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第十九卦

地泽临 坤上兑下

少女从母之象 循序渐进之意

第十九节临卦第十九(下兑泽上坤地~地泽临卦)

临卦由下兑()上坤()组成,卦形作“”,象征“监临”。“临”字的意思是“居上临下”,故卦名为“监临”之义。上卦“坤”为地,下卦“兑”为泽:地居泽上,以高临下,喻示尊者“监临”卑者。全卦揭示“临物居上”的意义,就古代政治而言,是侧重阐发“上统治下”、“尊统治卑”的某些规律。

“经文”临①: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②。

“译文”临卦象征以上临下:极为亨通,利于坚持正道。到了八月,可能有凶险。

“注释”①临,卦名,居高临下之意。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坤上),上卦坤为地,为堤岸;下卦兑为泽。堤岸高出大泽,大泽容于大地,比喻君王亲临天下,包容万民,治国安邦。②至于八月,有凶。易卦以至七而复为天地运行的循环周期。阴阳二气各盛于七月,至第八个月则消退让位。天道如此,国运人事亦如此,盛衰有期,兴代不已。在易卦看来,元亨之贞,至于八月则转亨为凶,这是一种普遍的原则。

“经文”《彖》曰:临,刚浸而长①,说而顺,刚中而应②。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译文”《彖传》说:临,就是说阳气渐生渐长,渐渐居临于上。下卦为兑,义为悦,上卦为坤,义为顺,喻指秉性和平,态度温顺。九二为阳爻,居下卦的中位,六五为阴爻,居上卦的中位,两同位爻互相和应。这种卦象综合起来表现了临卦弘大、亨美、贞正的品德和含蕴。也体现了天的原则。至于说“到了八月,可能有凶险”,因为盛势不可能持久,阳刚不可能常盛。

“注释”①浸,程颐说:“浸,渐也。”即现在所说的逐步发展之意。刚浸而长,此以初九、九二之爻象为据,初九阳爻为刚,渐次伸长,而致于第二位,像阳刚之气渐渐生长,君子之道逐步得势。②“刚中而应”句,《彖传》认为九二阳爻性刚,居下卦中位,是谓刚中,六五阴爻性柔,居上卦中位,与九二阳位同处中位,是同位之爻相互和应。

“经文”《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译文”《象传》说:本卦下卦为兑为泽,上卦为坤为地,堤岸高出大泽,河泽容于大地,这是临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君临天下,教化万民,覃恩极虑,保容万民,德业无疆。

“解读”临卦上为坤、为地,下为兑、为泽。地高而泽卑,是以上临下之象,象征领导者统御民众。君子观此卦象,应该想到,不仅要教民,还要思民,要恩德如泽,其深无穷;不仅要保民,还要容民,要度量如地,其大无疆。这才是统御之道。土象征领导者,水象征民众。土在水上,以上临下,但是土和水总是互相浸润而亲密无间的。领导者也应该以德亲民。如果处置不当,激起怒涛,就有冲垮土岸的危险了。

“经文”初九:咸临①。贞吉。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译文”初九: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坚持正道可得吉祥。

《象传》说: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坚持正道可得吉祥,说明初九的思想行为端正。

“注释”①咸,声假为感。王弼说:“咸,感也。”这里指感化政策。

“解读”别的卦初爻与上爻不讲得位失位,而以初终之义为重,临卦则以初得位居正为重。临之初九处在阳长之时,又得位居正,与得位居正的六四相应,所以“贞吉”。初九不仅由于自己的势位面临六四,它临六四,更由于它与六四是阴阳相感的关系。它以德感六四,不以势逼六四,六四愿意为它所临。这样的临叫做感临。感临得贞吉是必然的。“贞吉”在《周易》里含义有二种情况,“贞吉”二字在此是并列关系,意思是既贞且吉。初九阳爻居阳位,其位得正,又与六四正应,是以又正又吉。

“经文”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译文”九二: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会得到吉祥,无所不利。

《象传》说: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会得到吉祥,无所不利,因为这时民众还没有顺从命令。

