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第二十三卦

山地剥 艮上坤下

群阴剥阳之象 去旧生新之意

第二十三节剥卦第二十三(下坤地上艮山~山地剥卦)

剥卦,由下坤()上艮()组成,卦形作“”,象征“剥落”。上卦“艮”为山,下卦“坤”为地:犹如高山颓委地面,喻示事物被“剥落”。在卦形的排列结构上,此卦也十分明显地展示着五个阴爻共剥一阳的特殊状态。全卦揭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阳”被“阴”剥落、正面因素为反面因素摧折的情状,指出“剥”极必“复”,处衰败之道、退守待变需顺势止“剥”的哲理。

“经文”剥①:不利有攸往。“译文”剥卦象征剥落:不利于有所前往。

“注释”①剥,卦名,本卦是异卦相叠(坤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坤,坤为地。高山屹立于大地,风雨侵蚀,山石剥落。警诫君王提防小人与政,侵凌君子,剥蚀国家。所以卦名曰剥。剥,《释文》引马云:“落也。”

“经文”《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①。“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②。君子尚消息盈虚③,天行也。

“译文”《彖传》说:剥,剥落,意思是阴柔太盛,使阳刚剥落。“有所往则不利”,因为爻象表明小人势力正强。下卦为坤,义为顺,上卦为艮,义为止,委曲求全,静止无为,这是观察形势作出的结论。君子应该遵循消长盈虚的规律,因为这是天道。

“注释”①柔变刚,本卦五阴爻在下,一阳爻在上,是阴柔太盛,足以压倒阳刚。②象,卦象所显示的恿义。③尚,遵循,尊尚。消,消散,消亡。息,生长。

“经文”《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①。

“译文”《象传》说: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山在地上,风雨剥蚀,这是剥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以山石剥落,岩角崩塌为戒,从而厚结民心,使人民安居乐业。

“注释”①下,指庶民百姓。厚下,犹言厚结民心。安宅,犹言安居。

“解读”剥卦上为艮、为山,下为坤、为地。高山经风雨侵蚀颓倒于地,这是剥落的象征。剥落是从下面开始的,下面剥落上面自然有危险。只有下面的基础牢固,上面的宅屋才会安全。在上位的统治者把这种观念引申运用到政治生活中,应以民为根本,厚待百姓,才能获得自身的安枕无忧。百姓受到盘剥,统治者自身也难以保全。

“经文”初六:剥床以足①。蔑贞②,凶。

《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译文”初六:剥蚀到了床脚,不守正道,有凶险。

《象传》说:剥蚀到了床脚,说明已经损害下面的基础。

“注释”①剥,脱落。剥床以足,王弼注:“犹云剿床之足也。”②蔑:轻视。

“解读”爻辞以床打比喻,是因为剥卦的卦形就像一张床,剥卦下卦为坤,坤代表地,可以承载万物,床具则可以供人安居休息。阴剥阳首先从床脚开始,好比潮湿的阴气对床的剥蚀,首先从床脚开始,这叫“剥床以足”。阴对阳的剥蚀是渐进的,首先从下面的基础开始,所以《象传》说“以灭下也”。不过,初爻意味着剥蚀刚刚开始,如果能够及时地按照《大象传》所指出的“厚下安宅”的原则行事,保护、加固下面的基础,问题还不致于很严重。如果此时仍然无视于正道,继续剥蚀下去,就难免会有凶险了,这就是爻辞所说的“蔑贞凶”。

“经文”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①。

《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②。

“译文”六二:剥蚀到了床身,不守正道,有凶险。

《象传》说:剥蚀到了床身,说明六二没有相应相助者。

“注释”①辨,高亨说:“辨读为牑,床板也。”其他的同初六的爻辞。②与:同盟者,友好者。

“解读”阴阳相应为“有与”,六二与六五都是阴爻,互不相应,没有援助,这叫做“未有与”。阳消阴长的形势继续发展,剥蚀渐渐向上发展,六二已经剥落到床身了,不守正道,所以更有凶险。

