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第三十四卦

大壮

雷天大壮 震上乾下

猛处生角之象 声威大壮之意

第三十四节大壮卦第三十四(下乾天上震雷~雷天大壮卦)

大壮卦,由下乾()上震()组成,卦形作“”,象征“大为强盛”。上卦“震”为雷,下卦“乾”为天:雷声响彻天下,刚强威盛,喻示“大为强盛”之义。全卦褒赞“大壮”为事物发展的美好阶段,同时强调在壮大强盛之际一定要守正。又指出强壮之时不怕不壮,而怕逞壮。妄用强壮,虽壮而离正,则成了强梁与暴君,因此为了持守正道、“利贞”,大壮卦就不能再像其他卦那样扬刚抑阴,而是要求刚而守谦,慎用强壮,更不可恃强凌弱,所以刚如能得柔之济,柔如能得刚之济,刚柔相济,则是解决强盛之时守正的一条重要途径。

“经文”大状①:利贞。

“译文”大壮卦象征大而强盛:利于守持正固。

“注释”①大壮,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震上)。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乾,乾为天。天上鸣雷,声威显赫。云雷涌动,群阳盛壮,以喻国威显赫,则臣民振作;阳气盛壮,则万物生长,所以卦名曰壮。壮,《释文》:“威盛强猛之名。”

“经文”《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译文”《彖传》说:大壮,指刚大者强盛;刚健而又奋动,所以强壮。大而强盛,利于守持正固,说明强盛之时刚大者要持守正道。使刚大者持守正道,以此来观察天地之间的各类事物,就可以看出万事万物的常情。

“经文”《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①。

“译文”《象传》说:本卦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乾,乾为天,天上鸣雷是大壮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以迅雷可畏,礼法森严,从而畏威知惧,唯礼是遵。

“注释”①履,行,实行。

“解读”大壮卦上体震为雷,下体乾为天,震在乾之上,有雷在天上之象。故《象传》的“雷在天上,大壮”,也是从卦象上说明大壮的,它与《彖传》中的“刚以动,故壮”相呼应。雷自震于天,而形成了大壮之势,君子要保持自己的强盛也要靠自己。朱熹的《周易本义》由此在《象传》下只注了四个字:“自胜者强。”只有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能强盛壮大。战胜自己,实际上就是要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非礼勿动,非礼弗行。这样就可以使自己永远走到正道上,而保持强壮。

“经文”初九:壮于趾①。征,凶,有孚②。

《象》曰:壮于趾,其孚穷也。

“译文”初九:足趾强盛,若急于前进则凶险无疑。

《象传》说:足趾强盛(而急于前进),说明初九的确要走向困顿。

“注释”①壮,强。②孚,信,的确无疑。

“解读”趾是走路的工具,壮于趾就是急于前进的意思。从爻象上看,初九处于大壮卦之下,对前途充满信心,急于上进。“壮于趾”也即用壮于初。但初九以刚爻居阳位,阳上加阳,躁动过急,很可能未及考虑到循正理,走正道,也就是未能做到前《象传》中所说的“非礼弗履”,若大壮而不正,无异于暴君与强梁,故前进必有凶险。

“经文”九二:贞吉①。

《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

“译文”九二:守持正固可获吉祥。

《象传》说:九二,守持正固可获吉祥,是由于阳刚居于中位的缘故。

“注释”①贞,卜问。《象传》释“贞”为贞正,与经意有异。

“解读”九二与初九都是刚爻,但初九征凶,九二贞吉,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位置不同。九二处于下卦中位,得中,故能刚中守谦;九二同时又是以刚居柔(第二位为柔位),失正,但因得柔相济,故能头脑清醒,所以九二遇事不盲目躁动,而能冷静处理,故能守持正固,获得吉祥。

“经文”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①触藩,羸其角②

《象》曰:小人用壮,君子用罔也。

“译文”九三:小人妄用强盛,君子虽强不用。守持正固以防危险;若像刚狠强壮的公羊一样去触撞藩篱,羊角必被拘累缠绕。

《象传》说:小人捕兽凭气力,君子捕兽靠网围。

“注释”①羝(dī)羊,公羊。②羸(léi),消瘦困顿,这里指缠绕。

“解读”九三处于下体乾卦之终,以刚爻居阳位,且与上六相应,正是高亢强盛之时,小人处于这种形势就会利用其壮以呈刚强,凌犯他人,逸出正道,而凶险必至;君子处于这种形势则不妄用强盛,而是依循正道而行。故根据九三的形势,爻辞提出了“贞厉”的忠告,即守持正固以防危险。而且还举了羝羊的例子来说明处九三之位不当冒进,很生动,也很形象。

