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因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自我感觉,是一种运动性错觉。“真性眩晕”有明显的自身或他物旋转感或倾倒感,呈阵发性,伴有眼震、平衡失调(指物偏斜、站立不稳或倾倒)和植物神经症状(面色苍白、恶心、出汗、血压脉搏改变等);“假性眩晕”(昏晕)为自身或外物的晃动不稳感,常较持续,但也可为阵发性,伴发症状较轻或不显,外物纷杂时症状加重。
眩晕临床上常见的有美尼尔病、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内耳药物中毒(如链霉素、长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 。这些疾病除有前庭功能障碍引起的眩晕和眼球震颤外,尚有耳响、耳聋等耳蜗症状。位置性眩晕和晕动病亦属前庭系统周围性眩晕。
位置性眩晕是患者头部处于一定位置时,便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为内耳迷路前庭器官病变所致;晕动病是乘船、坐飞机时,内耳的迷路受到刺激,引起前庭功能障碍,有眩晕、恶心、呕吐,但很少出现眼球震颤。这两种疾病都属前庭系统眩晕,但出现耳蜗症状者少见。
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围绕自己做一定方向的转动,患者有平衡障碍,不能站立,指物偏向倾倒侧,常有眼球震颤,并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脉搏及血压改变等植物神经机能障碍的表现,称为真性眩晕。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