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俄驻华大使馆高调庆祝《北京条约》签订 160 周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过分了!骑到头上来了,这个过分了!
1860 年,第二次鸦 片战争的硝烟还没散尽,沙俄就带着不平等条约找上门来。趁着清政府内外交困,用武力威胁签下《北京条约》,硬生生割走了乌苏里江以东 40 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

海参崴 —— 这座中国渔民世代生活的 “海边渔崴”,从此被改名 “符拉迪沃斯托克”,成了沙俄向东方扩张的 “战利品”。那片土地上有我们祖先开垦的农田,有我们渔民撒网的渔场,更有东北亚最优良的天然港口,却被强盗用一纸条约永久霸占。
160 年了,海参崴的海浪还在诉说当年的苦难。中国村民被赶出祖辈居住的村庄,渔船被禁止进入传统渔场,留下来的人被迫放弃语言和习俗。
关帝庙的香火被东正教堂的钟声取代,“海参崴” 的名字从地图上消失,换成了殖民者起的俄语名称。可土地不会忘记自己的主人,每一寸黑土都浸着中国人的汗水;海浪不会改变记忆,每一次拍岸都在呼唤故土回归。

现在,俄驻华大使馆竟把这场掠夺称作 “历史成就”,在社交平台上大张旗鼓地庆祝。他们展示海参崴的港口风光,却绝口不提这片土地本属于中国;他们纪念所谓的 “条约生效”,却回避这是用枪炮逼迫的不平等条约。这哪里是庆祝?分明是强盗在受害者家门口炫耀抢来的赃物,是对中国领土主权最无 耻的挑衅!
有人劝我们 “历史已成定局,要向前看”。可看看现实:中国东北至今没有出海口,货物要绕道他国港口;海参崴的中国后裔早已认不出祖先的文字,连 “中国” 都成了遥远的词汇。当强盗在我们眼前庆祝掠夺的 “功绩”,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该怒吼:这不是历史,是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伤痛!

160 年来,海参崴的礁石记得中国人被驱逐的哭喊,乌苏里江的流水记得中国村庄被烧毁的火光。俄驻华大使馆的庆典越是高调,就越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会被欺负。这片土地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事实永远不会被条约改变,不会被时间磨灭。
160 年的风雨没有冲淡屈辱,反而让我们更清楚:国家强大才能守护领土。俄驻华大使馆的这场庆典,不是历史的终点,是敲响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警钟 ——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是为了让这样的屈辱永远不再重演!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