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6岁的钟某某结束了在西藏长达一年的生活,驾驶着自己的白色大众轿车,踏上返回广西玉林老家的旅程。作为一名电商软件编程从业者,他早已习惯这种“边工作边旅行”的生活节奏,此前多次独自驾车穿梭于全国各地,经验丰富且处事沉稳。出发前,老家新建的房屋已经完工,没有贷款压力,未婚的他也无感情纠葛,生活状态轻松惬意,这趟归家路本应满是温情。

根据家属钟先生的叙述,钟某某的行程起初一切顺利。8月23日至24日,他在拉萨留下加油记录,随后沿青藏线向青海方向行进。8月27日,车辆在那曲市乃吉沟留下行驶轨迹,当天上午10点,钟某某驾驶车辆驶离格尔木锦悦酒店,临行前还为车辆加满了油。失联当天下午3点20分,父亲曾给她发来语音,告知家里代收了一个快递,钟某某简短回复“知道了,回去再看”,这成为家人与他最后的联系。

从酒店离开后,钟某某的行车路线出现了偏离。原本规划前往西王母瑶池的他,途中多次拐进路边岔路。第一段岔路地势平坦,他下车查看后便折返;第二段路也无异常,但在下午4点51分,他驶入了第三条崎岖小路,这条通往拖拉海沟废弃矿区的道路,成为他行程的终点。

10月15日,距离约定的归家日期早已逾期,钟某某依旧杳无音信,哥哥钟先生再也无法按捺焦虑,开始在社交平台发布寻人启事。“他性格独立,出门从不让人担心,可这次失联太久了。”钟先生在文中详细描述了弟弟的体貌特征和车辆信息,反复强调弟弟无任何生活压力,排除了主动失联的可能。寻人启事迅速在网络传播,网友们纷纷转发助力,一场跨越数千公里的寻亲行动就此展开。

 

10月30日,云南蓝天救援国际合作中心青海分中心接到钟先生的求助,救援人员张先生迅速带队,与当地公安组成联合搜救队,进驻格尔木拖拉海沟区域展开搜寻。这片区域属于典型的戈壁荒滩,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表沟壑纵横,丘壑林立,除了偶尔路过的牧民,几乎不见人烟。

高海拔带来的缺氧环境、复杂多变的地形,给搜救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救援人员分为多个小组,一边操控大型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一边沿着疑似路线徒步搜寻,脚下的砂石路松软难行,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巨大体力。“白天地表温度能升到20多度,可到了晚上就会骤降至零下,昼夜温差极大,还经常遇到狂风。”张先生回忆,搜寻过程中,队员们不仅要对抗恶劣天气,还要警惕野狼、熊等野生动物的出没。

11月1日,搜救进入第四天,张先生带队在一条偏僻小路上发现了清晰的轮胎印。“那条路很隐蔽,平时很少有车经过,轮胎印看起来不算陈旧。”他当即决定顺着轮胎印前行,走到一处车辆难以通行的陡坡时,便爬上高处观察,远远看到拐弯处有一抹白色物体。走近后确认,正是钟某某失联多日的白色大众轿车。

车辆被发现时的状态让所有救援人员感到诧异。车身没有任何碰撞痕迹,车门关闭完好,打开后车内整洁有序,没有打斗痕迹,也无野兽闯入的迹象。车钥匙仍插在点火开关上,油箱内留有剩余油量,电瓶电量充足,发动机一打就着,完全具备正常行驶能力。后备箱里的行李、衣物等物品完好无损,唯独钟某某随身携带的黑色双肩包不见了踪影,包里装着他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和身份证等关键物品。

更让人感到诡异的是车辆的两处异常:一是车外所有摄像头,包括前后倒车镜摄像头和行车记录仪镜头,都被红色电工胶布死死贴住,胶布粘贴整齐,明显是刻意为之;二是前挡风玻璃上覆盖着一张旧床单,边缘用石块压实,恰好遮挡了车内的视线。“在这种无人区,车辆就是最安全的避难所,正常人就算车陷住了也不会轻易离开。”张先生对此充满疑惑,结合这些刻意布置的细节,让这起失联事件更显蹊跷。

 

为了寻找线索,救援人员第一时间提取了行车记录仪的数据,两段被封存的视频片段,逐步还原了事件的关键节点,也揭开了更多谜团。行车记录仪的启动机制显示,多数设备在车辆熄火后会进入低功耗值守状态,仅在检测到碰撞等震动时,才会触发重力传感器启动紧急录像,且这类录像会单独保存,不会被循环覆盖。

第一段视频记录于8月27日17时许,正是钟某某驶入废弃矿区的时间。画面中,车辆行驶在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上,前方出现一处陡峭土坡。钟某某尝试多次冲坡均未成功,最后一次倒车时,车辆陷入原地无法移动。记录仪中传来他焦急的自言自语:“这是哪里啊?”“天啊,过不去了这里!”随后,车辆正常停车熄火,记录仪画面随之黑屏,期间没有听到任何打斗或呼救声。

