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背着债,政府负债,企业负债,个人也负债。这就让人忍不住琢磨,钱到底跑哪儿去了呢?钱又是从哪儿来的?怎么还会消失不见呢?

有人觉得钱是印钞机印出来的,可咱现在都很少用纸币了,移动支付、电子账户,用的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这问题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这些数字是谁弄出来的?是央行印的,还是政府拨的,难道是银行凭空变出来的?还有个很少有人问的问题,通货紧缩是流通中的货币减少,那货币到底是怎么减少的呢?

今天是我有史以来发的最长的一篇,我已经尽量简化,保证不费大家脑子了,结果把我自己累得够呛。言归正传,咱先说说啥是货币?

假如你出生在宋朝的四川,家里做盐田生意,那叫一个富,你妥妥的富三代,还有商业头脑。你有个好朋友叫王富贵,是个药材贸易商。

有一天,你们俩一起喝酒,王富贵愁眉苦脸地说,最近接了笔大买卖,要跑一趟广东,可银子太重,路又远,就怕半路遇到劫匪。你一听,灵机一动,说:“要不这样,你把银子放在我成都的商行,我给你开一张收据,等你到了广州,把这收据交给那边的铺子,就能取出等值的银子,既不用带现银,也不用雇镖局,咋样?”

王富贵一听,高兴坏了,连说:“妙啊,太妙了!”这张收据就是“交子”,恭喜你,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你手里诞生了。

宋朝已经掌握了雕版印刷术,可以用红黑两色印制。你这聪明人,在交子上设计了各种不同的图形,就是为了防伪核对。为啥叫交子呢?

货币史专家说,“交”就是交了钱的凭证,类似于一张提货单。过了好些年,你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变化,原本用于兑现的交子,变成了结算的工具。换句话说,收据变成了货币,“我欠你的纸”,变成了大家认为你拥有的财富。你还发现了一个更深刻的秘密,大多数人反而更乐意用交子,因为方便啊。

于是,你又琢磨出了另一门生意,借助大家放在仓库的银子,收取利息。后来你发现,大家更喜欢借到交子。你就想:“既然大家都相信交子,我能不能多印几张啊?印刷机在我手里呢,反正只要没多少人来兑现,就不会出事儿。”

你开始试着印刷超出储备金的交子,结果市场一点反应都没有,反而更活跃了。你为了扩大生意,给存放银子的人支付少部分利息,结果街上的老百姓都把贵金属放在你这儿,这样你就能放贷出更多的钱,再向借款人收取更高的利息,这中间的利差就是你的利润。

恭喜你,拥有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家思维,这就是银行最传统的利差生意,低息吸收存款,高息放出贷款,从中赚差价。

要是交子的发行数量和黄金数量一致,我们就管这个叫金本位,也就是说,每一张纸背后都有实物支撑,人人都能兑出来。但要是你印的交子远远超出了金库的储备金,那就不是兑付承诺,而是信誉游戏了。

而咱们今天的现代货币,彻底变成了信誉游戏。1971 年,美国彻底放弃了黄金兑付承诺,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全球正式进入国家信用本位时代。从那以后,货币不再依赖黄金,而是依赖政府的信誉。

咱再回到你的故事,只要没人来兑付,就没人发现你多印了交子。可问题是,除了你自己,没人知道金库里到底有多少金银,你到底多印了多少交子,只有你心里最清楚。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人开始怀疑你金库里的金银数量,突然谣言四起,几个富有的储户跑来要取走他们的黄金,一群拿着提货单(交子)的人也蜂拥而至。可惜,你的金库没有足够的金银赎回他们手里所有的纸币,这就是银行挤兑。

几个世纪后,面对频繁的挤兑和银行倒闭,现在的政府并没有禁止银行多发纸币,反而做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既然做不到全额兑付,干脆就承认可以部分兑付吧,于是准备金制度就诞生了,也就是新闻里常听到的央行降准,意思就是让银行可以多创造货币了。

