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款名为魅族M8的手机横空出世,这是中国第一款智能手机,设计对标iPhone,搭载电容屏幕且支持多点触摸。

它的出现领先了“华米OV”一大截,推出后仅两个月就突破10万台销量,被誉为“国产机皇”。

此时,一个名叫雷军的投资人被M8的成功所吸引,他通过珠海政府介绍找到魅族创始人黄章,想以投资人身份担任魅族董事长。

然而谁能想到,这场接触最终改变了中国手机行业的格局。

 


 

魅族崛起

2003年,黄章在珠海创立了魅族科技,以MP3/MP4起家。这位高一就辍学的创始人,凭借对电子产品的热爱和偏执,带领魅族在消费电子领域杀出一条血路。

黄章喜欢在魅族论坛与粉丝互动,探讨技术问题和UI设计,以 “极客”和“工匠精神” 的人设吸引了大量粉丝。

他可以说是中国手机行业最早玩转“粉丝经济”的企业家。

在MP3市场如日中天时,黄章就以敏锐的眼光察觉到危机。他发现手机功能越来越丰富,MP3的销量开始下滑。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MP3,All in智能手机。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场豪赌。

 

M8神话

魅族M8的开发过程充满坎坷。在智能手机形态尚未清晰的2008年,黄章对手机有着偏执的要求:屏幕要足够宽,以便横屏阅读时能显示更多文字。

当时的触控技术大多需要触控笔,精度差且容易划伤屏幕。

白永祥带领工程师团队跑遍国内供应商,尝试了大半年解决方案却毫无进展。就在团队准备放弃时,2007年iPhone发布了,多点触控屏供应商TPK被推到了台前。

恰好TPK也想打入内地市场,双方一拍即合,魅族的屏幕问题终于解决了。

最终问世的M8惊艳四方:采用钢琴烤漆工艺的塑料材质,搭载三星旗舰CPU,机身内存256兆,内置存储有8G和16G。

作为MP3起家的厂商,魅族把内部扬声器设计得非常巧妙,外放效果出众。

2009年初上市后,M8迅速引发抢购热潮,仅5个月销售额就突破5亿元。这款被誉为“国产神机”的产品,奠定了魅族在中国手机行业的地位,也吸引了雷军的目光。

 

 

黄雷恩怨

2010年,通过中间人介绍,雷军与黄章相识了。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探讨手机的设计与理念。

雷军当时毫不掩饰对魅族的欣赏,甚至曾在微博上发布黄章的照片,称其为“大名鼎鼎的J.Wong”(黄章在魅族论坛的ID)。

黄章对雷军也非常信任,甚至连M9的UI交互文档都发给雷军一起探讨。

雷军爱喝可乐,魅族的郭万喜就经常跑出去给他们买可乐,供两人畅谈。

然而,这段“蜜月期”在2010年4月戛然而止——雷军低调成立了小米。黄章后知后觉,直到2010年12月才恍然大悟。

他在论坛上公开表示后悔:“我觉得MIUI伪装成民间团队很过分,请不要在论坛发MIUI的话题。”

随着2011年小米首款手机上市,黄章与雷军的决裂已成定局。这段恩怨情仇,成为中国手机发展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一页。

 

摇摆的战略

或许是不甘被雷军“背叛”,黄章决定展开资本运作,与小米一决高下。2014年,魅族接受了来自阿里巴巴的5.9亿美元投资。

据说马云在探讨合作时,希望魅族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三年内迈进手机市场前三。

于是魅族开启了机海战术,线下疯狂开店,与当年的精品路线大相径庭。

为了对标红米,魅族推出了子品牌“魅蓝”。总裁李楠通过“青年良品”的标签,成功将其打造成中低端市场的代表,帮助魅族整体销量提升到一年2000万台的规模,其中魅蓝占比高达70%。

然而黄章似乎对此嗤之以鼻。在2018年,他毫不犹豫地砍掉魅蓝,对魅族品牌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阿里也因魅族未能按约定打造阿里云OS旗舰手机而不满,指责其“背信弃义”。