“经文”六三:剥之,无咎。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译文”六三:剥蚀,但没有过错。

《象传》说:剥蚀,但没有过错,说明六三脱离了上下同类。

“解读”六三虽然被消剥成阴,但是它以阴爻居阳位,与上九阳刚相应,这就意味着六三仍然存有“含阳待复”的因素和“转剥复阳”的可能。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阴退阳回,阳气复生,所以能够“无咎”。当然,处“剥”之时,因得阳刚之助,也仅能免过而已,毕竟无“吉”可言。六三处在本卦的五个阴爻的中间,上下各有二阴,唯独它与上九阳刚相应而“无咎”脱离了上下同类。

“经文”六四:剥床以肤,凶①。

《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译文”六四:剥蚀到了床面,有凶险。

《象传》说:剥蚀到了床面,说明六四已经逼近灾祸了。

“注释”①肤,高亨说:“肤,席也。”

“解读”六四剥蚀到了床面,问题非常严重了,不是“蔑贞凶”,而是直截评断为“凶”,甚至“切近灾”了。“剥床以肤”,可以说剥到极点了,借以坐卧安身的床快要剥蚀完了。不过,正当剥落至极、大祸临头之时,转机也会随之而来。

“经文”六五:贯鱼以宫人宠①,无不利。

《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译文”六五:鱼贯而来,带领宫女们求宠于君主,无所不利。

《象传》说:带领宫女们求宠于君王,说明六五毕竟没有过错。

“注释”①贯鱼,犹今言鱼贯,依次而进之意。宠,宠爱。

“解读”六五以阴爻居尊位,是众阴之长。当剥极将复之时,它以阴柔之性与上九阳刚邻近而相比,以阴承阳;不仅如此,它又以众阴之长的身份,影响并带领众阴一起顺承上九,就像后妃带领一群宫女向天子邀宠一样,听命于上九。由于鱼为阴物,所以又用一串首尾相接的鱼来比喻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等五个阴爻。群阴鱼贯而进,归顺于孤阳上九。这正是“阳剥为阴”的终极和转化的关键,预示着“阴复为阳”的契机已经出现,当然是“无不利”的,所以《象传》说它“终无尤也”。

“经文”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①。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译文”上九:硕大的果实没有被吃掉,君子得到大车,小人剥蚀房屋。

《象传》说:君子得到大车,说明万民得以乘载。小人剥蚀房屋,说明小人终究不可任用。

“注释”①庐,草房。副,破烂。

“解读”此时,诸阳已被剥尽,上九这个阳爻,成为整个卦象中仅存的硕果。说“不食”而不说“未食”,说明剩下一阳还在,暗指不是诸阴爻没能蚕食掉那仅剩的阳爻,没有蚕食是按照“消息盈虚,天行也”的规律,不能将阳消灭殆尽。就像树,虽然被剥了,果实还在,种子还在,春天一旦到来,它还要复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剥卦发展到上九这个阶段,对于君子来说,是“得车”。此时众阴在下而宗阳,极似天下乱极,人心思治,众人诚心拥戴君子。而对于小人来说,则是“剥屋”。小人剥君子,若剥到极限,将君子全剥尽,那么它将自失所覆,不得安身之地。

“商界活用”

