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印第安人在美洲的生存史却长达数千年,而且受气候的影响,印第安人与华夏族人同为黄色人种,在史学界甚至有一种说法“印第安人是商人的后代”。德国历史学家布鲁门巴哈曾提出:最早这一人种主要生活在亚洲,后来有一部分人因为战争和文化交流迁移到了美洲,逐渐形成了印第安人。

 

为了证实这一推论,中外不少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田野调查、文物寻找和DNA测算。功夫不负苦心人,有专家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等地都发现了甲骨文遗迹,它们多镌刻于山崖、巨石之上,距今已有2800多年。

 

《每日邮报》还曾发文,标题就是“是中国发现了美洲?古代中国人刻在岩石上的文字可能证明亚洲人3300年前生活在新大陆。”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当时康涅狄格州酋长朱蒂贝莉尔还宣布自己就是华人后裔,她的祖母亲口对她说的。

 

有网友调侃道“原来美国也是‘自古以来’。”同时,这也证实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山海经》中的地理描绘是正确的。对于这一发现,亟待历史学家们进一步考证,不过,文字传递信息、承载文化的作用的确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没法相比的。回到甲骨文本身,它是所有书法字体的祖先,也是所谓“笔法”的源头,清末以来很多书法家都开始练习甲骨文,不仅可以纠正“帖学”之软、“碑学”之板,还能追本溯源。

 

甲骨文以刀为笔,单刀刻与双刀刻并存,单刀刻如“人”字,一笔斜切到底,线条瘦硬如“锥画沙”,边缘因甲骨质地形成自然崩裂,尽显“力透骨背”的爽利。双刀刻,外拓成框,内侧略留刀痕,线条两端尖细、中段略粗,开创中锋用笔的原始形态。

 

无刻意修饰,起收笔多随刀势自然形成,提按变化藏于刀痕深浅中,这种“非刻意而见笔意”的特质,恰是后世“重自然,轻雕琢”书法美学的雏形。结字处于“随形赋势”的原始阶段,却暗藏精妙的空间逻辑,举例而言,“马”字以简笔勾勒马头、鬃毛与四足,虽未脱离图画形态,却通过线条长短,形成视觉重心;“雨”字竖画如雨点下垂,横画贯穿成“天幕”,疏密对比已具。 偏旁位置也极为灵活,为后世书法提供了灵感。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线的艺术”的起点,其刀刻线条的瘦硬、劲挺,直接影响金文,进而孕育小篆“玉筋篆”的线条规范;结体的“虚实对比”为隶书波磔分展、楷书中宫紧缩,提供了空间处理的原始范式。通过简化象形符号,确立“以简驭繁”的原则,影响后世草书的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