第二段视频的拍摄时间让所有人感到震惊——9月20日晚上10点48分,距离钟某某失联已近一个月。这段视频的触发大概率源于车辆受到轻微碰撞,原本关闭的记录仪被短暂激活。画面中没有钟某某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名陌生男子:年龄大约40至50岁,个子不高,穿着深色长款外套,正弯腰将那张旧床单覆盖在前挡风玻璃上,动作熟练且迅速。盖好床单后,男子转身走向画面左侧的戈壁深处,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钟先生反复观看这段视频后确认,这名男子并非自己的弟弟,家人也从未见过此人。更让人疑惑的是,两段视频记录的路面状况存在差异,第一段视频中的路面狭窄崎岖,而第二段视频显示车辆周边的路面似乎被加宽过。结合拖拉海沟附近存在废弃玉石矿带的情况,张先生推测,可能有盗矿人员在此活动,他们为了掩盖踪迹,对车辆位置进行了调整,遮挡摄像头和覆盖挡风玻璃,都是为了避免车辆被他人发现。

青海当地存在不少历史遗留矿山,虽然相关部门多年来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但部分偏远矿区仍有非法盗矿行为发生。盗矿团伙通常选择深夜活动,为了躲避巡查,会刻意掩盖活动痕迹,甚至会对闯入的外来人员进行驱赶。钟某某的车辆恰好出现在废弃玉石矿区,极有可能无意中闯入了盗矿人员的活动范围,这也为陌生男子的出现提供了合理推测。

 

钟某某的车辆被发现地点,位于格尔木拖拉海沟一处废弃玉石矿区内,这里属于典型的无人区,距离最近的居民区数十公里,仅有一家矿区车间,平时只有少量牧民往来。矿区内没有手机信号,与外界联系完全中断,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格尔木8月的昼夜温差极大,白天平均气温在23℃左右,但夜间温度会骤降至零下,加上戈壁地区的强风,体感温度更低。钟某某失联时正值8月底,夜间低温对滞留户外的人员构成严重威胁。更危险的是,这片区域野生动物频繁出没,野狼、棕熊等猛兽都有踪迹,独自在野外活动的风险极高。“一旦离开车辆,暴露在户外,生存几率会急剧下降。”格尔木市公安局办案人员介绍,在这种环境下,车辆是最安全的避难所,正常情况下没人会选择弃车离开。

从车辆状态来看,钟某某当时并未遭遇严重险情,车辆可以正常启动,完全具备等待救援的条件。他为何选择弃车离开?救援人员推测,可能是车辆陷入困境后,他试图前往周边寻找救援,或是去寻找水源、信号等。结合他随身携带背包的情况,这一推测具有一定合理性——背包里的手机或许是他试图联系外界的唯一工具。

警方调查显示,钟某某的手机信号曾两次短暂出现:8月27日晚上8点,信号首次闪烁;8月29日,信号再次出现。这两个信号点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基站点,距离弃车地约十几公里。救援人员曾对这两个基站周边十几公里范围进行过地毯式搜寻,但未发现任何踪迹。“信号持续时间很短,可能是他走到了有信号的区域,但还没来得及拨打电话,信号就再次消失了。”张先生分析,也不排除手机被他人携带的可能,这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支撑。

在车辆周边500米处,救援人员还发现了一只钟某某的鞋子,鞋上沾有黏糊糊的不明物质,目前已被送往相关机构进行化验,希望能从中提取到有用线索。除此之外,现场未发现任何挣扎痕迹,也没有野兽袭击的迹象,钟某某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给搜救工作增加了极大难度。

 

事件发生后,格尔木市公安局迅速介入调查,11月3日,涉事车辆被拖回公安局,技术人员对车辆进行全面勘查,重点提取车内的指纹和DNA物证,排查是否存在除钟某某以外其他人的生物信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犯罪证据,案件尚未正式立案。”办案人员介绍,车辆周边的勘查工作仍在继续,相关物证的检测结果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出来。

针对行车记录仪中出现的陌生男子,警方已对视频画面进行技术处理,尝试清晰化男子的面部特征,同时结合矿区周边的牧民走访,排查该男子的身份信息。由于事发区域偏僻,没有公共监控设备,寻找该男子的难度极大。钟先生也将视频片段发送给相关部门,希望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获取线索,但目前尚未有突破性进展。

与此同时,搜救工作仍在持续推进。救援人员调整了搜寻策略,重点围绕弃车点到手机信号出现点的路线展开排查。“这段路线地形复杂,有不少深沟和陡坡,之前可能有遗漏的区域。”张先生表示,他们将继续动用无人机进行高空全覆盖巡查,同时组织人员进行徒步搜寻,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钟先生和家人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在格尔木当地持续守候,配合警方和救援人员开展工作,不断通过社交平台更新信息,呼吁更多人提供线索。“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不会放弃。”钟先生的话语中满是坚持,他坚信弟弟仍然活着,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目前,格尔木市相关部门已加大对该区域的巡查力度,尤其是针对废弃矿区的非法盗矿行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一方面是为了打击违法犯罪,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从中获取与钟某某失联相关的线索。行车记录仪中的陌生男子身份、手机信号的两次闪烁、失踪者的具体去向,这些谜团仍有待解开,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