树无根不能自立

剥卦暗示我们,要维护事业的根基。弗兰克·康塞汀领导的罐头公司能成为世界上的第三大罐头公司的主要原因,是他维护了企业的根基~员工对工作的自豪感。现代管理大师普遍认为,员工是帮老板实现梦想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弗兰克·康塞汀~美国国家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的总裁,他就深知这个道理,使这家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罐头食品公司。他的信条是:“多跟员工进行交流,多给他们地位、被认可感和满足感……让他们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工作,让他们以企业的兴衰为自己的荣辱。”由于有这个信条,这家公司从来不担心招聘不到好员工。当他们在俄克拉荷马城的分厂需100个工作职位时,在招聘广告发布后,竟然收到了2000份申请。也难怪,这个新工厂充满了家庭气息,有野餐,工作中还洋溢着抒情的音乐。作为一位员工,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 在亚利桑那的费尼克斯的工厂成绩卓著。公司为了进一步激起员工的自豪感,就搭起了一个露天马戏场让员工们工作之余开心快乐。在马戏场建起的那一天,94名工人的日产量达到了100万个罐头的目标。那一天,马戏场成了欢乐的大本营。而3年以后,工人们将日产量提高到了差不多是200万个罐头。公司还建立了心脏保健计划。有600多名受过训练的员工将负责心脏病紧急救护。他们已经成功地挽救了一些工友的宝贵生命。康塞汀为了能让员工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把管理人员找来,跟他们讲:“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把员工们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如果你把适当的人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他们就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是他们在他们所不能胜任的更高一点的职位上也得不到的。” 有的管理人员说:“我们的工作太忙了,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考虑他们的想法。”“错了,我们对员工的关注花费并不大,而利益却在员工的忠诚和高度信心下自然而然地增长,你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把人性的优点运用到同员工打交道的日常事务中去。”康塞汀常常说:“我们公司也许不会成为同行业中最大的一家公司,但是只要我们诚心地对待职员,就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员工对工作的自豪感,为公司创造相当多的财富。”美国国家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无疑为员工们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工作环境。公司在不断地壮大。“树无根不能自立”,作为企业当以员工为根才能杜绝“剥”之患,才能“利有攸往”。

第13章 宠辱不惊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②,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①若:作“乃”字或“则”字讲。

②所以:可译为“……的原因”。

【译文】

得到宠爱或遭受耻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一样。重视大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作“宠辱若惊”?宠爱是卑下的,得到它会感到心惊不安,失去它也会惊恐万分。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作“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会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倘若没有了我的躯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把天下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宝贵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担交付于他;爱天下和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责任托付与他。

【导读】

本章是老子将修身观、治国观相互结合的论述,讲如何对待荣辱,如何对待自身的问题。提出“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重要观点。

【解析】

本章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宠辱若惊”,一是“贵大患若身”。这两句是《道德经》里经典的语录,老子对宠辱、进退均有独到的见解。

“宠”指非常道,“辱’’指常道。“宠”字的构成是宇宙中有“龙”的样子。在古代的易道八卦学说中,龙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因为宇宙八方是靠六个龙头的不断延伸才得以形成的。因而中国人便有“龙的传人”之说。而“辱”字的构成则是用手掌握拿捏好时辰分寸的样子。“惊”字为“敬马”之合。庄子说:“万物一马也。”所谓“一马”也就是“道”。如此说来,“惊”字也就可以看作是“敬道”。所以,宠辱若惊是指宠和辱都要以道为其归依。

人作为情感动物,对荣辱的情感体验十分敏感,因为芸芸众生奔走于各种名利场,不可能完全摆脱荣辱的影响。面对荣辱,人们总会有所反应。比如,受到别人恭维和赞许时,心里会感到喜悦;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因为人有患得患失的特点,得到宠爱并不会令我们永远快乐;同样,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冷眼、辱骂、轻视的时候,我们也会表现出不安、惊恐;其实,这一切都是由人类自身的弱点决定的,因而人无论得到宠爱还是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所谓“贵大患若身”,贵,以之为荣,看重;大患,极强的忧虑;若,如。得宠就惊喜,受辱就惊惧;把心中的忧虑看得与自身的生死存亡同等重要,“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世间一般人的普遍心态。

在老子看来,人在荣辱面前的这种表现,虽是常态.但都是不正常的。因为荣辱都是一时虚名,事过境迁之后便成过眼云烟。人不能远离荣辱,但也不能成为荣辱的奴隶。只有看淡荣辱、超然自守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自己的主人。