“经文”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①,壮于大舆之輹②。

《象》曰:藩决不羸,尚往也。

“译文”九四:守持正固,可获吉祥,悔恨消失;犹如藩篱被撞开了口子而羊角不被缠绕,比大车的轮辕还要强壮。

《象传》说:藩篱被触撞开了而羊角不被缠绕,说明九四利于进取。

“注释”①决,决裂。羸,拘系。不羸,犹言摆脱拘系。②壮,伤。舆,车。輹,《释文》:“輹,本又作辐。”輹借为辐,车轮的辐条。

“解读”九四居上卦之下,不当位(刚爻以居阳位为当位,现居于阴位),且与下无应,按常理说失位无应应该有悔,但是九四不当位,非但没有给他带来悔恨,反而因祸得福,这是由于刚爻居阴位,刚得柔相济,正如九二刚爻居阴位,有行谦持正之象,故可获得吉祥而悔恨也随之消失了。由于九四以壮盛刚阳之躯,又得柔相济,能够持正而行,故所行无阻,连藩篱都不再成为其前进的阻碍,所以爻辞说“藩决不赢”。九四正符合卦辞所说的“大壮,利贞”。所以《小象传》才说“尚往也”。

“经文”六五:丧羊于易。无悔①。

《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译文”六五:在易国丢失了羊,但无悔恨。

《象传》说:在易国丢失了羊,说明六五居位不当。

“注释”①易,国名。

“解读”六五的爻辞引用古代的一则故事来说明刚柔相济之理。殷之祖先王亥,曾客于易国,从事畜牧业,这期间丢失了羊,但没有产生什么后果,故爻辞说“无悔”。

《象传》指出“丧羊于易”就是因为王亥客于易国,所处之地位与环境不适当,故才失其羊的。六五是柔爻,居刚位(第五位为阳位),是不当位,故《小象传》说“位不当也”。不过由于此卦总的态势是强壮,故六五虽为柔质但居刚位,有刚相济,也可以度过难关而无悔。

“经文”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①,无攸利②。艰则吉。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详也③。艰则吉,咎不长也。

“译文”上六:刚强狠壮的公羊触撞藩篱(角被缠绕),不能退却,不能前进,什么事也干不成;如能事先虑及其艰难情状而进行周密的思考,则可获吉。

《象传》说:不能退却,不能前进,说明上六处理问题不够深思熟虑;虑及艰难而后行事,可获吉祥,说明上六所遭咎害不会长久。

“注释”①遂,进。②攸,所,代词。③详,周详,此处指思考问题周密。

“解读”上六处于震动之极,求进心切,故恃强盲动。但上六以柔爻居阴位,体质柔弱,不能像九四那样利于进取,因此妄用强盛则会得咎;同时上六处于大壮卦之终,也是进无可进,退无可退之时。所以喻之以羝羊之角挂在篱笆上,进退不得。处于这种困境,当然“无攸利”,干什么都没有利,什么也都干不成。不过爻辞又说“艰则吉”,意思是如果能事先充分考虑到其艰难情形,不是恃强盲动,三思而后行,就可获得吉祥。大壮卦象征大而强盛,在壮大强盛之际一定要守正,即卦辞所说的“利贞”。故强壮之时不怕不壮,而怕逞壮。妄用强壮,虽壮而离正,则成了强梁与暴君,因此为了持守正道、“利贞”,大壮卦就不能再像其他卦那样扬刚抑阴,而是要求刚而守谦,慎用强壮,更不可恃强凌弱,所以刚如能得柔之济,柔如能得刚之济,刚柔相济,则是解决强盛之时守正的一条重要途径。

“商界活用”

