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巍峨霸气,身兼齐鲁大地文化底蕴加持,在中国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五岳之首

五岳之首,神山之身,就是它的特殊定义,神山之所以为神山,皆因龙气加持。

华夏史从未有人权威超越帝王,而帝王之首的秦始皇,无疑是泰山龙气的由来。

正因他在统一天下后,第一次封禅泰山,才有了后世无数帝王,对于泰山的向往和追求。

有祖龙榜样在前,这封禅泰山就成了无数帝王的终极追求。

秦始皇

追求的是什么?无疑是那盖世荣耀而已。

登泰山、面云海,抒发自己的宏图伟业,进而向上天宣扬自己的功绩,进一步获取上天认可,君权神授不就这么玩的吗?

今日说来玄乎,可在天人感应盛行的时代,却是国之大事中,少之又少的标杆事件。

因此封禅泰山要求之高,也非一般帝王可想,自认为平庸的帝王,如果擅动这念头,那就会迎来一堆人的问候,这问候,上可从祖辈开始,下可一直延续到后世百来年,喋喋不休同时,能让帝王无地自容,更能让后世子孙蒙羞!

至于为何?不过资格问题而已。

封禅泰山

因此封禅泰山,都是属雄才伟略帝王才敢干的事。

文治武功如汉武帝,复兴汉室如汉光武,盛唐时高宗,唐明皇都算是其中代表人物。

即便算代表,也有不少在当时被骂的体无完肤的!

这群帝王,要么身处盛世,要么青史荣光,至不济也如唐高宗那样,借助父辈余荫自己也颇有建树,成就了大唐的最广版图。

唯一的例外,或许就是弱宋小受王朝的另类帝王,宋真宗了!

这货在和辽国檀渊交兵,进而签了城下之盟《檀渊之盟》后,并没有在家反省,还认为自己以岁币换和平,功劳颇大,居然舔着脸去泰山封禅。

宋真宗如此做,在当时可谓引发轩然大波,无数看不过眼的臣子们,接二连三的劝诫,他充耳不闻,愣是硬着头皮去了,也算厚脸皮了!

檀渊之盟

相较于厚脸皮的宋真宗,明朝皇帝就很有自知之明,或者说足够自傲!

早在太祖朱元璋时代,就定了皇帝不再封禅泰山的调子,至于根源吗!

估计和朱明王朝,强化皇权,弱化君权神授的心思有关,试问一个能将孟子赶出孔庙的朱八八,为了皇权圣人都敢开赶,更何况泰山!

我是帝王,那需要你这劳什子的东岳泰山认可?

明太祖天不怕地不怕,他起的头,在后续也被明朝帝王们不断发扬光大。

结果就是,终明一朝,除了常规祭祀外,就没有对泰山有过多的关照。

这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明朝灭亡。

后续满清入关,为政局稳定,延续了明朝的传统,所谓清承明制!

清承明制

这一沿袭,顺带也没有对泰山特别关照,不过没特别关照,不代表不尊重泰山。

入关后第一任帝王顺治帝,就顺着历代帝王脚步,派官员多次祭祀泰山,礼仪做足。

后续康熙帝,去泰山就比较勤了,曾经七次到泰山祭祀,甚至两次亲临泰山。

按康熙帝所撰写的《南巡笔记》所言,康熙帝每次去泰山,心情都很好,又是题字又是写诗,很是享受和东岳的亲密接触,不过康熙帝去泰山虽多,却依旧没有行古之封禅大礼。

康熙帝,也算英明神武的君王,再加上嚼舌根的文人,都被整死了!

凭借他的威严,封禅之事,做了又何妨?

在世时的康熙,南征北战,打下偌大江山,唯一的遗憾,估计是留下一堆烂摊子给自己娃雍正。以至于雍正帝上位之后,面对空空如野的国库,面带愁容之余,也少了自己爹曾经游山玩水的兴致。

因此,雍正帝成了入主北京后,出行最少的帝王!

踏实肯干的他,终生都在京城转悠,几乎从没出过远门,就更别提去东岳泰山了。

一辈子苦干实干,终有了自己儿子乾隆时的太平光景。

这太平光景,让乾隆爷活的滋润无比。

爷爷打江山,爹充实国库,自己该干啥?当然是撒丫子玩啊!

由此才有了乾隆不断游山玩水的兴致和金钱。

这十全老人乾隆帝,算得上是登临泰山最多的帝王了!

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第一次登临泰山开始,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为止,乾隆帝前前后后去了泰山11次,创下了登临泰山帝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伴随着六次登顶,还有十多次祭祀,乾隆用行动践行了自己对泰山发自内心的爱。

这爱的表达方式也很乾隆,那就是做诗,不断做诗。

乾隆作诗

据记载,历史最高产诗人乾隆,以平均去一次,写20多首诗的产量,震慑无数先辈。

总计170首咏泰山诗词,还有130多块御笔碑碣,成了乾隆爷留给泰山的纪念,今日依旧有不少留存。

除了诗词碑碣之外,乾隆也给泰山带了无数的祭祀品。

据《泰山志·盛典记》记载:30余件如锦袍、黄袍、龙袍、带、还有各种器皿在内的金银珠宝,都是乾隆对泰山的孝敬。

今日知名的泰山三宝,温凉玉圭、沉香狮子、黄釉青花葫芦瓶,依旧保存在泰山之上,这都是乾隆的手笔。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号十全老人,当皇帝从不服输,自认千古一帝。

却偏偏没想起自己如此成功,为啥不学秦皇、汉祖、唐宗一样封禅泰山。

至于根源吗!

其实在乾隆帝的诗词中也有体现。

在乾隆登顶泰山所做的《登封台》诗所言。

登封降禅古来传,总属夸为可鄙旃。

造极至今凡六次,无他只谢愧心虔 《登封台》

这诗句虽然水平不咋地,意思却表现的很明显,在乾隆看来,封禅泰山古已有之,却属浮夸之行,虚伪之举,只要心中虔诚,封禅并不重要。

这话说的官样十足,姿态够高,傲娇的很!

在这高姿态和傲娇的背后,是乾隆真不在乎封禅泰山吗?

个人认为啊,不过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格调而已。

你们不就是封禅泰山吗,算得了个什么,我不封禅,我来的多啊,来的多了,记得的人就多,我的功业又有谁会看不见?

我不吹,自然有人帮我吹,有我留下的诗帮我吹,有我刻的碑碣帮我吹。

吹着吹着,我封禅不封禅还重要吗?

心中想要,又扭扭捏捏,这乾隆,也真够傲娇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