魅族的失败源于战略的摇摆,黄章负主要责任。在发展过程中,他一直在小众和主流市场间摇摆不定,慢半拍的节奏使其错过了性能比拼、影像大战等手机发展的红利期。

 

 

吉利接手

到2021年,魅族手机的市占率暴跌至0.1%,彻底沦为“Others”品牌。资本市场也放弃了魅族,阿里巴巴和海通开元齐齐撤离。

2022年6月,黄章迎来了他的“至暗时刻”。46岁的他,将自己创立19年的公司卖给了吉利。

湖北星际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收购珠海魅族科技有限公司79.09%股权,李书福和黄章均出席了签约仪式。

完成收购后,星纪时代更名为湖北星际魅族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品牌运营主体。李书福通过多个公司交叉持股成为实控人,而黄章的持股比例仅为9.6915%。

吉利入驻后,魅族在三年中换了三任CEO:沈子瑜、苏静,最终在2025年7月由黄章的胞弟黄质潘接任。

沈子瑜将更多精力放在了车机产品上;财务出身的苏静则主导了魅族向性价比市场的再次转型,但市场占有率并无起色。

与此同时,魅族还传出了裁员传闻。有魅族北京分公司的员工透露:“刚入职一个月就被告知解散,强制要求6月30日离职。北京就留了几个人,上海和深圳好像是全撤。”

 

手机还是车机?

吉利时代的魅族,战略重心明显从手机转向了车机。沈子瑜曾对外表示:“没有手机软件赋能的汽车厂商,都将逐渐掉队。”

在发布魅族20系列手机的同时,星际魅族同步带来了Flyme Auto车机操作系统。搭载该系统的领克汽车可以与魅族手机无感互联,实现解锁上车、导航流转、应用跨界等功能。

星纪魅族设立了三大核心战略业务:手机/车机、XR技术、前瞻技术。然而,芯片业务作为前瞻技术的一部分,最终被终止,公司更加聚焦产品创新和软件用户体验。

从Flyme到车机,似乎是魅族的必然选择。魅族的Flyme系统是国内最早的定制安卓系统,其简洁、实用的设计美学一直领先于国内手机品牌。

 

很多魅友选择魅族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出于对Flyme的喜爱。

然而,Flyme也有“手机界的黄埔军校”之称,设计部门经常遭受其他手机品牌挖角。Flyme的视觉总设计师陈希、负责人洪汉生纷纷跳槽OPPO,一手重新构建了现在的ColorOS系统。

 

迷失的魅族

如今的魅族,在吉利旗下依然找不到明确的方向。2025年4月,李书福注资2亿美元的极星汽车,宣布与星纪魅族终止合作,意味着其后续车型将不再搭载Flyme Auto车机系统。

更讽刺的是,今年6月,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6辆。

面对困境,魅族试图通过AI和海外市场寻找突破口。2025年5月,星纪魅族发布了价格不到600元的“战神级”AI手机,将AI手机价格战打到500元级。

同时,公司加速海外布局,海外销量占比已达20%以上,目标是提升至50%。

但这些举措并未能改变魅族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IDC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分别为华为、vivo、OPPO、小米及苹果,魅族依然停留在“Others”之列。

黄质潘回归后,开始在微博上营销新机魅族22,宣称要挑战1.2mm全球最窄物理四等边,似乎要重拾黄章时代的“工匠”和美学风格。

但时过境迁,手机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市场格局趋于固化。


黄质潘回归后,在微博上营销新机魅族22,宣称要挑战1.2mm全球最窄物理四等边。这一举动像极了黄章早年专注产品细节的“工匠”风格。

然而,时过境迁,手机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华为的鸿蒙系统、小米的自研芯片、OV的影像技术,以及苹果成熟的生态,都不是一块窄边框面板能够撼动的。

也许正如雷军所言:全球智能手机的战争,已经落幕了。

魅族的故事仿佛一场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浓缩史,从开创者到落伍者,从巅峰到谷底,其间的战略摇摆、人事纷争、资本博弈,无不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