黎明前的黑暗更需坚持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暗示我们,如你与对方的力量差不多,在未决胜负时,不能贸然撤退。在势均力敌的商战中更是如此,要运用策略更要坚持挑战市场。“诺基亚”这个名字来源于芬兰赫尔辛基以北100英里的诺基亚河。诺基亚公司1865年在这个河岸上建立,当初是一家生产纸浆的公司。多年来,这家公司都以生产橡校和木材产品为主。1991年的时候,苏联解体使芬兰经济遭受打击,诺基亚公司原有的一些产业无法营利,该公司的最大股东曾打算将诺基亚的股份卖给爱立信公司,对方却不想买。然而,在电信科技瞬息万变的20世纪90年代,诺基亚公司却迅速崛起,以“世界头号移动电话制造商”的头衔为世人所震惊和瞩目,如今它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30.6%,高于第二名的摩托罗拉16各百分点。1991年,也就是前苏联解体,诺基亚经营举步维艰的时候,当公司决定专注于移动通信领域并以此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了专注这个眼前并不赚钱的主业,诺基亚先后卖掉了电线、电脑、电视机等所有不相干的产品,其中电视机诺基亚当时已经做到欧洲第二的规模。而与摩托罗拉、爱立信比,诺基亚实力并不占优势。1992年,奥利拉这位初出茅庐的首席执行官向竞争对手摩托罗拉公司和爱立信公司发起了挑战,诺基亚对中国市场的伙伴和客户的需求反应迅速,与他们积极合作,赢得信任。在90年代初向中国提供了第一批GSM移动电话和GSM网络。1995年在中国,许多厂商的产品里有不少都是通过非正式渠道进来的。当时厂商们也一度似乎都默认了这种做法。但诺基亚已经率先开始在中国本土的北京、东莞等地建立移动电话生产基地的。1998年,一方面市场的需求量暴涨,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反走私,中国移动通讯的市场开始成倍地增长,而许多以前那些靠“水货”销售的品牌一下子就消失了,诺基亚更因为在国内有生产基地而如鱼得水。自此诺基亚逐渐崛起成为中国和世界在手机和移动通信网络的霸主。在挑战者策略运用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挑战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来正确运用上述策略。如果市场条件不成熟,自身条件不允许并不一定非要您向竞争对手发出挑战。在这个时候可能跟随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如果一味地要向对手挑战那就犯了冒险激进的错误,可能不仅会损失自己的有生力量,而且还会给对手留下进攻的空隙,贻害无穷。

第24章 物或恶之

【原文】

企者不立①;跨者不行②;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③;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④。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形⑤。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就是翘起足,用脚尖站立。

②跨:加大步伐,想要快速行走。

③彰:明显,显著。

④长:长久。

⑤赘(zhuì):多余的。

【译文】

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牢的。脚步跨得太大,是走不了太远的。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反而建立不了功勋。自高自大的,反而不可能长久。能从“道”的角度衡量,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懂得道的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导读】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

【解析】

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自己妄为不仅多余,而且会起反效果:这里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等篇中所揭示的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在本章中,老子列举出了几种不懂道的突出表现。实际上,这种列举还可以无限延伸,因为不站在道的立场来看待和处理事物都是不懂道的表现。这里,老子用了拟人的手法,他说,对于不懂道的行为,“物”是不会喜欢的。这是因为物一直都是遵循着道的规律运行,因此根本不会出现不依循道的规律运行的物。如果要让物违反道的规律运行,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这就是篇中“物或恶之”的意思。凡是明白、理解道的,绝对不会去做违反道的事情。

老子还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而举出自己的看法:人们只有遵循自然大道,依照客观规律行事,才能取得好的收益,才能避免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过于对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用脚尖是难以站立起来的,这是由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人类直立时,身体的全部重力都落到了两只脚上,所以脚长的厚实、宽阔,以支撑沉重的身躯。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了,那么全身的重力都会落在脚尖上,而脚尖窄小、瘦弱,无力承担全身的重力。如果人们用脚尖直立身躯,必然会违背自然规律,这就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在“企”的行为中,包含着一种凭着个人努力以抗拒本来限制的意图。这里的“企”和“跨”,都是指那些违背自然、自高自大、拼命炫耀显示自己的人的举止行为,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同理,“跨”是三步并作两步走的意思,也就是一条腿抬起来还没等落下就要走第二步,这种走法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怎么可能实现呢?跨是为了加快速度,但是,跨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这么一跨就走不了路了。

人为什么要跨着行走呢?这是情绪焦躁的表现。从这里可以知道,急于求成、焦急烦躁办不成事情。跨这一动作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人的动作和行为是否能达到目的,如果不能达到目的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属于不合道德的行为,所以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了。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几句在前面的章节曾经出现过,老子为什么重复出现这几句话呢?正是为了强调不合道德的害处。这里面也隐含着老子以退为进、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曲则全”,也就是不故意去表现、张扬自己是比较明智的行为,自以为是的人是无法彰显自己的能力和优势的,自我炫耀是没有什么功劳可言的,自高自大是不能长久的。

