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年冬日,一盏清香的中国茶令世人瞩目。

  2022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来,在茶的故乡,人们欢呼雀跃。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再次体现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茶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最早只是作为一种药材,到了唐代之后,茶文化渐渐地兴盛起来,并且有了关于茶的书籍。唐朝的综合国力非常强大,因此百姓有时间、精力去研究茶文化。到了宋代,因为经济发展等原因,茶文化更加兴盛,所以有“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就在《议茶法》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茶叶的种植面积、从业人群、茶产量及产值均居世界前列。种茶、制茶、饮茶等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被各地区各民族广泛享用。通过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中国茶文化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例如中国和巴西虽远隔重洋,但没能阻止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进程。200年前,首批中国茶农就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巴西种茶授艺。在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上,巴西出产的茶叶赢得了广泛赞誉。

  一盏清香中国茶,所荡漾的传统茶文化历史久远。王安石在其创作的《议茶法》中形象地概括了宋人“饮到停不下来”的特点。一直以来,通过茶文化的继承发扬,茶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象征。从神农尝百草开始,茶就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着中华文化的气韵。提起中国茶文化,估计很多人会把“神农尝百草”作为标准的故事开端,因为里面包含着许多的茶文化元素。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里不仅提供了茶叶发现的传说,还说到了茶叶在早期被古人视为药物。事实上,先秦时期茶还未被推广为全民饮品,除了药品和直接被视为果腹食物生食外,彼时茶叶还有其他的功用。例如,由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就写到武王克殷后,将自己的宗亲分封在巴,这个地方生产香茗,故而进贡茶叶。在《周礼》中则写着“掌以时聚荼,以共丧事”,由此观之,茶叶在这一时期还会被当作贡品,以及用于祭祀。

  到了魏晋时期,随着茶叶产量增加,官场和民间饮茶之风日盛,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两汉时期虽然茶叶生产地域从原先的云南扩展到了四川西北部,产量也有较大提升,但茶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珍贵之物,因此茶文化的发展要从魏晋算起。当时由于魏晋动荡、门阀林立,文人无以报国,遂转向清谈,为此一杯茶成为文人之间交流的重要饮品。加之南北朝佛门兴盛,佛家弟子多饮茶、坐禅、修行,饮茶风尚在寺庙内迅速传播开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茶在北方并不受欢迎,北人常用“水厄”“漏扈”等诨名,称呼喜好喝茶的人。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南方出产的茶叶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运往北方,加上佛教发展、文人推崇、江淮种茶业的发展,让饮茶之风由南向北普及开来。唐德宗时期推行茶税,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种茶、贩茶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茶经》的出现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陆羽在这本书中,对茶的起源、制作、饮茶器具、饮茶方法等有详细的记载。此书一出,“天下益知饮茶矣”,卖茶的店家甚至制作陆羽的塑像,将其奉为神明。

  关于陆羽与茶,历史上流传下来很多小故事,比如“渐儿茶”“渐儿”是陆羽的昵称,“渐儿茶”就是讲陆羽泡茶技艺高超的故事。相传智积禅师爱茶且非陆羽煮的茶不饮。陆羽云游他乡之时,禅师停止饮茶,就连皇宫中煮茶名师奉上的茶都无法得到智积禅师的赞赏,智积禅师总是浅尝一口便放下。后来皇上密召陆羽进宫,将陆羽煮的茶端给智积。没想到智积立即问:“渐儿何时归来?”一句“渐儿何时归来”是亲切、思念与召唤,一声“渐儿茶”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茶是生活的延绵与回味,是人生的亲密与羁绊。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苏东坡在其创作的《白云茶》中写道:“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唐昭宗时户部侍郎陆希声也在其创作的《茗坡》中写道:“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晚唐著名诗僧齐已也留下与谷雨有关的茶诗,其中《谢中上人寄茶》写道:“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此诗空灵之意境,充满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