过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再享受这份免费餐食?公益慈善事业绝非简单的“无偿给予”,而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设计。既要避免养懒汉,也要杜绝滋养不知感恩、得寸进尺的人。
因此,为公益慈善制定周全的规则与准备,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