“自伐”一般包含四层含义:一个是只把自我看作是生活的主宰,而不把整个世界看作是生活的主宰;一个是只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按整个世界的意志行事;一个是只看到自己所成就的一切,而看不到整个世界为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一个是在以上错误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只看到自我活动之于自己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看不到整个世界的活动之于自己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这样一来,自我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也就变得非常渺小和微不足道了。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都是人类的通病。老子在这里再三说明,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但是,从道理法则上讲,这些心理支配下的行为,却是“余食赘行”。“余食”指的是多余的。“赘”就是瘤子。我们的身体在任何部位长出一个瘤子,那都是多余的。“物或恶之”,任何一样东西,都有自然的定形,变体都是不正常的,即使是植物,长出来一个多余的附件,不但给自己增加负担,而且还令人讨厌。植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类呢?所以,有道之士自处的时候绝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样才算合乎道行。

由上可知,做人不可过于虚荣、张扬和妄自尊大。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怎样才能做到身处闹市而抛却浮华,做一个合于道德的人呢?这就要求我们不仅看到自我存在和自我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还要看到整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做到这点,人们才可以避免产生自高自大和自我炫耀的心理。一个能够认清整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的人,一定能够在自己的心中激发起对整个世界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王弼《道德经注》

物尚进则失安,故曰“企者不立”。其唯于道而论之,若郤至之行,盛馔之余也。本虽美,更可秽也。本虽有功而自伐之,故更为疣赘者也。

事物太过急于前进就要失去平稳,所以说踮脚站不久。上面种种行为对于道而言,就像是郤至的出使,是丰盛宴会后的剩饭。本质是好的,多余的却让人讨厌。本来是有功绩的却自我夸耀,正像人身上的多余的肉瘤。

苏辙《老子解》

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苟以立为未足,而加之以跂,以行为未足,而加之以跨,未有不丧失其行立者。彼其自见自是、自矜自伐者,亦若是矣。譬如饮食,适饱则已,有余则病。譬如四体,适完则已,有赘则累。

人没有不能站立行走的,但是站还没站稳就要抬起脚后跟,走路还没走好就要迈大步前进,都会使人丧失他们本来的站或走的稳定状态。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过分看重自我的人都跟这差不多。比如说饮食,吃饱就可以了,吃多了就会生病;比如我们的身体,完好就可以了,多了个赘瘤就会影响人的正常行动。

【经典译文】

在有些《道德经》版本中,本章被放在第二十二章的前面,它们内容相互一致,语言风格类似,都是讲述“以曲求全、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指踮起脚跟想要站高,反而站立不住;迈大步子想要快走,反而不能远行。老子通过这组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规律想要急于求成,想好高骛远是不可能成功的。现代社会中什么都追求时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固然是好事,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为了追逐这种时效上带来的利益反而忘记了最应该坚守的根本规则。媒体上曾报道过-一篇“某县加强工作进度,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盖成一座大楼”的消息。然而,这个消息却引起了很多专家的怀疑,因为人们知道,普通的建筑建设用水泥、混凝土等都是有一定硬化时间的,在达到规定强度前就进行下道工序是不符合工程规范的。后来,在使用中该楼房果然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墙体裂缝过大,结构在建成后发现变形等。建设方不得不继续投入对该大楼进行休整加固,最不仅时效没有取得,反而损失了更多的资金。

“自见者不明”,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固然应该有,但这一定要有一个度。过了头的自我表现不仅不会让人称赞,反而会让别人觉得幼稚,没有深度,让人厌烦。没人喜欢一个成天炫耀自己优点的人在身旁,甚至很多时候过于炫耀还会招来祸患,如老子前面所说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自是者不彰”,即自以为是的人得不到认可。被别人认可是每个人的渴望,真i E能做到无名无欲、宠辱不惊的人毕竟是少数。为了让别人认识自己的优点,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功劳,很多人开始大肆吹捧,甚至雇佣专业团队对自己进行包装、炒作。但其实人们都明白“会叫的狗不咬人,会叫的猫不捉老鼠”,整天沉迷于自我吹捧的人,哪有时间去研究真学问,哪有时间夫做真功大。。炒来炒去,最后真正的能力还是会暴露在世人面前,最后成为一场笑话。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和前面两条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要人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书》上说“满招损,谦得益”,《诗》上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论语》中说孔子“温良恭俭让”,都是要求人们要懂得谦让之道。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德行就像余食赘肉一样,让本来有功、有能的美好的一面变得丑恶,所以说普通大众都应厌恶它们,更何况那些修道之人呢。这些事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也许只有老子说的能致虚守静的得道之人才能做到。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反思,自己是否保持着一颗谦虚谨慎的心,是否曾在哪些地方骄傲白满了,每日多加省悟,才能保持不败不废。

【哲理引申】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信于拈来几个,书中的兴败存亡也都让人嗟叹不已。吕布作为小说中的第一猛将自古就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杀父求荣是个无耻之徒,也有人说他是个没有心机的性情中人,有人认为他勇武无匹为天下英雄,有人说他只会逞匹夫之勇.....