“解读”当民众尚有疑虑,以感化的方式收拢人心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道理,推之于现代的职场中同样适用。尤其是新上任的领导层人员,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威信,必然面临着下属的观望与质疑,面对所谓的“未顺命”的不利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借鉴临卦的方式,以感化的方式协调好与群众的关系。

“经文”六三:甘临①,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②。既忧之,咎不长也。

“译文”六三:靠花言巧语统御民众,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已经知道忧虑而改正,就可以免除过错了。

《象传》说:靠花言巧语统御民众,正如六三阴爻不当居阳位一样,这样的君王不是称职的君主。如果能有所忧悔,其灾祸则可消除。

“注释”①甘,甜、悦。②位不当,此以六三爻象、爻位为据,六三阴爻而居阳位,是处位不当。

“解读”以言辞之甘,骗取民众的支持,这叫做“甘临”。屡次自食其言,必然丧失威信,招来怨恨,当然百无一利。六三阴居阳位,不中不正,上无正应,下乘二阳,《象传》说它“位不当也”,故其心术不正。六三又在“兑”之上,为悦之极,故一味以甘言欺骗的手段取悦民众。如果六三能知危而忧,改弦易辙,还是可以挽回影响的。所以爻辞提醒说:“既忧之,无咎。”

“经文”六四:至临①,无咎。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②。

“译文”六四:亲自理国治民,没有害处。

《象传》说:亲自理国治民,没有害处,正如六四阴爻居阴位一样。这样的君王是称职的君王。

“注释”①至临,犹言亲临,亲自理政治事。②位当,此以六四爻象、爻位为据。六四阴爻而居阴位(第四位为阴位),是为当位。

“解读”中国共产党在最困难的时候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这极大地赢得了民心,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动了一场人民战争,最后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因此说亲近民众没有害处。

“经文”六五:知临,大君之宜①,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译文”六五:以明智治民,得君王之体,自然吉利。

《象传》说:得君王之体,因为六五之爻居上卦中位,像人行事得中正之道。

“注释”①知,同智,明智。大君,国君。

“解读”六五以柔居尊,而又得中,下与九二阴阳取应,可见它能够中道而行,善于虚心任用刚健能为的大臣,辅助自己君临天下,这正是“大君”的明智之处。六四指出统御民众要亲临现场,叫做“至临”,可以“无咎”而已。而真正聪明睿智的大君的统御之术是“知(智)临”,这才是可以得“吉”的“大君之宜”。领导者如果事事亲临,难免分身乏术,疲于奔命,穷于应付,这样也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众人的积极性。领导者应该选贤任能,适当授权。以众智为己智,善取下级之智慧以临天下,这才是以智慧临下的“智临”。既不是事必躬亲,又并不脱离民众,这才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道”。

“经文”上六:敦临①,吉,无咎。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译文”上六:以敦厚之道治民,吉利,自然无灾祸。

《象传》说:以敦厚之道治民,吉祠,因为敦厚诚实之意存于内心。

“注释”①敦,惠栋说:“敦,厚也。”

“解读”上六以阴柔之质处于本卦上体坤之极,天高地厚,上六恰好具有君子敦厚之象。临卦的核心思想是为临人、治人者着想,实质上是统御之术。统御民众要心存厚道。居于极位者,获得了绝对的权势,易于刚愎自用,得暴政以虐民,其恶果是祸不旋踵的。所以本爻强调位居最上者必须心存厚道以临民,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卦辞所警告的“至于八月有凶”。值得注意的是,“敦临”与“甘临”有本质上的不同。“甘临”是口头上虚伪的花言巧语,那是骗不了民众的;“敦临”是内心中真诚的敦厚仁惠,是“志在内也。”。

“商界活用”

