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第三十九卦
蹇
水山蹇 坎上艮下
门前有陷之象 背明向暗之意
第三十九节蹇卦第三十九(下艮山上坎水~水山蹇卦)
《蹇》(音简)卦(),由下艮()上坎()组成,卦形作“”,象征“蹇难”。卦名“蹇”字的意思是“难行”。上卦“坎”为水,下卦“艮”为山:高山上有恶水,喻示路艰难行。全卦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曲折不顺的情状,指明济涉蹇难的可行之道。强调济难必须进退适宜,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济难既要有大人的协助,又要聚众,上下不违正道正道,同舟共济才能济难获吉。同时指出济难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过程,一旦陷入危险,就惟有奋不顾身彼此相救才能脱险。但同时应慎重,量力而行,不可轻率,应积极谋求对策,坚持正义,追随贤能,方可转危为安。
一
“经文”蹇①。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译文”蹇卦象征险阻艰难:利于走向西南,不利于走向东北:利于出现大人,守持正固可获吉祥。
“注释”①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艮,艮为山。山上有水,山石嶙峋,水流曲折。山高水险,喻人行路艰难,修业不息,所以卦名曰蹇。蹇,《彖传》“难也。”
“解读”蹇卦上体为坎,坎为陷为险,下体为艮,艮为止;坎险在前,艮止在后,进退维谷,所以说蹇卦象征险阻艰难。整个《周易》在谈到利于到哪个方向去的时候,都是说“利西南,不利东北”,无一例外。一般的说《易》者都是根据《说卦传》的解释。《说卦传》认为“坤”为西南之卦,“艮”为东北之卦,坤象地,艮象山,故“西南”、“东北”分别象征“平地”和“山地”。走平地容易,走山地艰险,所以不管哪一卦谈到“有攸往”都是“利西南,不利东北”。要顺处平易之地,切勿止于艰险之中,这就是处在险阻艰难之时总的行动准则。国家处在蹇难之中,最利于出现贤能、有作为的“大人”奋起济难。“贞吉”就是说济难最重要的就是守持正道,才能得吉。
“经文”《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①。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②,以正邦也。蹇之时,用大矣哉。
“译文”《彖传》说:蹇,就是艰难,因为险境就在前面。看见险境而能停止不前,是很明智的啊!艰难之时,利于走向西南,这样前往就能合宜适中;不利于走向东北,因为(往东北走)必将路困途穷。利于出现大人,说明前往济蹇必能建成大功;居位适当,守持正固,可获吉祥,说明可以摆脱蹇难使国家走上正路。处于蹇难之时(济蹇)的功用是多么大啊!
“注释”①“见险而能止”二句,本卦上卦为坎,坎有险义;下卦为艮,艮有止义。所以蹇卦体现了见险能止的义蕴。知,借为智。②当位,此以六二,九五爻象、爻位为据。六二阴爻居阴位(第二位为阴位),九五阳爻居阳位(第五位为阳位)是为得位。
“解读”蹇卦上体坎为险,所以《彖传》说“险在前也”。下体艮为止,故《彖传》说“见险而能止”。有险在前,如果冒险盲动,必然会受到伤害。但如果知险而能止,不去冒险,相时而动,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这就是明智了。故《彖》辞赞曰:“见险而能止,知矣哉。”《彖传》用“往得中”解释卦辞“利西南”,是说蹇难之时,去往平易之地适中、合宜,进退合宜,不盲动以犯难,有利于济蹇;用“其道穷”解释“不利东北”,是说处蹇难之时而向危险之地进发,等于蹇上加蹇,不易克济,当然是死路一条。“往有功也”是说非圣贤之人不能济天下之大难,所以当出现圣贤人物前往济蹇时,必能完成此伟大功业。卦辞中的“大人”指九五,九五以刚爻居一卦的至尊之位而得位得中,刚爻强健,得中则不过于躁动而能审时度势,其往必能取得成功。既然有九五这样的贤者奋起济蹇,而各爻都能居位适当,守持正固,获得吉祥,国家也就自然能摆脱蹇难,走上正路,故言“以正邦也”。
“经文”《象》曰:山上有水,蹇。君予以反身修德。
“译文”《象传》说: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艮,艮为山,山石磷峋,水流曲折,是蹇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悟行道之不易,从而反求诸己,修养德行。
“解读”蹇卦下体艮为山,上体坎为水,故言“山上有水”。水在山下可流归大江大河无所阻碍;水在山上则千岩万壑受阻难行,有蹇难之象。君子观此象则应“反身修德”。凡是自己的行动遇到艰难险阻,一时不能克济,就应该反躬自省,寻找并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充实完善自己的道德与才能,这是古人自我修养的一种方法。所以看到水在山上受阻的蹇难之象就提醒自己“反身修德”,增长自身的道德才干以济蹇出险。