吕布十分勇武,在并州任职,并州刺史丁原对他很亲近认其为义子。董卓入京后把持朝政,丁原征讨他,在李肃的劝谏下吕布杀死丁原,投降了董卓。董卓对吕布也十分喜欢,同他发誓结为父子。后来王允等人为了除掉董卓定下连环计,吕布为了貂蝉又杀死了董卓,不久在董卓部将的攻击下逃出了长安。

失去了根据地的吕布只好寄人篱下,开始他准备到占据江淮一带的袁术手袁术兵多粮足,也止准备吸收天下豪杰。但哀术对吕布却十分厌恶,因为吕布为人十分骄恣,经常纵兵抄掠,于是就拒绝了他。吕布无奈,只好向北投奔袁绍。在袁绍处,吕布帮助其对抗黑山军张燕的军队,建立了很大的功劳。有了功劳以后,他便忘记了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屡次恃功违反袁绍的命令,他手下的将土也不时抢劫、掠夺。吕布多次向袁绍要求增加军队,袁绍不同意,并开始怀疑吕布,派甲土暗中要除掉他,吕布只好逃离袁绍的地盘。

曹操征伐陶谦,兖州守将陈宫、张邈听说吕布是个英雄,就背叛了曹操,迎接吕布占据兖州大部分地区。但曹操是个强劲的对手,经过长期混战,吕布被击败,不得不带领部下逃亡徐州。刘备对吕布十分恭敬,收纳了他。吕布见状又忘乎所以,以致称呼刘备为贤弟,惹得刘备手下的将领们很不高兴。后来吕布趁刘备出征袁绍,袭击了徐州,虽然与刘备暂时言和,却也结下了仇怨。

曹操前来讨伐,陈宫闻曹兵至近,于是献计说:“现在曹兵远来十分困乏,我们应该速战速决,不应该让敌人得到休整。”没想到吕布自负地说:“我单骑即可纵横天下,何愁曹操!让他下寨吧,以后我亲自擒住曹操。”后来曹操兵败一阵,吕布对自己的勇武更加自信,陈宫建言加强防守西寨,吕布仅是高傲地回答:“他今日输了一阵,如何敢来!”后来西寨果然被曹操偷袭。

吕布屡次被曹操击败,不得不困守徐州城,然而此时他还是自以为天下无敌,骄傲不听劝谏,最后被手下部将捆绑起来献给了曹操。被俘后,吕布向曹操乞降,看到了座上的刘备。此时,吕布头脑里想的尽是“辕门射戟”这些对刘备的恩惠,完全忘了自己忘恩负义夺取刘备根据地的事儿。于是对刘备说:“您不记得辕门射戟的事儿了吗?”刘备本来就对其厌恶至极,见此时他还只记得自己给别人的恩惠,而不记得自己的过错,就立刻向曹操进言,提醒他丁原、董卓的往事,借曹操之手将其杀掉了。

吕布虽然勇猛无比,却完全不懂为人处世之道。他为了高官重宝不惜杀死自己的两任义父,还屡次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虽然得到了一时的利益,却丧失了在世上立足的根本,那就是“仁义”,以至于没人再敢相信他,无论到哪儿人人都会提防着他。这样的行为正是老子所说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再者他总是夸耀自己的勇武,将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听不进他人的正确建议,还总将自己对别人的恩惠放在嘴边,最后终于招致了杀身之祸。所以说,不论人有何等才能、如何勇武,“自见”、“自彰”、“自伐”、“自矜”都是会招致祸患的。

《论语》述而篇0724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原文】

子曰:“二三子①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①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2023年02月24日

农历兔年二月初五

周五

第3204天

睿见、前瞻、实用

早读分享

经典诵读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宋)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注解:乘舟避居江南,就像旅居的大雁、孤独的浮云。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

——(明)张居正《论时政疏》

注解:提取时有限制,使用时有节制,财富就会充裕。

早安人民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阅读书籍,没有立竿见影的好处,却会给你广阔的视野;培养好习惯,过程并不容易,却能让你持久获益。别因为短期看不到回报就拒绝努力,当下的每一点付出,都会在未来助你成为更耀眼的自己。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