领导之道

卓越的领导力并非与生俱来,领导力大师迈克尔·尤西姆曾说过,“根本没有天生的领导者这回事,真正的领导技能都是要在生活中获取的,你必须去学习这些技能。”而临卦所讲的在古代叫统御之术,拿到现在来讲就是领导之道。 用人之术、领导之道对企业来说是门至高至深的学问。可能有的治理者会想,大可不必搞得那么复杂,我出高薪,人才就会来的。的确,薪水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事实上,对现代企业而言,能否心情愉快地工作,已经超过薪酬的地位,成为许多人才去留的衡量标准。 有一位学者讲过,假如一个企业或是组织不能给员工营造一个快乐的环境、氛围,那么可以说它的文化并不完美,至少是不聪明。实际上,西方许多成熟的公司已经完全摒弃了“流水线”式的治理方式,开始更多地上升到对员工精神层面的关注上来。当英国维珍公司的老板布兰森被问到“维珍成功的要素是什么”时,他回答说:“问题在于你拥有什么样的员工,假如你的员工很快乐,天天面带微笑,以工作为乐,他们就会有出色的表现。顾客自然也会喜欢和你的企业打交道。” 布兰森把他的个人领导哲学归结为:有关心一切人的性格是极为重要的,假如你不“博爱”的话,你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因为“博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你能发现每一位员工的优势所在。他把自己的领导哲学付诸实践,并乐于与员工分享成果。英航对维珍公司赔款,他就把该款额以“英航津贴”的名义分给员工,以感谢员工的努力。他根据员工的喜好和特长,安排他们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所长。为加强与员工沟通,他坚持每个月给维珍的员工写一封信,以打破等级制度。同时,他十分重视员工福利,曾花200万美元买下澳大利亚美克皮斯岛,建设生态旅游园,让员工免费度假。 布兰森领导之道高明之处在于,他看到了企业领导的实质,只有实现公司中的人的最大价值才有公司的最大价值。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布兰森在公司领导方面真真正正称得上是一位智者。六五爻讲“知临,大君之宜,吉”,知就是智,这种智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六四爻指出统御民众要亲临现场,叫做“至临”,可以“无咎”而已。而真正聪明睿智的大君的统御之术是“知(智)临”,这才是可以得“吉”的“大君之宜”。领导者如果事事亲临,难免分身乏术,疲于奔命,穷于应付。领导者应该选贤任能,适当授权最大限度地调动众人的积极性,以众智为己智,善取下级之智慧以临天下,这才是以智慧临下的“智临”。既不是事必躬亲,又并不脱离民众,这才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道”,这才是“大君”的明智之处。老子有言:“善用人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善于用人并甘心居于人下,就具备了不争之德,这是用人的最有效方式,所以维珍集团凭借布兰森的领导之道最终成为英国最大的私营企业。

第09章 持而盈之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④;富贵而骄⑤,自遗其咎(jiù)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释】

①盈:满的意思。

②已:动词,停止的意思。

③揣:捶打,敲打的意思。

④莫:代词,“没有谁”的意思。

⑤而:这一章三个“而”,均为连词,“而且”、“并且”的意思。

⑥咎(jiù):灾祸的意思。

【译文】

保持着盈满的状态,不如适可而止。捶打得既尖又利的铁器,就不能长久保持锋利。纵然金玉堆满房屋,谁也不能长久守住。富贵而又骄纵,定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功成名就之时,要含藏收敛,急流勇退,这才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

【导读】

日中则仄,月满则亏,至阴则阳,至阳则阴。万物相生相息,相互转变,是天地间最普遍的自然规律。老子认为做什么事都不能过度,自骄自满,锋芒毕露都是不能长久的。盈则倾覆,锐则致咎,一个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顺时而退,才是长保之道。

【解析】

本章主要是讲功成身退之道。

大干世界,芸芸众生,谁不追逐名利、倾慕荣华?而能做到心如止水、超然物外者恐怕寥若辰星。既然我们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就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因为吃、穿、住、用、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可是,当这些需求在得到满足之后,人们还会积极地思考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去幻想更多不同层次的需求;当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更加迫切追求那些更高层级的事物,这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道理:说它简单是因为提到需求,每个人都深有体会,不难理解;说它复杂是因为每个人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这是针对个体而言的。但从整体上来说,人类的贪欲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人类的这一弱点就决定了其会一直追名逐利。