为了便于人们理解,老子还对上述观点作了解释:“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也就是说得宠和受辱同样惊恐,重视大的祸患如同重视生命。什么叫得宠和受辱同样惊恐?得宠是卑下的,获得它时好像受到惊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失宠也令人不安。这就叫做作得宠和受辱同样惊恐。有身,就是心里还存有自身的利益;为,因为;及,如果;无身,无自身利益之念。为什么世间常人会存在这些普遍的弱点呢?老子又对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作了分析,他认为,世间常人之所以总是念念不忘其自身利益,并且为自身利益而患得患失;就是因为常人身上缺少精神追求,老子没有直接告诉人们他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是什么,而是用可当大任者和不能当大任者来进行对比,以此来说明人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精神追求:“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以自身的患得患失去治理天下,那么你只配寄身于天下而做个普通之人,绝不配去治理天下;如果你像爱惜自身那样去爱惜天下,那么就可以把天下事托付给你,让你去治理天下。老子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观,就是把自身融于天下之中,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天下的利益。自第九章至此,老子讲的都是修德而非修道,其实,修道要比修德更高一个层次。修德讲:求“生而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讲求“无之以为用”及“爱以身为天下”,而修道讲求的是纯粹的自然和无为。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于身外的荣辱得失十分看重,甚至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宠和功名利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佑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外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才好呢?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动于衷,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因此,老子认为,没有必要视荣宠为宝贝,也没有必要视耻辱为洪水猛兽,两者没有必然的界限,并非势同水火,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如果善于正确对待,耻辱就会变成荣宠的垫脚石;如果不善于对待,荣宠就会变成耻辱的前奏。正确对待荣辱,就能豁达处世,不至于为荣辱所羁绊。

王弼《道德经注》

宠必有辱,荣必有患,宠辱等,荣患同也。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大患,荣宠之属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谓之大患也。人迷之于荣宠,返之于身,故曰“大患若身”也。无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有受宠的时候也必然有失宠的时候,有荣耀的时候也必然有落魄的时候。宠和辱,荣誉和患难都是本质相同、根源相同的。地位低下的人遇到宠、辱、荣誉和患难的时候都像受了惊吓一样,天下就不会动乱了。大患,是指荣宠一类人们乐于享受的事物造成的影响。生存的条件太优厚了必然就会进入有死亡威胁的状态。所以管它叫大患。人执着于荣誉和宠爱,这样做的影响反过来作用到自身,所以说是“大患若身”。不被外物改变自身叫做贵,这样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于他。没有外物可以使自身受损,所以叫爱,这样才可以将天下寄托于他。荣辱荣患不会使自己改变,然后才能担当天下大任。

苏辙《老子解》

古之达人,惊宠如惊辱,知宠之为辱先也。贵身如贵大患,知身之为患本也。是以遗宠而辱不及,忘身而患不至。所谓宠、辱,非两物也。辱生于宠,而世不悟,以宠为上而以辱为下者,皆是也。若知辱生于宠,则宠固为下矣。故古之达人,得宠若惊,失宠若惊,未尝安宠而惊辱也。所谓若惊者,非实惊也,若惊而已。

古代通达的人,惊恐于得宠就像惊恐于受辱一样,因为他知道得宠之后必然有失宠受辱的一天。重视自身就像重视大的灾祸一样,因为他知道身就是祸患的根本,祸患通过人的身才能作用于人。所以远离宠爱也就不会招来耻辱,不以自身为意,祸患就不会到来。荣辱不是两种事物。耻辱从宠爱而来,但是世人不领悟,以宠爱为高贵,以耻辱为卑下,都是不领悟的体现。如果知道耻辱生于宠爱,那么宠爱就必然是卑下的了。所以古代通达的人,得到宠爱与失去宠爱都会惊慌,不曾对宠爱感到安逸,也不只对耻辱感到惊慌。所说的如同惊慌一样,并不是真正的惊慌,只是如同惊慌。

贵之为言难也,有身,大患之本,而世之士难于履大患,不难于有其身。故圣人因其难于履患,而教之以难于有身,知有身之为难,而大患去矣。性之于人,生不能加,死不能损,其大可以充塞天地,其精可以蹈水火、入金玉,凡物莫能患也。

