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含悲,溪涧低咽。公元2025年6月29日(佛历二五六九年五月十八日),禅林备受敬仰的永月长老尼,于嵩山卢崖寺安详舍报,世寿一百一十三岁。一盏跨越世纪的智慧明灯,就此融入寂静法界。
永月长老的一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
书香才女,命运多舛
1912年,河南召陵,一位女婴降生在当地一书香门第——召陵王家。家中族老赐名王崇(字月梅),也就是永月长老生前俗姓。
师天赋异禀,四岁通晓《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六岁便能阅览经史子集,成为轰动当地名副其实的一才女。
然而,乱世烽烟无情。王崇因此家道中落,兄长早亡,父亲失明,原本婚约也化为泡影。年轻的王崇,在巨大的苦难中,窥见了世事无常之真谛,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她心中升起:
守贞不嫁,寻求解脱之道。25岁那年,她毅然携同修永莲师遁入深山古庙,开始了最初的修行。

乱世砺心,道骨初成
那是山河破碎的年代。师为避战火饥馑,她们辗转于嵩山三皇寨。师曾随李豹道长修道,后又拜在罗福德真人座下。
在荒山野岭间,她们垦荒种芋,饮山泉,餐霞露,物质非常匮乏,精神却无 比坚韧。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金刚经》与《道德经》的诵持声从未断绝。
然而命运似乎总在考验她的求道决心:土改时被遣返原籍,十年浩劫中更是身陷囹圄,日夜遭受非人折磨苦打。
面对这一切,瘦弱的她只是结跏趺坐,默默持念观音圣号,外界的风暴无法撼动她内心的光明。
劫后余生,师重返三皇寨,看到的只有断壁残垣,如此凋零场景令师一顿悲泣痛哭。她没有退缩,与永莲师拿起锄头,一砖一瓦修建大殿,一针一线缝补衲衣,在废墟上艰难地延续着信仰的火种。

皈依禅门,三学圆融
转机出现在1984年。蒙少林寺行正大和尚慈悲接引,经永梅、永真二位师 父引荐,她正式皈依佛门。
行正大和尚感佩其深厚坚定的道骨与禅心,赐予她一个照亮未来的法号——“永月”,寓意心如皓月,照破千年无明。
同年,师远赴西安大兴善寺,登坛受具足戒,成为一名真正的比丘尼。从此,三皇寨这片曾庇护她的道场,正式承续了少林禅宗法脉。
师带领弟 子们建起山门大殿,立起观音阁。更难得的是,师将早年浸润的儒学、中年修学的道法与禅宗智慧圆融贯通,提出“以儒正行、以佛修心、以道养生”的修行理念。
师农禅并重,身体力行。无论贫富贵贱,凡有求助者,皆慈悲接纳。雪夜叩门者,必有热粥相待;荒年乞食人,定赠馍饼充饥。
师之慈悲,温暖了整个中原。

百岁躬耕,寂灭归真
直至晚年,永月长老尼驻锡于嵩山幽静的卢崖古寺。即便年过期颐(百岁),师仍坚持下田耕作,每日绕殿经行三匝,过午不食,精进不懈。
2013年,与师相伴数十载的道友永莲师先一步西归,长老尼抚摸着旧日衲衣,默默诵念《涅槃经》七日,以独特的方式送别老友。
晚岁师虽有侍者侍奉,但依然保持着朴素的衲子本 色:粗茶淡饭,布衣简居,卯时诵经,亥时禅坐,从未懈怠。
2025年(乙巳年)初春,长老尼示现微恙。即便卧于榻上,仍不忘教诲弟 子:“穿衣吃饭皆佛事,苦乐顺逆尽修行。”
五月初一过后,她止语澄心,气息深长绵密,仿佛已入甚深禅定。五月十八日寅时,在众法子虔诚的佛号环绕声中,长老尼右胁而卧,如熟睡般,面容安详,寂然涅槃,走完了她充满磨难却传奇的113载人生。

尾声:明月长存
永月长老尼现已封龛入塔。师之一生,是乱世飘萍,更是坚韧道心的写照;是苦难熔炉,炼就的不朽心灯。愿永月长老上品上生,莲归净土。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从书香闺秀到道门弟 子,再到禅宗耆宿,师用生命诠释了何为真正的修行——在每一个境遇中觉悟,在每一份苦难中升华。
师之故事,如同法号“永月”一般,那轮照亮过无数迷茫心灵的明月,虽已隐入虚空,但其清辉,将永远留在嵩岳松风涧水之中,在中原大地每一寸泥土里,在每一个被师之精神所感动的灵魂深处,熠熠生辉。
愿师上品上生,莲归净土,不舍众生,乘愿再来!南无阿弥陀佛!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