可一旦名利双收,又该如何留住它们,而不致使它们如云烟一般随风飘零?其实,老子在本章中,就给出了答案:手持杯子,往里加水,当水满的时候,还不停地往里加,当然会溢出来。换一个说法:当弓被拉满后仍继续用力猛拉,结果毫无疑问,弦会最终被拉断。这两个小问题系出同源,都是“满招损”的个案。虽个中道理妇孺皆知,但真要我们与现实生活的欲望挂起钩来,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明白了,因为“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因此,人类如何克服自身的弱点,是个非常重要而又相当棘手的问题。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锋利的剑吧,它又尖又锐,锋芒毕露,然而锋刃易卷,再磨再损,不久就会被人放弃,因而老子说,越尖锐的东西,越不会长久保存。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若用此来比喻人生,乍听起来不免有些消极,却不违背常理。其实,人生的短暂和草木的转眼枯亡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人们在提到年龄时心里往往就会发怵,不禁哀怨日子过得太匆忙。因此,有人在短暂的一生里拼命地捞取金钱,其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财富的占有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而有的人则一心想出名,想通过名声来证明自己没有虚度光阴。于是,人们开始争名夺利,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有的人不择手段,不惜出卖灵魂,结果事与愿违,得到的却没有付出的代价昂贵,这又何苦呢?当然,我们并不反对采用正当的手段和途径来获取金钱和名利,但必须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是赤条条地来,又必将赤条条地去,富贵和名利都是过眼云烟,是一丝一毫也无法带走的。

因此,老子认为“持而盈之”、“揣而锐之”、“富贵而骄”是“生而一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的“玄德”的反例、在老子看来,一切具体的存在都是刍狗”,这也就意味着,要把拥有一定名位、名职的自身也要看成是刍狗。刍狗的结局就是在祭祀过后很自然的变成了杂草,这是刍狗之命运使然。如果一朝为“狗”就自认为永远是狗而跳梁跋扈,那绝对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举。所以,老子认为“功成身退”是无为的最高境界,是应当奉行的基本行为准则。

事实上,古往今来,没有人能永久地保持自己的名位或财富,不要说富可敌国、权倾朝野的王公贵族,就是一手遮天的帝王也无法长久地保留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尽管他们让后人将珠宝和自己的尸体葬在一起,并安装上各种防盗机关,以求保全自己生前拥有的财富。可在事实上,自从安葬之时起,危险就已悄悄逼近,盗贼不但会潜入他们的坟墓,将陪葬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甚至还会把他们的尸首抛弃到荒野,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当然,更有甚者,有的帝王连尸体也被偷走,因为他们身上穿的是金缕玉衣,他们不但失去了珠宝,也失去了尸身,其结果惨不忍睹。

因此,老子在本章郑重告诉人们:物极必反。太满会溢,太尖利会断,这就启发人们不管办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进退有度。太露锋芒就会遭人嫉妒和陷害,不如到一定的时候退而隐之,即“功遂身退”,不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退而隐之不是形式上的退居深山,而是要有功不倨傲,有名不恃名,有财不扬财。这就是老子倡导的“大道”理念。

大道就是如此,它滋养万物而不居功,没有恩义,也就无所谓报答;万物接受大道的恩典,不去报答,大道和万物仿佛毫无关联,所以也就没有怨恨和嫉妒,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类只有和大道同步,才能达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的美妙境界。

王弼《道德经注》

持,谓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气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衂,故不可长保也。四时更运,功成则移。

持守,就是努力使自己不失德。既不失德,又有许多私心杂念塞满心胸,必然有倾覆、危险的势头。所以不如适可而止的人,更不如无德无功的人。既砸刀刃让它尖锐,又磨它让它锋利,必然会伤损刀刃,所以没法保持刀的寿命。运势随时光的流逝而变更,功绩一旦达成,运势就将转移。

