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东京寓所内,孙中山与章太炎争论,中国该定都何处。

章太炎说南京,孙中山摇头,随后抛出三个地名。

最后一个,连章太炎都愣住了。

流亡者的棋盘

东京的冬天湿冷,1902年2月,章太炎从上海逃到横滨,住进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社。

这个33岁的浙江书生刚因为宣传革命被清廷通缉。剪掉辫子那天,他对着镜子看了很久。

头发是剪了,命还保着,就算赚到。

几个月后,章太炎搬到东京,房东说有个广东人也住这里,姓孙,天天琢磨大事。

两人见面那天没什么客套,都是通缉犯,废话少说。

孙中山比章太炎大三岁,在海外跑了十来年,组织过好几次起义,全失败了,失败惯了,反倒看得更远。

他们聊典章制度,聊土地赋税,聊完这些,话题转到建都。

章太炎先开口,南京,龙蟠虎踞,朱元璋当年就在那誓师北伐,这地方有底蕴,够格。

孙中山摆摆手:"金陵犹不可宅",一句话把章太炎噎住。

南京靠海近,这是优势。可正因为靠海,位置就偏了。太东南了。将来要管全国,南京坐镇,西北怎么办?新疆怎么办?蒙古怎么办?

定都不是选风水宝地,是在地图上布棋子。

孙中山站起来,走到墙边挂着的中国地图前。

手指在地图上点了三下,武昌、西安、伊犁。

章太炎盯着伊犁那个位置,半天没说话。

新疆?新疆的西北角?那是人待的地方?

 

孙中山转过身,眼神很平静。

"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

他说得轻描淡写,好像在说明天吃什么。

章太炎把这段对话记在《訄书》里。多年后翻出来看,还是觉得这个广东人胆子太大。。

长江上的中心点

武昌这地方,孙中山盯了很久,不是因为名气大,是因为位置好。

长江穿城而过,汉水在这里汇入,往东顺流四天,就到江苏,往西逆流上行,能抵四川,往北有铁路通河南,往南下湖南广东。

 

这是个十字路口,张之洞在这待了十八年,把武昌变成洋务运动的大本营。

汉阳铁厂的烟囱冒了十几年黑烟,打出来的钢铁够造炮管。煤矿就在周边,运输成本低。

更关键的是人,武昌办了新式学堂,学生读过西洋书,见过新世界。思想开放,敢闹事。

1911年10月10日晚上,新军工程第八营的熊秉坤扣动扳机。

枪响了,起义从这里开始,十几个省响应。孙中山当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看报纸才知道。

他后来说过,革命党筹划了那么多次起义,广州起过,惠州起过,都没成。

 

偏偏武昌这次,一炮打响。

不是偶然,那些学堂出来的学生,那些军火库里的武器,那些码头工人船夫,都是底子,底子打好了,只等导火索。

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代行临时政府职能。孙中山有意把首都设在这。

可清军压境,南京那边的革命党势力更稳。

地理位置再好,守不住也白搭。

武昌最终没能成为首都,成了遗憾。

可孙中山的判断没错。

 

这个长江中游的城市,在近代中国的变革中,始终扮演着枢纽角色。

铁路、水路、陆路,三线汇聚。工业、农业、商业,三足鼎立。

定都的标准,孙中山看得很清楚。

不是看历史有多悠久,是看能不能撑起一个国家的运转。

关中的边疆棋局

西安这个选择,比武昌更冷静。

孙中山说得直白:"谋藩服则西安。"

藩服,就是边疆。新疆、蒙古、西藏、青海,这些地方离北京远,离南京更远,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地方势力就容易坐大。

历史证明过这一点。

汉唐时期,长安做首都,西域都护府能管到中亚。

明清之后,首都东移,西北就成了难题。左宗棠收复新疆,打了好几年,耗尽国库。

根子在哪?首都太远。

孙中山盯着地图算过。从西安到兰州,陇海铁路修通后,两三天就到。

从兰州到乌鲁木齐,再修条铁路,一个礼拜能到。

调兵、运粮、传令,时间成本降下来,边疆就稳得住。

 

关中平原的粮食够吃,秦岭的矿产够用,西安城墙那么厚,不是白修的。

天然防御优势摆在那,打仗的时候能守,和平的时候能建。

民族问题也得考虑,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藏族、蒙古族,这些民族聚居区都在西北。

首都设在西安,离得近,管起来方便,沟通起来也顺畅。

孙中山后来跟张继聊天,说过另一个版本。

"统一十八省之后可都南京,统一满蒙回藏之后可都兰州。"

兰州比西安更西,更靠近边疆。道理一样,越往西,对西北的控制力越强。

 

可现实摆在那,西安的经济基础比不上武昌,交通便利度也差一截。定都西安,是战略选择,不是经济选择。

孙中山心里清楚,想稳住本部,武昌够了。想稳住边疆,就得往西挪。

可真要称霸亚洲?还得继续往西。

伊犁的亚洲共主梦

"当迁都伊犁",孙中山说出这四个字的时候,章太炎以为自己听错了。

伊犁,新疆西北角,天山脚下。那地方离北京五千多里,离南京更远。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从兰州到伊犁,走了大半年。

 

定都?开什么玩笑?孙中山没笑。他把逻辑捋得很清楚。

"若定都关中,制御蒙古新疆虽足,然若欲为亚洲共主,又嫌狭窄。"

关键在"亚洲共主"四个字。

历朝历代,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都到过中亚。汉武帝时期,西域都护府管到现在的哈萨克斯坦。

唐朝安西都护府,势力伸到波斯边境。

可守不住,因为首都太远,补给跟不上,军队调不动。打下来容易,守住难。

孙中山想得更远。

 

20世纪初,欧洲列强在亚洲四处插手,英国占了印度,俄国吞了中亚大片土地,日本盯着东北。

亚洲没有一个能抗衡欧洲的力量中心。

定都伊犁,不只是为了守住新疆。

伊犁河谷水草丰茂,适合驻军。靠近中亚边界,往西就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贸易、外交、军事,全能辐射出去。

孙中山算过账,伊犁虽然偏远,修铁路能解决。畜牧业带动商业,商业带动城市建设。"转输不困,未及十年,都邑衢巷斐然成文章矣。"

 

十年,就能把伊犁建成一个像样的都城。

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孙中山认真的。

他后来跟张继反复强调:"要扶持亚洲各弱小民族独立,则非都新疆伊犁不可。"

越南、缅甸、朝鲜,这些国家都在欧洲列强手里。中国想成为亚洲的领导力量,就得站在地理位置上最有利的地方。

东边靠海,容易被海军封锁,西边靠陆,能联通整个欧亚大陆,伊犁,就是那个支点。

现实当然没按孙中山的设想走。

辛亥革命后,首都定在南京,后来又搬到北京,伊犁依然是边疆小城,直到今天。

可孙中山的眼光,穿透了一百多年。

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新疆成为核心节点。中欧班列从这里出发,连通欧亚。霍尔果斯口岸,每天货车排成长龙。

当年那个"亚洲共主"的梦,换了个方式,正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