然天下常患亡失本性,而惟身之为见,爱身之情笃,而物始能患之矣。生死病疾之变攻之于内,宠辱得失之交撄之于外,未有一物而非患也。夫惟达人知性之无坏,而身之非实,忽然忘身,而天下之患尽去,然后可以涉世而无累矣。

贵在这里的意思是以某事为困难的,有身,是遭受祸患的根本,而现在的人们觉得遭受大患很难过、很痛苦,而不觉得拥有身体很难过、很痛苦。所以圣人通过人们对患难的厌恶来教育人们拥有身体才是祸患的根源,人们知道了有身而引起的难过、痛苦,而不去看重自己的身,祸患就可以避免了。人的本性,生不能增加,死不能减损,变大了能够充满天地之间,发挥神通可以不畏水火,自由出入坚硬的金玉,一般的东西都无法损害到它。

但是人们常常害怕失去本性,而只关注自己的身体,爱惜身体的感情过于迫切,外物就能够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本性了。自然的成长、衰老、疾病与死亡在体内作祟,宠辱得失在外纠缠,什么东西都能影响伤害到人。唯有通达的人知道人的本性是不可能被破坏的,而身体不是根本的,所以他忽略、轻视自己的身,天下的祸患就都影响不到他了,这样之后他就能在社会中生活而不受牵累了。

人之所以惊于权利、溺于富贵,犯难而不悔者,将以厚其身耳。今也禄之以天下,而重以身任之,则其忘身也至矣。如此而以天下予之,虽天下之大不能患之矣。

人之所以为权利的得失担惊受怕,沉溺于富贵,以至于铤而走险都不后悔,是要让身体得到优厚的享受。现在要为天下带来好处,以身体来担当责任,是忽视自身的极致了。这样把天下交给他,天下再大也不会有祸患。

【经典解读】

宠和辱,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是截然不同的待遇,一个是受到礼遇,喜爱,一个是受到侮辱、轻视,避辱而求宠是人之常情。但在老子眼中,宠辱都是相同的,它们都会让人“若惊”。受到宠幸,得宠者就会心中欣喜,一方面乎所以,容易导致邪行:另一方面,宠是别人的恩惠,是卑下者才会享有的待遇,得宠者就会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失去它,就不得不在赐予者面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甚至曲意逢迎、阿谀谄媚。这既伤害了身体,又摧残着人们的人格尊产。同样,受辱也是如此,受辱者心中愤懑,人格样受到损害。所以宠与辱是同样的,都会损害人的本性。一个人只有看破荣辱,不愉不惧才不会患得患失,才能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精神的独立。否则,自身且不能保全,如何谈得上治天下。王弼在注《道德经》时就解释此处说:“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乱,为治理之意)

但做到宠辱不惊,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只有老子言到过的“为腹不为目”的圣人才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益其身”,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托之以天下。王夫之在其《老子衍》中曾说过:“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惠,而贵惠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即庄子所说:“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再者,有人说老子讲圣人“后其身”、“外其身”与这里所说的“费身”、“爱身”岂不冲突?其实老子所言的“贵身”、“爱身”并非是现代人印象中的注重身体享受、美化,不是经常做美容,去医院做个全身检查。当然,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这些东西。老子所说的“爱身”、“贵身”是承接上章,即反对“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等。在老子的观点中爱身,即顺应自然之养生之道,不以甘被肥腻蚀其肠胃,不以奔走驰骋劳其筋骨,不为声色犬马累其耳目,于身则安闲舒畅,于意则清净宁和。所以说,这种爱身之道,应之于治国,依然就是无为而治。

老子所说的“无身”,就是回归自然,与世同尘,抛弃一切,功名、荣展、欲望对人类本性的牵萦,正如庄子所言:“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哲理引申】

《庄子,逍遥游》中讲了许由辞避帝位的故事。尧帝想把天下让给许由,对他说:“太阳和月亮已经升起,可是篝火还在燃烧,它想和日月争明,不是很难吗?季雨已经降落了,可还在引水浇灌田地,这岂不是白费气力?您如此贤能,请允许我将天下交给你。”许由说:“天下已经大治,我接替你难道是为了名吗?名只不过是派生、次要的。鹪鹩筑巢林中,只不过占据一条树枝:最鼠到河边饮水,填饱肚子就可以了,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处呢?”许由将功名利禄都看为身外之物,他知道物是用来养身的,而不是用来役身的。所以,他能摆脱荣辱的束缚,得不知喜,失不知悲,逍遥自在,无忧无虑。