苏辙《老子解》

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锐之必折,而以揣先之,不知揣之不可必恃也。若夫圣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后行,尚安有锐?无盈则无所用持,无锐则无所用揣矣。

人们知道满了必然会溢出来而小心翼翼地端持,不如不装满的时候那样安心。人们知道刀刃锋利必然会折断,所以先砸刀刃使之坚固,不知道捶砸的工序是不足以保证刀刃的坚固的。圣人只是使用而不占有,怎么会让器皿满盈呢?人们按照道的规律去做事,怎么还会去追求刀刃的锋利呢?不满就不用小心翼翼地端着,不锐利就用不着拿锤子砸了。

【经典解读】

追求圆满是世人的通病,在功名、利禄、权位唾手可得之时,有几个人能保持一颗知足之心呢?大多数人都是恨不得有多少要多少,唯恐得到的少。殊不知此时已经被名利迷了心智,用文艺作品中的话就是,此时已经不是人支配财物了,而是财物迷惑、控制了人的灵魂。人已经变成了“名利僵尸”。更有些人,想出名,想发财,丧失了根本的礼义廉耻,整天脑袋里就是那些声色犬马的东西,为了出名发财寡廉鲜耻,无所不为。

建功立业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成功以后该如何做呢?有些贪慕功名利禄的人,往往不知满足,得寸进尺,将追求更高的官,更多的钱当成余生最大的乐趣。

富贵而骄,自古就是取祸的最重要途径。在孙叔敖的典故中,狐丘丈人就说:“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孙权敖,志益下,心益小,施益博,才能免于祸患。而现实中比他得到帝王的宠幸,享有更多的财物,占据更大的地位的人数不胜数。其中大多数人不知道收敛,骄奢淫逸,斗富斗强,引得同僚侧目,天下怨恨。比如秦丞相李斯即是如此。李斯官至承相之职,权大势重,富贵无比。然而却不知道功成身退之道,反而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勾结赵高、胡亥,陷害忠臣,篡改遗诏,最后终于自食恶果,被赵高陷害,做了阶下囚,被腰斩处死。临刑时,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不仅丞相做不成了,连做一个布衣百姓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

古语说:“富不过三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只见金玉满堂,而不知道父辈创业之艰辛,就会变得骄傲自大,不知收敛欲望。到头来再多的财物也会被用得一空。人生与其汲汲不断地追求这些身外之物,倒不如潜心修德,体悟天地之大道。

极盛而衰,极满而亏,是天地自然之道。小到一花一树,一虫一兽,大到一家一族,一朝一代,无不是如此。事物的发展都是向着其自身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不断转化的,人们说的“否极泰来”、“福祸相因”都是这个道理。因此,老子依道奉劝人们急须趁早罢手,见好即收,在功成之后,不要贪恋权位名利,不要锋芒刺人,而要收敛欲望,及时隐退。

【哲理引申】

贺若弼是北周、隋朝的名将,他在伐陈统一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终因骄傲夸功,不知进退之道而受到诛杀。

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世家,他的父亲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勇武而闻名一时。北周保定五年(565年),贺若敦对北周权臣宇文护不满,口出怨言,传到字文护耳中之后,宇文护大怒,逼令其自杀。在临死之前,贺若敦将贺若弼叫到面前,嘱咐他说,自己一生的抱负就是平定江南,但却因为口无遮拦而惹下了杀身之祸,甚是悔恨,一方面让贺若弼继承其讨伐江南的遗愿,一方面对他说:“我因为口舌之祸而死,你不可不将这教训记在心中。”于是拿出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出鲜血,以让他永远不忘这个教训。

