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再次展示了人类工程学的奇迹。

10月22日,印度总统穆尔穆去喀拉拉邦视察(在印度,总理莫迪老仙的权力更大),她坐的直升机刚落地,停机坪就塌了个1.5米直径的洞。右侧主轮陷进去,拔都拔不出来,总统和随行人员只能紧急撤离,好在是没人受伤。

最后一群警察和消防员围上来,也没有专业设备,只能徒手把直升机从坑里推了出来。

 

 

这事儿发生在任何其他国家都会觉得魔幻,但在印度,一切皆有可能。

停机坪塌陷,直接原因不复杂,21日晚上刚浇的混凝土,22日就让总统的直升机降落,干都没有干透。

这甚至都不涉及到豆腐渣工程,因为工程理论上都还没有结束。

那为什么临时弄个停机坪呢?

更魔幻,原本降落地点定好了,结果天气不好,临时改降落点。

改就改吧,谁让你选个刚浇完还没干的新停机坪?

印度官员的解释更绝,说是因为直升机太重了,混凝土还没完全凝固,承受不住……

好,又变成直升机体重的锅了。

 

这种事在印度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印度这些年基建项目搞了多少?高铁修了十几年还没通车,桥梁刚建好就塌,地铁漏水成瀑布,公路刚铺完就烂成筛子。

每次出事,官方解释都差不多,要么是天气原因,要么是材料问题,要么就是设计失误。

但核心的那句话从来不说:能偷工减料的,一定偷工减料;能赶工期的,绝对不管质量。

这次停机坪塌陷,看起来是个孤立事件,实际上是印度基建生态的一个缩影。

从立项到施工,从验收到使用,每个环节都可能藏着猫腻。

因为是紧急项目,那有没有招标?如果招标了,那有没有回扣?施工过程中有没有偷工减料?验收标准是不是走过场?

而且,这还是给总统用的停机坪。

你琢磨琢磨,如果连总统的安全都能这么儿戏,那印度普通老百姓用的基础设施得是什么德行?

桥塌了赔钱,路烂了重修,但人命呢?那些因为豆腐渣工程死掉的人,谁来负责?

 

印度这套玩法,本质上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问题。

问责机制是缺失的。

停机坪塌了,总统没事,直升机也推出来了,这事儿很快就会过去。

负责施工的单位可能象征性地罚点款,涉事官员可能调个岗位,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下次还是照样赶工期,照样偷工减料,照样出事。因为代价太低,犯错成本几乎为零。

而且权力寻租的空间太大。

印度的基建项目动辄几千万上亿,这里面有多少钱真正用在了工程上?

从招标到施工,从材料到人工,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被层层盘剥。最后拿到手的预算,可能只有账面上的一半甚至更少。剩下的钱去哪儿了?你猜。

还有速度大于质量的畸形政绩观。

官员想要政绩,怎么办?搞大项目,建地标建筑,越快越好,越显眼越好。

至于质量?那是下一任的事儿。

反正我在任期内把项目搞起来了,至于几年后塌不塌,跟我有啥关系?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神奇的案例。

比如,26亿修的桥,通车以后不到一个月,塌了。

再比如一座桥,32亿,通车72小时,裂了。

 

我经常说,能坑你的,一定会坑你。

因为在很多决策体系里,眼前的面子比长远的安全重要。

总统要来,停机坪没准备好。

你是负责官员,敢说来不及?说了就是失职,乌纱帽不保。

但如果硬着头皮上,万一侥幸没事呢?那就是「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是政绩。

出问题的概率是50%,但认怂的代价是100%。

理性选择是什么?赌。赌飞机不会太重,赌地面能勉强撑住,赌运气站在自己这边。

真出事了也有补救方案:警察消防徒手推飞机。

多积极,多负责,画面感多强,印度人甚至还正面宣传了一波。

至于为什么会出事?那是技术问题,是客观原因,跟我决策有什么关系?

你以为修个停机坪很难吗?不难。

混凝土浇筑、凝固时间、承重测试,这些都是有标准的。

但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因为利益链条上的每个人都在博弈,都在算计,都在想着怎么把自己那份捞够。

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一个连总统直升机都承受不住的豆腐渣停机坪。

印度这些年经济增长不慢,基建投入也不少。

但速度起来了,质量呢?标准呢?监管呢?这些东西没跟上,最终就是一地鸡毛。

今天塌个停机坪,明天塌座桥,后天漏个地铁站,这就是不尊重规律的代价。

这就是现实:残酷,荒诞,但无比真实。

各位大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