二
“经文”初六:往蹇来誉。
《象》曰:往蹇来誉,宜待也。
“译文”初六:往前行走艰难,归来必获赞誉。
《象传》说:往前行走艰难,归来必获赞誉,是说应该等待时机。
“解读”初六处蹇难的开始,以阴爻居卑位,势弱力柔,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冒进,如果犯难冒进必陷于险难,故爻辞曰:“往蹇”。若能识时退处,见险而止,就能获得赞誉,故爻辞又曰“来誉”。《彖传》说:“见险而能止,知矣哉!”就是赞誉初六的。初六的不往并非永远不前往,永远不往又怎么出蹇呢?关键是看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时未可往而往则必遇蹇难,因此要等待时可往而后往,所以《象传》说“宜待也”。
三
“经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①。
《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译文”六二:王臣之所以屡犯艰难,并不是为自身私利。
《象传》说:王臣出以公心屡犯艰难,其自身始终没有过失。
“注释”①蹇,难。蹇蹇,前一蹇字为动词,犹言犯难,冒险。后一蹇字用如名词,艰难。蹇蹇犹言屡犯艰难,冒险履难。匪,当读为非。
“解读”六二以柔爻居二位,本不具备济蹇出险的条件,但是六二与九五相应,九五为君王,六二为王臣,当蹇难之时君王全力济蹇,王之臣岂能袖手旁观!这一特殊时位就决定了六二虽然才力不足,但也要忠心耿耿地奔走济难。其实六二明白,以自己的力量,济难行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但六二深知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匡救王室,因此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六二的这种品质还是值得钦佩的,他本可以私身远害,明哲保身,但为了社稷宁愿赴汤蹈火,奔走济难,即使失败了,其志亦甚可嘉,不为过也。
四
“经文”九三:往蹇来反。
《象》曰: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译文”九三:出门困难重重,归来笑逐颜开。
《象传》说:出门困难重重,归来笑逐颜开,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解读”前面两爻阴柔势弱,而九三以刚居阳位得正,应该有济涉蹇难的才能了。九三虽然阳刚得正,但仍处在下卦的艮体,上临坎险,故不可冒然上往,上往则入蹇难,只有归来返回原处居守本位才是适宜的,所以爻辞说“往蹇”而“来反”。“内”指内卦的二阴爻。内卦的三爻,只有九三为阳爻,居二阴爻之上,是内卦的骨干力量。在蹇难之时,阴柔之爻不能自立,而要依赖九三的力量。所以,九三不“往蹇”而“来反”,二阴爻自然十分欣喜,乐于亲附。
五
“经文”六四:往蹇来连①。
《象》曰:往蹇来连,当位实也。
“译文”六四:出门步履艰难,归来时却有车可乘。
《象传》说:出门步履艰难,归来时却有车可乘,因为六四阴爻居阴位,像人才正当其位,德符其名。
“注释”①连,《集解》引虞翻曰:“连,辇也。”《周礼·地官·乡师》:“大军旅会同,正治其徒役与其輂辇。”郑注:“辇,挽车也。”《说文》:“连,负车也。”连、辇有相通之处。沙少海先生说:“来辇,犹言来时乘车。”
“解读”六四是柔爻,自己无力出险,如果盲目前往则会更深地入于坎险,所以爻辞仍是戒之以“往蹇”。并指出应该“来连”,即与九三等众爻联合。也就是说处在蹇难之时应该建立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九三等爻的济蹇目的是一致的,并且九三与六四相亲相比,初六、六二两爻同为阴爻,志向一致,又是相亲或同类的关系,当然愿意并且可以建立联盟。为什么不直接说“正”呢?因为这里讲的是上下之交,因此最要紧的是诚实,不诚实则难以建立信任,谈何联合?居上位,却为济蹇与在下各爻同心同德,且以阴居阴,所以是“当位实”。其次下三爻也可以说是“当位实”。九三以阳居阳,六二以阴居阴,是当位实;初六虽不得正,以阴居阳,但因其位卑,阴居于最下,也算得正,是当位实。
六
“经文”九五:大蹇,朋来①。
《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译文”九五: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终予获得大利。
《象传》说:大难当前,得到友人相助,因为九五之爻居上卦中位,像人节操贞正自能获救。
“注释”①朋,这里指朋贝。朋来,犹言赚了钱。
《象传》解“朋”如朋友,与经意有别。