贺若弼“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北周齐王宇文宪闻后,对他十分器重。此时贺若弼依然牢记着父亲的遗训。当时周武帝对太子要求十分严格,太子宇文赞德行不端,又害怕父皇知情,于是矫情掩饰,所以,太子的过失周武帝毫不知情。一次,上柱国乌丸轨曾对贺若弼说:“太子一定不能身担大任。”贺若弼对他的看法也很是同意。乌丸轨便借机对武帝说:“太子不是帝王人选,我也曾和贺若弼讨论过这件事。”周武帝忙召问贺若弼,贺若弼牢记父亲临终遗言,唯恐祸及其身,于是回答说:“皇太子德行操守日有所新,我没有看见他有什么缺点。”武帝听后默然不语。事后,乌丸轨指责贺若弼出卖了自己。贺若弼说:“君主若不有所隐藏就会失去臣服于自己的大臣,大臣若不有所隐藏就会失去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我不敢轻率发表对太子的评议。”后来太子宇文赞继位,即北周宣帝,他痛恨乌丸轨当初的谏言,不久就找借口将其诛杀,贺若弼因为沉默而免受其祸。

杨坚建立隋朝以后,急欲统一江南,此时高颍向他推荐了贺若弼,于是杨坚拜贺若弼为吴州(今扬州一带)总管,委派给他平陈之事,经略一方,做灭陈准备。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军伐陈。贺若弼军提前发起进攻,他军令严明,秋毫无犯,先后击败田瑞、鲁达、周智安、任蛮奴、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众多陈将,从北掖门进入建业城。但此时西路军总管韩摘虎已率五百骑兵于朱雀门先期入城,并俘获陈后主,占据了府库。贺若弼遗憾自己没有先期抓获陈叔宝,功劳在韩擒虎之后,又愤恨自己与陈军苦战,而韩擒虎却捡了大便宜,就与韩擒虎争功相骂,甚至挺剑而出。

隋文帝灭陈之后十分欣喜,对二人同时安抚。贺若弼地位更加显贵,他的兄弟并为刺史、列将。其家有珍玩不可胜数,婢妾都身穿绫罗绸缎,生活奢侈。功成名就的他完全忘记了父亲临死之时的教训,自以为功名在群臣之上,常以宰相自许。他对身处自己之上的高颖、杨素颇多不屑,心里很是不平衡,还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将不满的情绪显露出来,并一度因此遭致罢官、下狱。一向待人宽厚的隋文帝责问他说:“我任命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却总是放言,说这两个人是酒囊饭袋,这是什么意思?”贺若弼回答说:“高颍,我的老朋友了,杨素,我的舅子。我都知道他们的为人,所以才说这些话。”公卿认为贺若弼怨愤过重,奏请处以死刑。隋文帝犹豫数日,考虑到他的功劳,于是免他一死,除名为民。几年之后,隋文帝念及他灭陈之战中的大功才恢复了其爵位。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贺若弼就被疏远了,于是他心中更加不满,时常口出怨言。大业三年(607年)七月,贺若弼随杨广北巡至榆林。杨广命人制造了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篷,用来接待突厥启民可汗及其部众。贺若弼认为这太过奢侈,与高颍、字文弼等人私下议论。杨广认为他们这是诽谤朝改,他可没设有隋文帝那么宽厚,于是将贸若弼与高颖、宇文弼等人一起诛杀。可惜贺若弼被剌了舌头,最终还是死在了口舌之上,“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真可谓千古名言。

《论语》述而篇0709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2023年02月09日

农历兔年正月十九

周四

第3189天

睿见、前瞻、实用

早读分享

仙言潮声

古人说,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你连一百元都不能赚到,还想赚千万亿万元的钱,怎么可能呀!因此,积细流而汇江海,是成功人士的普遍规律。

美好的一天从满怀信心地和春天约会开始!

经典诵读

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

——(唐)陈子昂《白帝城怀古》

注解:水行的旅途一去便无限遥远,旅客的愁思更无穷尽。

游居有常,必就有德

——(春秋)管仲《管子•弟子职》

注解:出外居家都要遵守常规,一定要多与有德行的人交往。

人民早安

一个优秀的人,不一定是比别人更幸运,他们只是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对自己有所要求,不因舒适而散漫放纵,不因辛苦而放弃追求。雕塑自己的过程,必定伴随着疼痛与辛苦,可那一锤一凿的自我敲打,终究能让我们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