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古装战争影视剧里,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双方士兵都穿着盔甲上战场。

其实,古代将士为了防身必须借助一种装备,而形似衣服的盔甲就是一种,盔甲也称铠甲。《释名·释兵》:“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

不过,古代的盔甲一般是分开的,盔就是指头盔,而甲则专指穿在身上的那一层防护罩。据说,盔是黄帝创造的。如《事物纪原》卷九载:“兜鍪、胄也,黄帝内传所述,盖玄女请帝制之,以备身也”;而甲则相传是夏朝第七代帝抒在和东夷人作战时创造的。如《世本》载:“抒作甲”。

刚开始的盔甲多为藤条、兽皮,当然盔也有金属的。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

到先秦时,盔甲主要用皮革制造,也称甲、介、函等。

战国期间,出现用铁制造的铠,皮质的还称甲。《周礼·考工记》的“函人为甲”里,就很清楚地总结了有关选材、制甲的全套工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凡为甲必先容,然后制革。权其上旅,与其下旅,而其长为之围。凡甲,锻不挚则不坚,已敝则桡。”

《旬子·议兵篇》也载“楚(楚国)人鲛革犀以为甲,坚如金石。”此外,还有用藤条编织的甲,也有一定防护作用。

可见,战国时期的盔甲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

唐宋之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

那么,盔甲在真的有作用吗?为何在影视剧里穿盔甲的人经常被箭射穿?

实际上,我们知道盔甲肯定是有用的,尽管不能为将士提供百分之百的安全保障,但也能极大地削弱士兵受到伤害的程度。

要知道,冷兵器时代兵器的杀伤力主要靠其动能,而动能的大小又受制于兵器本身重量及运动速度,当然,锋利度也要考虑进去,如箭的动能就十分集中,因而能作用于较小面积而穿透盔甲,杀伤力却十分震撼。

此时的盔甲,可以缓冲敌军兵器的动能,尽可能使受力面积变大。此外,坚盔甲在受力变形时,也阻止了兵器的很多能量。

为了阻挡箭,中国古代的兵器专家们开始用内穿小铁环穿成的锁子甲,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就记载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朝十分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至明清时还仍有沿用。这种盔甲就比普通的棉甲加金属片盔甲要好得多。

在中国铠甲飞速发展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也没闲着,比如中世纪欧洲的重甲骑兵,那么为何到了近代不管是中国的轻甲铠甲,还是欧洲的重甲铠甲,都遭到了淘汰?在近现代战争中,铠甲已经小时匿迹?

“存在必合理”,那么一个事物的消失也必然有它的道理,研究历史我们发现,火药出现之后,铠甲就开始慢慢的推出历史的舞台,火药的出现跟铠甲的消失,有着必然的关系,铠甲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士兵近距格斗的防身装备,在火药发明使用的冷兵器时代,战争必须依靠士兵手持冷兵器面对面的厮杀,铠甲就成为很好的防护武器,人类在进入热兵器时代后,士兵近距离厮杀以已经成为了历史,战争双方的士兵打仗已经开始脱离接触,铠甲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再加上铠甲造价较高,穿着笨重,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战争,就慢慢的推出了历史的舞台,可以说火药出现带来武器的跨代的变革,使得铠甲最终被淘汰。

现在市面上依然有卖锁子甲编织方式的钢环防割手套,所以锁子甲对于切割类攻击的防御能力显然也毋庸置疑。要知道的是,现代的软质防弹衣大都不防刺,那么锁子甲的结构是否能防御刺击呢?有人自制锁甲并且用三棱刮刀捅刺测试过。三棱刮刀作为刮削金属所用,硬度是很高的。三棱结构在古代又称之为三棱破甲锥。号称破甲。那么我们看看结果如何。

可以看到,三棱刮刀的捅刺锁甲也是可以防御住的,所以锁甲对刺击的防御力也是比较好的。当然,锁甲由于比较柔软不妨碍活动,对钝击几乎没有防御力。所以锁甲下面是要穿衬袄来打底的,中世纪里面甚至会穿皮甲来打底。14世纪以后,为了提高锁子甲的防御力,在胸、臂和腿等容易受到攻击的部分,增加了钢铁板金护甲。这些护甲成为日后盛行欧洲的板金铠甲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