“解读”“大蹇”是指九五居蹇卦上体坎险之中位,处在蹇难的深处,所以叫“大蹇”;同时九五以一国之君居蹇难之中,也可以看作是天下之大蹇。而这样一位深陷坎险的君主却抱有济大难于天下的雄心壮志,与之相应的六二也忠心耿耿地跟随九五奔走济难,这就是唯独九五与六二不言“往蹇”的原因。从自身的主观条件来看,九五为刚爻且履中得正,有阳刚中正之德,故有解民倒悬、赴难济蹇的雄心壮志。从外在的客观条件来看,九五树起了济蹇的大旗是顺应民心的,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前面说到因“往蹇”而“来连”,现在这个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共同的斗争目标使他们聚集在九五的麾下,这就是爻辞所说的“朋来”,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来相助,什么事情做不成功呢?
七
“经文”上六:往蹇来硕①,吉。利见大人。
《象》曰:往蹇来硕,志在内也。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译文”上六:往前行走艰难,归来可建大功,吉祥,利于出现大人。
《象传》说:往前行走艰难,归来可建大功,说明上六的志向在于联合内卦的九三共同济蹇;利于出现大人,说明上六应当归顺尊贵的九五大人。
“注释”①硕,大。
“解读”上六以柔爻居阴位,且处全卦之极,不可能再往了,若硬往前行非但无益,反而更生蹇难,所以爻辞也是戒之以“往蹇”。但上六处于蹇难之中,也想尽快脱险,该怎么办呢?爻辞指示“来硕”,即归来则能建立大功。上六与内卦九三相应,这里的内就是指九三。上六要想出险不能没有九三阳刚之正的应援,所以“志在内也”。不过只靠九三还不行,还要求助于九五,九五是济蹇的主帅。爻辞说“利见大人”,大人就是九五,九五以阳居中而位尊,所以《象传》又说“以从贵也”。上六不是前往,而是归来,既联合九三,又归顺九五,有这两刚相助,济蹇之大功即可告成,所以爻辞说“来硕”。一旦上六出险,六爻的蹇难就全部得以解脱,所以唯上六得“吉”。
“商界活用”
杠杆借力与财富神话
“大蹇,朋来”暗示我们,如果自己的实力不够,应联合其他人从事风险事业。国际理财专家卜内尔·克菲尔第的成功就验证了它的正确性。美国的卜内尔·克菲尔第现已赢得了“国际理财专家”的美誉,手头掌管着来自世界各地股民们的亿万资金。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悟出了一个道理:联合其他同行,集合他们的资金,从事冒险事业,便能实现共同发展。克菲尔第的第一个雇主是纽约一家投资者计划公司。他的收入很不错。1955年,他成功地在股市中打了几个漂亮仗,为顾客和公司大赚了一笔。在华尔街,他已小有名气。1955年底,克菲尔第在公司许可下,来到了欧洲,向美国侨民推销基金股票。这个市场令克菲尔第卖出了投资者计划公司的许多股票。1957年,克菲尔第加入了另一家冲劲十足的垂法斯公司,并向该公司提出一个加快开发的建议,要求公司派他担任欧洲代理,而他只提取佣金,工资分文不要。这一建议对于该基金会来说,成功了可扩大经营规模,失败了也无任何损失,因此欣然接受了他的请求。于是,克菲尔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投资者海外服务公司。英文缩写为IOS。开始,他自己推销垂法斯股票。到了50年代末期,IOS的推销员已有100多人,他们的业务发展到非洲、印度、南美洲等地。1960年,年仅33岁的克菲尔第利用赚得的100万美元,成立了自己的共同基金公司,这个公司比IOS更大,并取名为国际投资信托公司,英文缩写为IIT。该公司的股票的种类颇多,知名的和名不见经传的冷门小公司的股票,一应俱全。1962年,他开设了“基金的基金”(英文缩写为FOF)。克菲尔第让推销员向客户们宣传道:“如果你投资于一个基金,就可以收到多项投资和专家经营的功效。那么,如果你投资于基金的基金,不就可以收到双倍的功效吗?你绝对赔不了。”由于集合了来自全世界人们的资金,它们的实力十分雄厚,便涉及各种冒险事业,得到的回报也是相当丰厚的。而且那些投资者也分到了一份不错的回报。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的克菲尔第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懂得要从事冒险的事业,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大的企业的力量都是不够的,必须集合民众的力量才能是永久的获利。
第29章 去奢去泰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①,吾见其不得已②。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③;或歔(xū)或吹;或强或羸④;或挫或隳(huī)⑤。是以圣人去甚⑥,去奢,去泰。
【注释】
①取天下:治天下。
②不得已:得不到罢了。已,罢。
③或:代词,可译为“有的”或“有的人”。
④羸:瘦弱。
⑤隳:毁坏。
⑥甚:非常的、极端的。
【译文】