历史上,像许由一样的隐土有很多,他们荣华富贵唾手可得而不取,皇帝权贵对其尊宠无比而不甘荣幸,得位则泰然处之,失位亦无所忧惧,随时都能够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两汉之交的严光就是这样的一位高士。

严光,字子陵,本姓庄,后人为了避汉明帝刘庄之讳而改其姓为严。他少年时候即享有高名,曾和光武帝刘秀一起游学,他们之间交情很好。长大以后,在郡县之内人人都称其为饱学道德之士。当时王莽篡位,招致天下各地名士,王葬昔时享有盛名,很多宿儒学士都愿意依附于他,但严光却屡次辞而不就。他认为王养改制导致天下大乱,前去为政不仅不能一展才华,反而会使自己身处险境,甚至招来祸患。后来,王莽果然失败,很多当时应招的名士,和他一起蒙难。

光武帝刘秀击败了各路竞争对手,建立了东汉政权。因为,年轻时的交情,他也十分了解严光的才能,准备招严光出来做官。但严光此时已经看穿了功名利禄,他为了躲避前来招抚他的人,就改名换姓,隐居起来不再出现。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下令按照严光的形貌,在全国查访他。后来齐国地方上报说:“有一个男子,经常披着羊皮在水边钓鱼。”光武帝怀疑这个人就是严光,便准备了车子和礼物,派人专程去请他。此人果然是严光,但他依然不愿出来做官,使者一直请了三次才将其请到。他被安排在京师护卫军营住下,官中供给他床褥用具,每天派人将酒食送去。

光武帝亲自来到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着不起来,光武帝就进了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呀,子陵,就不能出来帮着我治理天下吗?”严光又假装睡着不讲话了,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看了好一会儿,说:“过去唐尧那样显著的品德,巢父、许由那样的人听说要授给官职,尚且跑到溪边去洗耳朵。读书人本各有志,何以要到强迫人家做官的地步?”光武帝说:“子陵,我贵为天子,难道还不能让你做出让步?”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

后来,光武帝又请严光到宫里去,谈说过去的交往1旧事,两人在一起相处好多天。他们同吃同住,很多大臣内侍都进谏光武帝,说严光过于器张,不知礼节。但严光自己却毫不在乎。有一次光武帝随意地问严光:“我比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和过去比仅仅有那么一点点进步而已。”说完话便睡倒了。严光和皇帝相处,还是像对待昔日的故人一样,丝毫没有看重他的赫赫地位,睡熟了便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奏告,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光武帝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光武帝想授予严光谏议大夫的职务,但他坚决不肯屈意接受,而后,又回到了隐居的地方,在富春山过着耕种生活,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

很多人挤破脑袋想得一功名,就像《儒林外史》中的周进、范进一样,在功名面前悲伤得要死,高兴得发疯。其实这是不知名利为虚,而生命为本的道理,因为虚名而害身伤性,实乃本末倒置。谈泊名利,完全将荣辱权位视如无物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论语》述而篇0713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原文】

子之所慎:齐①、战、疾。

【注释】

①齐:同斋,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荤,不饮酒,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表示虔诚之心,这叫做斋戒。

【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世界无线电日

每年的公历2月13日2013年1月14日,联合国大会正式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无线电日的决议。第67届联合国大会期间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6届大会宣布的将2月13日(联合国电台于1946年这一天成立)作为世界无线电日的决定。设立世界无线电日旨在宣传无线电作为通信载体,在促进教育发展、信息传播以及自然灾害中重大信息发布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文名:世界无线电日

