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第十九①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今天我们开始讲《论语》第十九篇·子张篇。第十八微子篇,讲了志向,一个人一生的方向到底该要去做什么,是否能坚定不移地直道而行。不降志,不辱身,要有贡献,有价值。
到了第十九篇都是孔夫子门人弟子的言论,比如说子张、子游、子夏、子贡和曾子,这些学生们编写了《论语》,同时把自己的一些言行记录在其中。我们学完第十九篇,再看学生们和孔夫子之间,所表达的侧重点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孔夫子讲话通常都是君子该如何,一个小人是什么样子的,应该志于道,他更宏观。
并且孔夫子告诉我们修身为本,告诉我们积极向上,有担当、有仁德,但同时也会讲一些关于放下的,比如说一切于我如浮云,不光是富贵于我如浮云,其他的一切事情都该是浮云。比如说我这一生,其实什么都没有做,只是诲人不倦,我又能做得了什么呢?比如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切都是流逝的。
孔夫子讲道的时候,其中还有一份淡然和洒脱。讲担当的时候,同时其中还包含着一些放下,正所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既讲了该如何安身立命,同时也讲其实是一种淡然洒脱的,没有什么困惑。也讲了知天命。也讲到耳顺,没有什么顺或者逆,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都一样。也讲到了合于道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时也会说无可无不可,一切事情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这条路行得通就走,这条路行不通就换一条路,所以其中蕴含着很多淡然潇洒的成分在其中。
可是我们再看子张篇所讲的不一样,因为处的身份不一样,境界和思维不一样。孔夫子的门人弟子,讲的更多的是如何积极向上,如何做一个有志之士。孔夫子是从道的层面往下讲,而孔夫子的门人弟子是从努力的层面往上讲。我们来细细地体会他的不同之处。
在这一篇当中,我们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说我们接下来讲的这段话,感觉好像是学过,因为门人弟子的言行,都是从孔夫子所讲的道理当中延伸和总结出来的。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践行和理解,所以我们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曾经子贡问过孔夫子一个问题,师与商也孰贤,说师和商这两个人,谁更贤德呢?师指的是子张,商指的是子夏。而我们第一条要学习的就是子张所讲的话,以及子张的言行。子贡问孔夫子子张和子夏谁更贤德呢?孔夫子说,其实两个人都差不多。为什么差不多呢?师也过,商也不及,说子张是过于贤德的,而子夏有所不及。这个时候子贡又开始问,那老师您这么说,子张更胜一筹了。孔夫子讲,其实则不然,过犹不及。过于贤德和不及是一样的。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接下来就要去学习子张的贤德从哪里可以体现,我们看子张讲过什么样的话。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士见危致命 ”,士:指的是有志之士,古人也泛指读书之人,当我们立志去学习传统文化,立志去修身也可以称之为有志之士。现在我们士的概念变得更宽泛,无论在任何一个领域还是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我们是有志向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有志之士。一个有志之士见到危险是可以致命的。致:是付出、奉献的意思。
我们看子张的贤德,子张说一个有志之士,见到危险是可以奉献的,甚至是可以奉献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勇敢的去帮助别人。就是《大学》所讲的亲民。孟子也讲过类似的话,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说生命每个人都想要,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但是如果生和义两个不可兼得时,我是可以舍弃生命去取义的。所以我们看和子张所讲的道理是相通的。
见得思义。得,得到,也就代表的利益,在见到利益之时,有所得之时可以思考是否合适,是否是我应该得到的。用《大学》的话叫明德,这里同样在讲亲民和明德的道理,亲民可以奉献自己的所有,包括自己的生命。明德,在利益面前,才能体现一个人是否明德。比如说我们去买菜,别人多找了钱,这个时候我们是否还能明德呢?当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个时候我们是否还能去帮助别人?当我们在一个团队,在一个企业,在一个国家都一样的。在我们自己的既得利益面前,我们是否还能更注重德行呢?如果还能注重德行,这个才叫真正的明德。