想要治理天下却用强制的办法去做,我看他不能达到目的。“天下”是神圣的东西,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采用强制的办法,不能加以把持。用强力施为的,一定会失败;用强力加以把持的一定会失去。由于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失去。世人秉性不一,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气缓,有的气急;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定,有的危险。因此,有道的人要去除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
【导读】
天下是“不可为、不可执”的。如果依靠强制措施来治理天下、执掌天下只能招致失败,最终失去天下。天地间万物是纷呈不一的,它们依照着“道”而进行运作,圣人要做的不是去通过自己的意志改变它们,而是要消除那些限制它们的极端、过度的措施和行为。
【解析】
这一章重点说的是无为的道理。无为即按照道的法则去行事。不能做到无为,就会招致失败。圣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凡事不过分,一切随顺自然。在这里,老子以治身之道印证治国之道,以不道统治烘托圣人之治。统治者无道,所以会做出甚、奢、泰的不道行为;圣人明道,所以会去甚、去奢、去泰。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不得已”指的是无法达到目的。这句话是说,要想治理天下,而又不采用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我看他根本达不到目的。在这里,老子再次谈到“有为”和“无为”。对于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它们都有各自的存在方式。我们不能人为地对它们的存在方式强加干涉,否则就会违背大道,必然会受到大道的惩罚。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治国应该无为而治,实施不言之教,只有这样才能合乎大道,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其统治地位才能长久。
“天下冲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神器”即神奇造化之物。“执”即支配、把握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说,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所以我们不要凭着主观意志去强行改变它。凭着主观意志去强行改变,必定会遭致失败;掌握天下,把天下据为己有,迟早有一天会失去它。这句话强调的还是无为的思想,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君主不但可以解决国家内部的一切矛盾,还能够全权处理国家外部的纠纷。所以,治国者固然可能因为勤政爱民而引导出一个治世,也可能因为独断专行而引起国家的覆灭。在老子看来,不管怎样,治国者都不能拿整个国家来作为施展个人理想的工具。老子告诫一些野心勃勃的治国者:如果谁想以国家作为事业的赌注,那么谁就会招致失败;谁想长久把持国家作为个人私产,谁就会失去整个国家。所以,圣人治理国家,都是为了努力消除个人的偏执、奢华和过分的行为方式。圣人懂得这个道理,以无为之道来治理国家,所以不会招致失败;因为圣人从不想去支配百姓,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失去的东西。这样一来,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物或行或随,或欺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欺,气缓,喻指性格柔和。吹,气急,喻指性格刚烈。世间的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气缓,有的气急;有的强壮,有的赢弱;有的受益,有的失落。事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俗话说“千人千面”,意思是说一千个人有一千张面孔,当然性格特征也迥然各异:有的人喜欢特立独行,有的人喜欢随声附和;有的人乐于助人,有的人刻薄寡恩;有的人好勇斗狠,有的人懦弱胆怯;有的人喜欢安安静静,有的人喜欢熙熙攘攘……芸芸众生,性格各有差异,圣人该如何治理天下百姓,保证使他们归顺自己呢?下面的一段,老子给出了答案。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甚,极端,这里指的是过分严厉的措施。老子反复强调统治者应顺其自然,确保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特性去生存和发展,而不要人为地去干涉个人的行为,以安定人心,只有人心安定了,才能得到万民之心,然后才能得到天下。所以,圣人治理国家,就是要摒弃那些极端的东两,不做出过分的行为。这样一来,天下人也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了。