节日时间:2月13日

节日起源:机构设定

设立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无线电日产生的背景

无线电是世界上受众最广泛的大众媒介,全球95%的人口都可以接收无线电信号。因其成本低、覆盖范围广,在应急通信和灾难救助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引起人们对无线电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这一活动,呼吁所有国家主管部门、广播协会、非政府组织、媒体机构及大众一起庆祝这一节日,促使各国主管部门进一步利用无线电手段提供信息接入与传播服务。

无线电的应用

在中国,国际电联定义的42种无线电业务广泛应用于广电、通信、铁路、交通、航空、航天、气象、渔业、科学研究、抢险救灾、新闻媒体以及公安、武警、军队等各部门、各行业。在人类社会向信息化不断推进过程中,无线电波成为实现社会各信息自由传播和无所不在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载体。无线电技术所依赖的有限的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防建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023年02月13日

农历兔年正月廿三

周一

第3193天

睿见、前瞻、实用

早读分享

预告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3年2月14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介绍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并答记者问。

第十六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在京举办,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出席主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月14日将新任日本央行行长、副行长提名人选提交国会。# 日本政府正考虑利用邮政系统四通八达的优势,让邮局存放救灾物资并在需要时运送到避难场所。

《2022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发布,北京居“未来之城”综合排名全球第二

4台“中国造”量子计算机亮相合肥,让未来机器更“聪明。

外交要闻

伊朗总统莱希将于2月14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和太后莫尼列2月12日乘专机抵京。

山东、安徽、河南、四川明确了现房试点,未来“一手交钱一手交房”将是主流销售方式

一则“南宁房贷年龄期限可延长至80岁”的信息在网上疯转。南宁五象新区、青秀区、兴宁区至少有8个楼盘在宣传这一房贷新政策。南宁多家银行也证实,该项房贷政策确有其事,目前已有部分银行在执行该项政策。

比亚迪郑州电池生产线项目环评公示 计划投资80亿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网站发布《关于受理和拟批复郑州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新型动力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公示》。根据公示,该项目选址位于志洋路以南、豫州大道以东、鸿泽路以北、兖州路以西地块,计划投资8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形成40Gwh的动力生产规模。郑州弗迪电池有限公司为比亚迪的全资孙公司。

经济日报:中国版ChatGPT并不遥远中国在数据、算法、算力都有良好基础

经济日报刊文表示,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l推出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爆全网。AI发展的三大要素是数据、算法、算力,中国在这三方面都有良好基础。从大数据资源看,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网民数量,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数据积累方面优势明显。虽然目前全球还没有能跟ChatGPT惊艳表现相抗衡的大模型,但是业界共识是差距在两年左右。两年的差距并非鸿沟,有赶超可能。《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美国计算力指数得分为77分,中国为70分,分列世界前两位,中国算力水平与美国处于同一等级,差距并不大。

美国1月CPI数据将于周二公布

分析师预计,受汽油价格推动,美国1月CPI环比上涨0.5%,势创三个月来最大涨幅,核心CPI环比上涨0.4%,较12月的0.3%小幅回升。

本周逆回购规模保持在万亿以上,以7天期逆回购口径计算,公开市场的到期量超过了18000亿元人民币

A股本周将有5只新股发行,其中,2月13日发行的是哈一药业;2月14日发行的是彩蝶实业、多利科技;2月15日发行的是艾能聚;2月17日发行的是宿迁联盛。美股方面,生物制药公司Alopexxlnc将于16日登陆纳斯达克,港股下周暂无新股上市。

仙言潮声

最盛大的春天,也是由最渺小的蝼蚁撬动的!没有弱者的以命相搏,哪里有强者的无限荣耀?!

美好的一天从珍惜每一个人的力量开始!

经典诵读

沉烟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宋)曾巩《凝香斋》

注解: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古书,这种美好的感觉好像置身庐山香炉峰顶风景绝佳处。

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注解:亲眼所见的事还怕不真实;背后听到的话怎么能全然相信。

早安人民

人生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我们的生命里,藏着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那些奋笔疾书的夜晚,那些努力拼搏的日子,串联起来,才换来我们现在丰盛的人生状态。新的一天,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