当我们在亲民的过程当中,是否可以奉献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我们如果把这两句话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舍与得。士见危致命,是舍;见得思义,是我们在大多时候是否还可以思考合不合适,合不合于义,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就可以修舍和得。
在我得到的时候我去想是否是义的,那我平时可不可以舍掉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可以舍掉自己的劳动,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成果。而在得到的时候,我们考虑有没有多拿。我们可以舍弃自己的智慧,去帮助他人。当我们在帮助他人时,得到收获和成果时,我们是否还在考虑他合于义,我是不是可以少拿一些呢?所以舍得的过程也就是亲民和明德的过程。
祭思敬。这里接下来又讲心,祭思敬,心存敬畏;丧思哀,是我们内心是否有哀伤,是否有悲痛的情怀。我们看祭思敬,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地方都在讲这一个“敬”字。我们要恭敬要有敬畏之心,我们要懂得去敬畏每一个人,懂得去敬畏万事万物,懂得去敬畏我们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通常我们看看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失去这份敬畏呢?这里提到祭思敬,在祭祀的时候是很难有敬畏之心的。因为在祭祀的时候没有人可以看得到,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是否存在着敬畏。
我们《论语》当中曾经讲过孔夫子观禘灌之礼,看到这个禘灌之礼接下来就不想再看了。为什么呢?其中的敬没有了,只是有形式还在而已。所以我们看看在祭祀的时候,是不能心存敬畏的,因为祭祀的时候并没有人看得到。所以在没人看到的情况下,人们的敬畏之心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少。
比如我们面前是一个领导,都会有敬畏之心的,因为领导就在面前,自然就知道敬畏。如果面前是一个长者,是一个有智慧的,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有敬畏之心的。所以我们愿意去敬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人和事,尤其是处上位的人。
可是我们在祭祀的时候,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内心的敬畏,这是一个人心存敬意。我们去敬畏祭祀、敬畏天地、敬畏山川河流、敬畏花草树木、敬畏我们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敬畏每一个人,其实是在修我们自己内在的敬畏之心,与其他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关联。只是我们平时好像都是在表现我们的敬畏之心,是呈现在外的,而我们要修的是内心的敬畏。当我们内心真的有敬畏,我们的行为自然就是有敬畏的。
这里子张举了一个例子,告诉我们祭思敬,在祭祀的时候我们要思考的要想到的就是敬畏。我们进而延伸,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我们要思考都是恭敬和敬畏,当我们自己内在真正有了敬畏之心,是不需要思考的, 在任何状态下任何情形下, 自然就是敬畏的。
丧思哀,其可已矣。当有丧事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思考的是哀伤。无论是自己的亲人有什么样的丧礼丧事,还是参加别人的丧事都一样。我们要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伤人之所伤。
曾经我们学习过《论语》孔夫子讲,如果他去参加别人的丧事丧礼,是从来不会吃饱的,未尝饱也。并且是日哭,在这一天一直都是哭的,就是有悲伤的情绪。并且不歌,是不会唱歌的,也就是不会有任何的娱乐。这就是内在的那颗仁慈之心,表达的是自己哀伤的情绪。
那我们再进而延伸,不光是丧思哀,当身边的朋友亲人,发生了一些不太开心的事情,或者对方觉得哀伤的事情,我们都是要哀伤的。我们想到的也是在这种哀伤的情绪当中。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社会现象,好像和这个截然相反。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甚至有的人在参加别人丧事的时候,还在嬉笑,这就是不懂得敬畏,不懂得去思考人家在一个悲伤的情绪当中。
从这里再来延伸,在相应的场合下,我们要保持不同的情绪和状态。比如说别人在喜事的时候,我们就不要有不开心的情绪,因为别人喜悦的事情,我们表达喜悦的情绪和状态。那反之,别人是悲伤的事情,我们是不能有喜悦的状态的,这就是和场景完全不相符合。
祭思敬,丧思哀。讲的是心,尽心,就是我们要尽自己的心, 只有尽心才可能尽力。比如说我们祭祀的时候,首先是尽心,是心里有恭敬和敬畏之心,这个时候我们的行为上自然就是敬畏的。丧思哀,当有丧事之时,我们尽心,我们心里是哀伤的,这个时候我们表现出来的自己的形态,包括我们自己的面色,我们自己的语言,这个时候是哀伤的。
我们在喜悦的场合下,也是一样的。我们要先去尽心,因为人家是开心的事情,我们要表达自己喜悦的情绪,我们有了这颗心,自己的行为和整个状态,包括面部表情自然就是喜悦的。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