在《道德经》里,多处谈到统治者应行无为之治。老子极力宣传无为之治,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因应物性,希望统治者治国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事实上,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的意思,也不是说人们在客观现实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说如果强制性地有所作为或是以暴力统治人民,都将招致灭亡。“有为”就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或者把天下据为已有。在老子看来,“有为”必然招致失败,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人或物,都有自己的秉性,其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得道之人往往都能顺应自然,做到不强制,不苛求,因势利导,使自己的行为合于自然规律。
王弼《道德经注》
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凡此诸或,言物事逆顺反覆,不施为执割也。
圣人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之也。
神,没有形象、没有轮廓。器物,是物质聚合而成的。以无形之物聚合成的东西,就叫做神器。万物的本性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所以可以遵循,但是不能改变、施加影响;可以通晓,但是不能作为工具任意使用。事物有它永恒、抽象的本性,而要创造一种本性、改变一种本性是必然失败的。事物有来就有往,人要是非得抓着不放,最终还是必然会失去的。上面四对相反的概念,是说事物的变化,是不受人施加的作为、占用和划分所影响。
圣人能够将自然的规律和能量发挥充分,体贴而顺从万物的意志,所以只是因循规律而不妄自作为,顺从潮流而不施加自己的影响。去除了引起迷惑的因素,所以心中宁静不混乱,事物的本性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苏辙《老子解》
圣人之有天下,非取之也,万物归之,不得已而受之。其治天下,非为之也,因万物之自然而除其害耳。若欲取而为之,则不可得之矣。凡物皆不可为也。虽有百人之聚,不循其自然而妄为之,必有龃龉不服者,而况天下乎。虽然,小物寡众,犹有可以力取而智夺者。至于天下之大,有神主之,不待其自归则叛,不听其自治则乱矣。
圣人之所以拥有天下,不是争取来的,万物都向他归顺,他是不得不接受的。圣人治理天下,不是靠施加作为,而是因循自然规律而除去影响规律发挥作用的因素。如果非要夺取天下,那肯定得不到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一百个人聚集在一起,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而妄加作为,肯定有不服从的人,何况天下这么多人呢?虽然这样,个别的事件和少数的人还是能够用强力压服、用智谋巧取的。天下这么大,有神来主宰,如果不让他物自然来归顺,那么迟早会反叛;如果不借助自然规律和事物自己的力量去治理,就会产生混乱。
阴阳相荡,高下相倾,大小相使,或行于前,或随于后,或歔而暖之,或吹而寒之,或益而强之,或损而赢之,或载而成之,或隳而毁之,皆物之自然,而势之不免者也。然世之愚人,私己而务得,乃欲拒而违之,其祸不覆则折。
唯圣人则知其不可逆,顺以待之,去其甚,去其奢,去其泰,使不至于过而伤物,而天下无患矣。此不为之至也。尧、汤之于水旱,虽不能免,而终不至于败者,由此故也。《易》之《泰》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三阳在内,三阴在外,物之泰极矣。圣人惧其过而害生,故裁成而辅相之,使不至于过。此所谓“去甚、去奢、去泰”也。
阴阳相互冲突作用,高的和低的相互突显,大的小的相互利用,有的在前面,有的在后面,有的轻吹加热,有的吹气降温,有的增加而更强盛,有的减损而变得羸弱,有的承载事物使之完全,有的冲突而造成破坏,都是事物的自然状态,都是不可避免要如此的。但是世间愚蠢的人,为自己谋私利,想要抗拒、违逆道的规律,其后果不覆灭也会受损失。
