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价格持续走低,从前30元一杯的星巴克是上班族的小资象征,如今9.9元的瑞幸、5.9元的库迪成为日常标配,鲍师傅甚至将部分咖啡产品价格降至0.9元。
9月,咖啡赛道已被价格竞争推向白热化,华莱士、永和大王等品牌纷纷跨界入局。现在吃饺子、米线、凉皮时,一旁常能见到免费续杯的咖啡,饺子配咖啡、包子配咖啡、油条配咖啡,成为中式早餐新潮流。
咖啡这一曾经象征精致生活的“洋气”饮品,正逐步沦为快餐化消费品。
咖啡为何愈发便宜、日常化?核心源于三大原因:
商家内卷与供应链成熟
瑞幸与库迪的价格战,彻底重构了咖啡市场的定价体系。不仅咖啡店、奶茶店参与竞争,快餐店、便利店、烘焙店、书店等此前不涉足咖啡领域的品牌也全线参战。
这背后是商业策略的转型:对多数品牌而言,咖啡已非主力盈利点,而是流量入口。永和大王9.9元的大魔王咖啡,核心目的是带动早餐销售;华莱士9.9元月卡可兑换210杯咖啡,单杯价格低至0.04元,本质是通过低价咖啡提升到店率。
咖啡供应链的日趋成熟,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国产咖啡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供应链本土化压缩了中间环节成本;设备自动化普及、外卖系统完善,让生产与配送效率大幅提升。
如今,机器几秒就能完成一杯咖啡的制作,加上咖啡豆批量采购、集中配送的模式,商家即便低价销售也能保持盈利,低价策略成为市场常态。
价值感崩塌,咖啡走下神坛
快节奏时代,消费者喝咖啡的核心需求已发生转变。过去,咖啡是身份符号,是精致中产的标配;现在,它更偏向功能性饮品,核心作用是提神醒脑、抗疲劳。
从前消费者注重饮用体验,如今更看重效率。网络流行语“咖啡是合法的神经兴奋剂”,精准概括了这一变化——咖啡已成为能量补给品,功能性价值超越身份象征价值,价格锚点自然下沉,精品咖啡馆的高价逻辑难以维系。
消费环境变迁与习惯升级
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从2016年的4杯增长至2024年的22.2杯,八年增长近5倍。
但这一数字与美国人均729杯相比仍有巨大差距,意味着中国咖啡市场仍处于成长期。越来越多年轻人、打工人乃至老年人加入咖啡消费群体,曾经偶尔饮用的人群转变为日常消费者。
市场主流偏好已发生改变:消费者对昂贵大牌逐渐“祛魅”,实用主义兴起,秉持“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理念。美团数据显示,咖啡到店团购价从2021年的34.4元降至2023年的13.8元。
咖啡价格持续走低,背后折射的是中国消费结构的深刻转变。
十年前,星巴克代表都市精致生活方式,是“第三空间”的象征;如今,咖啡成为日常刚需,逐步下沉至县城与乡镇,成为普通人通勤路上可负担的能量补给。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3133亿元,较上年增长18%。瑞幸、库迪、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麦咖啡等品牌的下沉布局,推动咖啡从一二线城市向低线市场渗透。
或许再过几年回望,这一波咖啡降价潮,或将成为新消费习惯形成的起点。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