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冷爱老师,我今年 29 岁,在一家国企做行政,年收入 15 万左右。这两年我一直在相亲,但总是遇到各种奇葩。

有的男生第一次见面就问我存款多少,有的男生全程只顾着玩手机,还有的男生聊了几次就消失了。

我爸妈说我太挑了,但我真的只是想找个正常人。

现在我对相亲已经失去信心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面对这种相亲市场的困境,我该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策略?

答:你不用自我怀疑,你一直在相亲,你很有行动力。

很多人在相亲3次之后,就会放弃,而你坚持了两年,这是很了不起的行动力。

而且每一次“奇葩经历”,也都在帮你更清晰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一,高质量复盘。

积极的行动,要配合高质量的复盘才能继续。要不然一直受挫,就会影响积极性。

你说总遇到奇葩,有个关键问题:这些相亲对象都是从什么渠道认识的?

根据我们团队的婚恋大数据,不同渠道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相遇的质量:

网络平台主动找你的男性:奇葩率最高。

为什么?这就像自由市场里最着急出手的商品,它往往有你看不到的瑕疵。

不是说不靠谱,而是需要极强的筛选能力。

亲戚朋友介绍:靠谱度中等。

但要注意,很多长辈的“靠谱”标准还停留在“有稳定工作、收入不错、人品不坏”,却忽略了情感层面的喜欢和舒服。

同事/同龄朋友推荐:质量通常更高。

因为推荐人了解你的性格,也会顾及自己的社交信誉。

兴趣社团、行业联谊:优质伴侣的概率也较高。

因为共同的兴趣或背景,天然过滤了大部分不匹配的人。

现在,你可以做个简单的复盘:拿出纸笔,列出最近半年见过的所有相亲对象,在每个名字后面标注:

1. 认识渠道

2. 见面后的三个主要感受

3. 为什么没有继续发展

完成之后,你一定会发现某些规律——也许某个渠道特别低效,也许某类人总在重复出现。

同时,如果你有在线上写自己的简介,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简介。展示什么,就会吸引什么。

如果你只放美颜照片,吸引来的自然是颜控;如果突出你的旅行爱好,吸引的就是同样热爱生活的人。

我们有个读者曾经把“每周读一本书”写进简介,虽然匹配量下降,但质量显著提升。

三个月后,她遇到了现在的老公。她们第一次约会聊的不是电影美食,而是彼此最近读的书。

二,破圈进阶

1、善用国企的隐藏资源

你知道国企最大的婚恋优势是什么吗?不是稳定收入,而是强大的组织网络。

很多单位的工会、团委常年组织联谊活动,这些活动的质量远超你的想象:

 

参与者的背景经过审核,安全性高; 通常来自相似层次的单位,匹配度天然提升; 活动设计更注重互动交流,避免尴尬的一对一相亲。

 

所以,你要放下“不好意思”的心理,主动去打听、参与。

另外,国企里可能有一些很热心的大姐,她们认识的单身男女多,也乐意给大家介绍对象。

你平常对她们礼貌一些、给她们帮忙,她们会觉得你这个姑娘非常不错,也更乐意给你介绍。

介绍之后,无论成不成功,都要给她们送礼物、发红包,或者请吃饭。

这样做后,就算这次相亲不成功,下一次她们还是有动力给你介绍其他的男生。

2、结合你的兴趣爱好

行政工作可能比较常规,但你的业余时间可以非常精彩。

不是简单地去健身房打卡,而是加入有深度社交的场景:比如周末徒步团,不是随便走走,是有领队、有组织的。

你参加时,带上创口贴、纸巾,再带一些小零食分给大家吃,别的队员就会感觉你特别贴心、细心。

比如同城的观影会,抓住机会去分享自己看了电影之后的一些感受,让更多人看到你。

三,管理择偶预期

你说只想找个正常人,那就把“正常人”的具体标准写下来。

是情绪稳定?尊重女性?还是其他的?要把这些标准从模糊的感觉变成清晰的清单。

另外,你有哪些隐藏条件,比如对身高、长相、学历、工作、家境有没有哪些要求?

我想起一个女孩子的分享,她是在经历了28次相亲后遇到了她老公。

她说:“那些所谓的失败,不是在浪费我的时间,而是在为我排除错误答案。每排除一个,我就离对的人更近一步。”

主创团队 | 冷爱 方赏 茜茜 惠生 柯惠

如果你也想咨询或者倾诉,请私信我!

本文的插画,未经授权,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