只有圣人知道道是不可以违逆的,所以顺从地对待,排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使不至于过度而对事物造成损害,天下就没有祸患了。这是无所作为的极致。尧、汤的时候不是没有旱涝灾害,而最终不会造成巨大损害的原因,就是能够顺应自然。《易经》的泰卦说:“利用天地的规律,帮助天地达到它们适宜的状态,支配百姓。”三个阳爻在内,三个阴爻在外,是事物平安稳定的极致了。圣人担心过度会造成损害,所以对天地之道有所取舍并加以辅助,使之不至于过度,这就是所说排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
【经典解读】
天下是“不可为、不可执”的。如果依靠强制措施来治理天下、执掌天下只能招致失败,最终失去天下。天地间万物是纷呈不一的,它们依照着“道”而进行运作,圣人要做的不是去通过自己的意志改变它们,而是要消除那些限制它们的极端、过度的措施和行为。
上一章老子说“大制不割”,本章又说“天下神器”,其实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王弼在注《道德经》中对神器的解释是:“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即天下是无形无方,由万物混合而成的。存在着有无、高下、长短、音声、前后等不同的特征,其中的事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属性、运行规律各不相同,完全按照统一的制度来规划、治理它们也是不能实现的,故而“大制”不割。既然不能按照统一的制度去治理天下,那对于纷呈的世间万物该如何呢?无为而治则是最好的办法,让事物按照它们本来的白然规律去运作。
天下万物虽然都依“道”而运行,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真实特性,即“道”的不同衍生方面却是截然不同的。治理者必须看到这一方面,能考虑到事物的不同特性,才能包罗万物,为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淮南种橘,然而到了北方就变成了枳,如果统治者不因地制宜,强制北方人栽培橘子,就会造成损失;各地节气相同,气温却不同,如同统治者将每年耕作、收割时间都安排得死死的,各地一定不一致,对农业造成损害;每个人的才能、性格不一样,只有因材施教、因才驱使,才能让人民发挥最大的能力,如果全都成批地计划着来,肯定会埋没人才……所以说圣人要做的,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去给世间万物制定规则,而是应该将那些过分、极端、限制事物正常发展的规则去掉,让它们能自然而行。
【哲理引申】
世人往往将天下看为最重要的东西,认为得到天下就什么都有了,成为天下之主就可以为所欲为,满足自己的任何欲望了。其实,在古代圣王和老子等先哲眼中,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在他们看来,成为天下之主,不是代表着特权、享乐,而是一种沉重的责任。坐在天子的位置之上,首先要履行天子的职责,治理百姓,管理国事,为天下操劳,天下事情那么多,哪还有时间游玩享乐。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得到天下并非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于是有些人为了保持自身的逍遥自在而宁愿放弃天子之位。
唐尧之时,尧帝发现许由十分贤能,于是便想将帝位让给许由,许由听后立刻拒绝了,并逃到箕山之中隐居起来。后来,尧帝又派人找到了他,想请他出任管理九州的长官,许由又当即拒绝,并认为出来做官是以名利来妨害自己的节操、自由,认为尧的话污染了自己的耳朵,便跑到颍水边洗濯耳朵,表示不愿为官以投入到世俗之中。
古代圣贤都有许由这种操行,所以他们不汲汲于地位、名利,即便是天子之位也能够轻易让出。他们不以得到高位而欣喜,不以失去高位而忧愁,得到天下不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失去天下不觉得丝毫的遗憾,所以他们并不将天下看成是自己的私产,更不用强力去争抢天下。
尧帝在位的时候,时时在求访可以让位的贤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当时天下发大水,有个被称为巢父的人,教人民在树上筑屋,躲避洪水猛兽,尧帝觉得他很贤能,便想将帝位让给他,巢父却一口回绝。后来,他又想将天下让给许由,没想到又被许由拒绝。晚年,他得到了虞舜,经过各种考验,觉得虞舜是个可以托付天下的人,便准备将天下授予他。有的大臣,劝他立自己的儿子丹朱,尧却说丹朱不肖,不可予之天下,最终将天下授予了虞舜。
虞舜接受尧的禅让以后,并未立刻将天下占为己有。他故意跑到南河之南躲避丹朱,后来,诸侯们都去朝见舜而不朝见丹朱。舜知道天下人归心于自己,才接受了帝位。舜统冶天下以后,同样以天下为公,为了造福人民,治理好天下而殚精竭虑。晚年,他又准备将帝位让给治水有功的禹。有人劝他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商均,舜拒绝了。禹即位以后,也像舜一样避开商均三年,后来发现诸侯都朝见他,不朝见商均,知道天下归心于自己,才正式继位为天子。
