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秋

图:来自网络

这是发生在老家的又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们的老家位于微山湖西畔,被称作"二湖涯"。是由四个小村庄融合而成的大村庄,对外统称为"王庄"。其余三个小村庄的名字郭庄、宋庄、高庄只是隐约存在。本村的老人们还偶尔提起,年轻的一代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了。

村里人们为能居住在"二湖涯"而自豪,并自喻为"鱼米之乡"。因此吸引着许多贫穷地方的姑娘们嫁到这里来,本地的姑娘则不愿意远嫁。

村子由东至西被划为六个生产队。 那个年代村里盖房没有任何规划,各自为政。只要不影响邻里关系,房子怎么合适就怎么盖。一户户参差不齐,倒也错落有致。因此队与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村子西头自然属第六生产队。队里有这样一户人家,兄弟三家人,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大哥一家与老母亲住堂屋里,老二几口住东屋,三弟一家四口住西屋。老太太秉性善良,持家有方。一大家子和睦相处,成为村民的典范与佳话。。

有道是人生无常,生老病死,祸福难料。谁都不可以预测和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家三弟就是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于那一年的春天,突患急病而撒手人寰,年仅二十八岁。抛下了二十六岁的妻子和一个六岁一个四岁的幼儿。三弟媳搂着两个孩子哭得死去活来。

一个屋里没有了男人,就等于失去了顶梁柱,蹋了天。两个大伯哥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娘儿仨个,但毕竟不能取代丈夫的位置。三弟媳终日以泪洗面。

突发的恙灾,小家庭的变故。最终打破了一家人的平静。

就在那一年的秋天,新寡的她与第五生产队的他之间有了故事。三墙之隔的邻居,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她寡居,他大龄未婚。她相貌姣好,中等偏上的身材;他相貌平平,家境贫寒,但人品还说得过去。他对她产生了恻隐之心,她孤独的心也不无渴慕之情。等到人们觉察出端倪时,她已决意嫁给他了。

也就在这年深秋的一个早晨,阴郁的天空中一团团深灰色的云愈来愈低,瑟瑟的秋风,卷起片片枯黄的叶子,盘旋着,飘起来又落下去。

此刻,五队的他派了两个族家人,走过来领她。她已早早地收拾好包袱,准备把小儿子带走,大儿子留下,并瞒哄了大儿子,说是带弟弟去走个亲戚。把包袱交于来人,抱起小儿子,正准备离开时,却被婆婆以及二个大伯哥等人发觉了。

在那个年代,通常是不会让一个男丁跟随母亲改嫁的,因为被称为"带犊子"。名声不仅不好听,长大后永远让人瞧不起。像他们这种老门旧家的人家,更重礼义廉耻。因此为了一个四岁的小儿开始了一场争夺大战。

母亲紧紧抱着小儿不放手,婆家这边十几个人一拥而上,夺得夺,拉得拉,四岁的孩子懵懂无知,他还从未离开过母亲的怀抱。在双方撕扯的过程中,哭得撕心裂肺,几次背过气去。凄厉的哭声像一把尖刀扎进人们心里。在场的人无不落泪,场面惨不忍睹。

哥哥虽只年长两岁,却有了明确的意识。此时眼泪噙在眼眶,怒视着母亲。并伸出一双稚嫩的小手试图帮忙拉回弟弟。不知是拗不过,还是怕拉坏了孩子,母亲先撒了手,挥泪离去。身后留下了四岁的小儿更凄惨的哭声!

弟弟被夺了下来。但是空荡荡的屋里,从此再没有了母亲的身影,没有了母亲温暖的怀抱,没有了浸入他们血液之中的母亲的气息。最初的一段时间,弟弟不停的哭闹着找母亲。尤其到了夜晚更是翘首以盼,但等来的是失望,是空空如也。

自从母亲对弟弟松手的那一刻起,在他们兄弟俩幼小的心灵里便埋下了对母亲仇恨的种子。

母亲的改嫁,一时间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因为两家近在咫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人们的眼皮底下。三个一群,五个一堆,议论纷纷,闲言碎语传得沸沸扬扬。俩兄弟认为,母亲的行为,为他们的父亲,为他们兄弟,以致为他们一大家人蒙上了耻辱。

但是,母与子,毕竟血脉相连。母亲再嫁后,仍无时无刻不想念和牵挂着他们。此后的日子里,无数次为他们送去衣服和鞋子,可都被兄弟俩当作垃圾统统扔掉。

在他们长大成人,相继结婚与生子时,每次都托人送礼过去,每次都拒不接受。时有路遇时,母亲则叫着他们的名字,但他们都一概置之不理,有的是怒目而视。

几十年来兄弟俩没再同母亲说过一句话,没接受过她的一针一线,没花过她一分钱。

母亲临终前,有好事者曾劝说他们俩,去见上最后一面,得到的仍是否定的回答。直至去世也没有取得兄弟俩的的谅解,没有化解他们心中的仇恨。

母亲嫁人后又生了三男一女,个个健硕。男人在第五生产队当了几十年的生产队长,对男人而言,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只是不知道女人心中作何感想。当她和后来的孩子们一家欢聚时,是否会想起被她抛下的两个孩子;在她行将走完一生时,是否还心存愧疚。

这就是人生中的之不幸,以及不幸之中的两难选择。当初丈夫去世后,如果带着两个孩子过下去,则苦了自己,生活的艰难令人同情。选择了改嫁,对幼年的孩子来说,因母爱的缺失,给他们造成了心灵上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在伦理、道义、法律、情感,责任之间谁能权衡出利弊?孰是孰非,谁又有权利评说!

不幸中的两难选择偏偏被她们的母亲遇上了!

老家去年依县里规划,两千多人的大村庄已被夷为平地。尽管人们恋恋不舍,尽管有千百个理由不情愿,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认为把祖根给撅了。但是每个人都必须服从国家大局。

村庄虽不存在了,可是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历经兴衰枯荣。曾发生过数不胜数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些随着村庄的消失而淡漠了,有些则犹如四岁弟弟那凄厉的哭声一样,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