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新政落地!先前超生是否追溯?惩罚标准终于明确
最近各地都在推进生育支持新政,除了育儿补贴、产假延长这些新福利,不少家庭最关心的还是老问题:以前超生的情况会不会被追溯处罚?没缴完的“罚款”还得补吗?已经交了的能不能退?这些困扰大家多年的疑问,现在终于有了明确答案,今天就用大白话给大家把政策讲透,全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得先说说政策的来龙去脉。咱们都知道,计划生育曾是基本国策,1982年正式推行后,各地对超生行为会征收社会抚养费,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超生罚款” 。那时候的罚款标准各地不一样,大多按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几倍来算,有的地方对高收入人群还会加重处罚,公职人员甚至可能面临开除处分 。后来随着人口形势变化,政策慢慢调整,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2021年又明确实施三孩政策,同时取消了社会抚养费这一制约措施 。
现在关键问题来了,新政之下,既往的超生行为到底怎么处理?根据国家明确的政策和各地执行细则,核心原则就是“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具体可以分成三种情况,大家对号入座就行 :
第一种,已经作出征收决定并且已经执行完毕的,比如之前已经交完了社会抚养费,这个处理结果会维持不变,已经交的钱不会因为新政出台就退还。这其实是遵循了“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当初的处罚是依据当时的政策和法律作出的,不能因为后来政策调整就否定之前的合法决定。
第二种,已经作出征收决定但还没执行完毕的,比如已经交了一部分罚款,还有一部分没交。这种情况是已经征收的部分不再退还,没征收的部分也不再继续追缴。也就是说,不用再补剩下的罚款了,之前交的也不会退,相当于“就此打住”。
第三种,还没调查或者还没作出征收决定的,不管是之前没被发现的超生行为,还是已经举报但没处理完的,现在都不再受理、不再处理了。哪怕是好几年前的超生情况,只要当时没被处罚,现在也不会再翻旧账追责。
还有个大家特别关心的点:超生会不会影响孩子入户、入学,或者大人入职?答案是完全不会。国家明确要求,将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 。就像深圳从2022年起,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就不再核验计生信息,也不把生育情况作为积分加分项,其他地方也都按这个原则执行,彻底解决了超生家庭的后顾之忧 。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政策会这么调整?其实核心是为了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十四五”期间就要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实施积极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取消社会抚养费、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就是为了消除家庭的生育顾虑,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让大家不用再为过去的生育行为担心,能更放心地响应现在的生育政策。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几个注意事项:首先,各地的具体执行细则可能会有细微差别,但核心原则都是一致的,要是不确定自己的情况该怎么处理,最好直接咨询当地的卫生健康部门或政务服务中心,获取最准确的答复。其次,之前因为未缴纳社会抚养费被纳入失信名单的家庭,现在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解除,恢复正常的信用状态,不会再因此受到消费限制、贷款影响等惩戒。
另外要说明的是,取消社会抚养费、不追溯既往超生行为,不代表生育不受规范了。现在国家提倡的是适龄婚育、优生优育,生育还是需要进行登记,这样才能享受后续的生育补贴、妇幼保健等相关服务 。登记只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而不是为了限制生育,这一点大家可以放心。
从计划生育到全面三孩,再到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的出台,政策调整始终围绕着国家发展和人民需求。这次明确既往超生不追溯、处罚标准落地,既维护了政策的连续性和法律的严肃性,又充分考虑了群众的实际情况,让过去有超生顾虑的家庭放下包袱,也为现在想要生育的家庭扫清了障碍。
接下来,国家和地方还会继续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比如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让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负担越来越轻 。如果你家里有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建议尽快了解当地的具体执行流程,按规定处理;如果是打算生育的家庭,也可以多关注各地的育儿补贴、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等福利政策,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总的来说,既往超生的处理规则已经非常明确,不用再纠结焦虑。现在的政策导向是鼓励生育、支持家庭,相信随着各项配套措施的落实,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生育、安心养育,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注入新活力。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交流探讨。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