尧舜这些圣王,许由、巢父这些贤人,就是认识到了拥有天下是一份沉重的责任,所以他们不去强求天下,更不会将天下视为自己的私产,为了满足私欲而残害天下百姓。所以,他们能够受到后世的敬仰,他们的子孙虽然没有登上天子的大位,却得到了善终,成为一方诸侯。而后世的很多人,眼中只看到了得到天下那种万人之上、无人可制的超然地位,为了获得这种地位而用尽各种手段,不惜弑父杀兄,手足相残。可是,他们不知道,身处这种地位之上,只有以天下人民为根本,尽心国事,才能坐得安稳,得到荣耀和美名;如果是怀着私心,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而强占这种位置,不仅不会如愿,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来没有机会继承皇帝之位,但在赵高等人的怂恿之下,胡亥篡改诏书,害死了自己的兄弟,踩着亲人的鲜血登上了帝位。在皇帝位子上,他尽情享乐,为所欲为,重用赵高等奸佞,残酷地压迫人民。最终导致了众叛亲离,天下造反,他自己被赵高杀死,不久想要传承千世万世的秦王朝就灭亡了。胡亥被乱兵包围的时候曾和赵高的亲信阎乐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胡亥说:“我想见见丞相可以吗?”阎乐说:“不行。”胡亥又问:“我想得到一个郡做个王可以吗?”阎乐不答应。胡亥问:“我想做个万户侯可以了吧?”阎乐还是不答应。最后胡亥说:“我愿意和妻子儿女去做普通百姓,跟诸公子一样。”阎乐回答:“是奉丞相之命,为天下人来诛杀你,你即使说得再多,我也不敢替你回报。”于是指挥士兵将胡亥杀死了。
秦二世用卑劣的手段夺得皇位,又残暴地杀害兄弟手足、镇压百姓,想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满足自己的私欲,到头来天下人都想诛杀他,他想成为一个普通的黎民百姓都不行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中国的隋炀帝、宋徽宗到国外的路易十六等,他们在位之时穷奢极欲,肆意剥掠百姓,认为天下就是自己的,自己想怎样就怎样,以为自己真的是天授神命。等到天下人不堪重负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并非是天下之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才是天下的主人,只有顺着人民的意愿,让人民满意才能永保帝位,妄图采用强制手段,满足自己的私欲,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被人民所抛弃、唾弃。
老子深刻地认识到了天下不可强取这一点,所以提倡统冶者顺势而为,无为而治。其实,不仅是天下,其他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的任何东西都是如此。如果你怀着功利的目的,以自私自利的手段去追求一件东西,你很难得到它,即便暂时强占,也难以长久保持。比如,名声、荣誉、权力等。只要你真正做出了值得人们尊敬的事情,真正拥有让人敬仰的美德,这些东西自然随之而来;若是你本身德行不配拥有这些,却用虚伪巧饰,用奸诈的手段博取它们,最终你还是要失去它们,而且损失更多的东西。所以,“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妄为,必败,必失。
《论语》述而篇0729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原文】
互乡①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②其进③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④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⑤也。”
【注释】
①互乡:地名,具体所在已无可考。
②与:赞许。
③进、退:一说进步、退步;一说进见请教,退出以后的作为。
④洁己:洁身自好,努力修养,成为有德之人。
⑤不保其往:保,一说担保,一说保守。往,一说过去,一说将来。
【译文】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评析】
孔子时常向各地的人们宣传他的思想主张。但在互乡这个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而且他认为不应死抓着过去的错误不放。
国际海豹日
每年的公历3月1日
中文名:
国际海豹日
节日日期:
3月1日
创办日期:
1983年
目的:
保护海豹这种珍稀动物
由于滥捕乱猎和海水污染,现在,海豹的种群数量在急剧下降。为了保护海豹这种珍稀动物,拯救海豹基金会在1983年决定每年的3月1日为国际海豹日。
为什么设立国际海豹日?
