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的定义
雅俗共赏的本意,是形容某些艺术创作优美通俗,各种文化程度和艺术品位的人都能欣赏。拆开来说,“雅”是指优美的语言和高雅意境,“俗”指通俗易懂,接地气。
从本质上来说,“雅俗共赏”的主体是“雅”,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俗”只是体现作品的传播力。换一种说法,“雅俗共赏”的目的,是如何让不够“雅”的观众,也能够体会“雅”的妙处,终极目标是推广“雅”的作品,是不是这个道理?
即便邓丽君已离世多年,现在的年轻人听老唱片,或看老视频,一样为之动容,其根本原因在于,邓丽君的作品有“大雅”之境,是流行歌曲中的上上品。
同理,经历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如唐诗《静夜思》,小说《三国演义》,神话《西游记》等,都有历久弥新的魅力,根本原因也是其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经口口相传后,逐渐变得雅俗共赏起来。
综上所述,我个人的观点是,雅俗共赏的前提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以后,在广泛的传播过程中,逐步达到雅俗共赏的结果。
雅俗共赏的相声
根据上述分析,纵观相声界二百年历史,能够经受时间考验,得到广泛传播,最终达成雅俗共赏的作品有多少呢?
传统相声中有很多经典作品,但是在侯宝林先生的极力倡导之下,舍弃了一大部分;虽然经郭德纲再次整理和表演,又流传下一些,但是真正称得上雅俗共赏的,我个人认为仅有《报菜名》和《连升三级》。
《报菜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相声的代名词。对于内行人来说,听得是嗓音亮,吐字清,字正腔圆,气口精当的嘴皮子功力。对于没听过相声的人来说,《报菜名》约等于相声的代名词,这是其传播力的象征;同时,无论懂不懂相声,对那一大段贯口也会有叹为观止的感叹,赞一声“了不起”,等于“俗”到家了。
《连升三级》是刘宝瑞先生的经典单口相声,1982年曾被选进初中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三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其艺术价值和传播力度堪称相声界巅峰,至今也没有作品可以超越。
新相声兴起以后,也有一些雅俗共赏的好作品,如《虎口遐想》《宇宙牌香烟》《逗你玩》等,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相声巅峰。
新世纪以来,郭德纲带动传统相声回归剧场,也创作了众多雅俗共赏的作品,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和《西征梦》;但是,在相声迷眼中封神的两个作品,在非相声迷中的传播力度有多广呢?
时代变了,雅俗共赏的定义也得变
牛逼如郭德纲,经典作品的传播力尚且如此弱,其他相声演员就更不值一提了;究其原因,在于时代变了,艺术作品的传播渠道变了,受众习惯也随之变了。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极度多元化,经常冒出各种新鲜的文化符号,令人摸不着头脑,比如二次元、cosplay、游戏宅、同人圈、鬼畜、蒸汽朋克、赛博朋克、兽迷、异装等等,令人目不暇接;要让某一个艺术作品,让各种文化程度和艺术品位的人都能欣赏,无异于痴人说梦。
相声在本质上也是小众文化的一种。
小众文化想要出圈,难度越来越大。过去有天下无敌的春晚,有意无意地帮助推广;现如今,春晚的收视率大不如前,又没有其他同等量级的媒体出现。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要让一个相声作品,得到各种文化程度和艺术品位的欣赏,难度越来越大。德云社任何一个演员的作品,能让德云社的全体粉丝欣赏都很难,再怎么走出德云社,走向娱乐圈,走进社会大众?
雅俗共赏,已经缺乏存在的基础条件,越来越成为一种梦想。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