由于滥捕乱猎和海水污染,现在,海豹的种群数量在急剧下降。为了保护海豹这种珍稀动物,拯救海豹基金会在1983年决定每年的3月1日为国际海豹日。
中国团体关于海豹日的由来?
在美国,国际海豹日是每年的3月22日。加拿大的“国际反对商业猎取海豹行动日”设定在每年的3月15日。中国的环保团体则把3月1日作为国际海豹日。
2023年03月01日
农历兔年二月初十
周三
第3209天
睿见、前瞻、实用
早读分享
要闻
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通报情况听取意见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 ;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21万亿元;2022年国务院部门共采纳两会代表委员意见建议4100余条。
国办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
方案提出,开展智慧中医医院建设、中医医院信息化基础达标建设;各地要支持组建区域中西医协同医疗联合体,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加快促进中药材种业发展,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种植。
三月份大事日历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3月9日,中国公布2月CPI、PPI数据。#
3月10日,美国2月非农就业人口数据发布。#
3月15日,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召开。#
3月16日,欧洲央行利率决议公布。#
3月20日,3月LPR报价公布。#
3月22日,2023全球6G技术大会召开;联合国2023年水资源大会召开。#
3月23日,美联储公布利率决议公布。
2023北京消费季启动 汽车置换补贴今年延续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北京消费季”在前门大街正式启动。2022年,北京市商务局等七部门共同制定了《北京市关于鼓励汽车更新换代消费的方案》,鼓励本市乘用车置换新能源小客车,报废或转出本市注册登记在本人名下1年以上的乘用车,并在本市汽车销售企业新购新能源小客车的车主可获得8000元或10000元补贴。今年,该政策将延续执行,具体政策将适时发布。
离岸人民币(CNH)兑美元北京时间05:59报6.9546元,较周一纽约尾盘涨62点,连续第二个交易日上扬
COMEX 4月黄金期货结算价收涨0.65%,2月份累跌近6%,为2022年10月份以来首次单月下跌。
今天(3月1日)起,香港特区全面取消口罩令,在室内外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不用佩戴口罩
高风险地方如医院、养老院等可以自行要求佩戴口罩。
日本众议院通过史上最高防卫预算 民众和在野党举行抗议集会
日本国会众议院2月28日通过2023财年预算案,其中防卫预算高达6.8万亿日元。日本民众和在野党人士当天在众议院门前举行抗议集会。根据日本众议院全体会议当天通过的2023财年预算案,日本2023财年支出总额为114.38万亿日元,其中防卫预算达6.82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
美联储贴现率会议纪要:3个联邦储备银行委员会希望1月份将贴现利率提高50个基点
美联储贴现率会议纪要显示,3个联邦储备银行委员会希望1月份将贴现利率提高50个基点。在美联储1月31日至2月1日的政策会议之前,12个地区中有2个联邦储备银行的委员会寻求不改变贴现率。
933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2022年业绩快报19家跻身净利润“百亿元俱乐部”
周二,上证指数报3279.61点,上涨0.66%,成交额3180.30亿。深证成指报11783.80点,上涨0.70%,成交额4387.28亿。创业板指报2429.03点,上涨0.80%,成交额1583.74亿。两市合计成交7567.58亿。总体上个股涨多跌少,两市超3700只个股上涨。盘面上,国资云、中药、智慧政务、医药电商等板块涨幅居前,POE胶膜、煤炭、HJT电池、一体化压铸等板块跌幅居前。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13.04亿元。
仙言潮声
只要你心存希望,即使你在风口浪尖上也可以泰然起舞;那怕是岁月暗淡,但你的眼中也是繁星闪光,面对危难,你亦可置之淡定!
美好的一天从春暖花开万物涌 自强不息全力行开始!
经典诵读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宋)苏轼《行香子·述怀》
注解:什么时候可以归隐田园,当个闲散之人,对着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
有尽之物,不能给无已之耗;江河之流,不能盈无底之器也
——(东晋)葛洪《抱朴子·极言》
注解:有限的物品,经不住没完没了的消耗;江河的水流,也不能充满无底的容器。
早安人民
不要让“准备”成为拖延的借口,行动就从此刻开始;不要质疑自己的能力,相信你远比想象的更强大;不要再把时间都留给游戏、网络,让书本和运动充实生活。每天一点小小的改变,告别消极、懈怠的自己。新的一天,早安!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