很多人以为钱是央行开动印钞机印出来的,可真相是,现在的钱早就不是印出来的,而是商业银行创造出来的。为了让大家好理解,咱用一个小岛模型来说明。假设小岛上有一家叫钱多多的商业银行,小岛银行规定法定准备金率是 10%。李达康书记攒了 1000 块钱存进银行,这时银行的账本是这样的,全岛的货币总量其实没变,只是现金从李达康的口袋变成了银行里的存款数字。

银行肯定不会守着钱不动,它要赚钱,于是留下 100 元准备金,把 900 块放贷给开发商许家印,账本就变了。

神奇的事情出现了,李达康书记的存款记录还是 1000 块,许家印账户多出了 900 块,全岛货币总量从 1000 变成了 1900,新的钱就这么借出来了。

许家印把 900 块付给王富贵当工程款,王富贵又把这笔钱存入银行。银行收到这 900 块后,按照 10%的准备金率留下 90 块,再次贷出 810 块。又见证奇迹了,此刻岛上货币总量达到 2710 块。如果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下去,每次银行收到新存款,就留下 10%的准备金,再贷出剩下的 90%,理论上这个过程可以无限重复下去。

最初的 1000 块现金,最多能创造出 9000 块新存款,全岛货币总量就从 1000 变成了 10000,银行就像用一袋米煮出了十锅饭,这就是咱们常说的货币乘数机制,钱是被借出来的,不是印出来的。

还记得 2008 年的 4 万亿刺激计划吧,这 4 万亿就像火种,在商业银行信贷的作用下,最终演变成超过 30 万亿人民币的新增社会融资总量,也迎来了房地产的狂飙时期,你看 2009 年社融增速高达 99.3%。

再看看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债务比货币多两倍以上,就跟你在宋朝多印交子一样。在现代货币体系里,绝大多数货币不是印钞机印出来的,而是商业银行放贷时凭空记账创造出来的。你办一笔房贷,银行账上就凭空多一笔钱,这笔钱不是从哪个储户账户转过来的,而是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生出来的,也就是说,货币是以债务的形式存在的,而债务依赖信用。

问题来了,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借钱,会发生什么呢?咱再回到小岛的故事。某个时间点,岛上货币总量已经达到 2710 元,银行账本是那样的,大家忙着借钱花钱,经济热火朝天。但后来风向变了,大家变得谨慎起来,许家印不贷款了,王富贵开始还债,新借款人也没了,企业不再扩张,消费开始降温,一笔笔贷款都被还掉。

最后,银行账本又回到最初的样子,多出的 1710 元货币,就像蒸汽一样消失了,不是被谁拿走了,而是被系统蒸发掉了。

这让银行家头疼的,不光是贷款减少,还有那些“沉默”的存款,这意味着整个金融系统在脱水,钱不再流通,不再乘数放大。对于一个靠借贷创造钱的系统来说,这可太危险了。就像你家以前的钱庄,当铺里只进钱不出钱,生意就没法做了。

当企业不融资,家庭不消费,政府开始财政紧缩,看似一切很理性,但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这等于是货币系统的自杀式收缩。咱们觉得省钱是好事,可对系统来说,不借不贷、不发债就意味着“死亡”。

所以这个时候,政府就得出来帮忙借钱、还钱,不然就会像日本那样。当年日本家庭和企业在经济崩盘后,集体选择去杠杆,疯狂还债,不再借新债。日本央行即便把利率降到最低,甚至降到 0 以下,开启负利率,也刺激不了贷款意愿,印了钱都没人借,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钱不断被归还,却没有新钱产生,整个社会就进入通缩阶段,也就是货币减少了。在大众认知里,通缩通常被描述成消费不振、需求下降、物价走低,但从货币系统角度看,这只是表象,真正的底层机制是信贷链条断裂,新债不产生,旧债还清,货币就消失了,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旦启动就很难停下来。

你可能要问,那该咋办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角色,大笔借钱,大笔花钱,这个角色就是政府。政府可以凭借国家信用发债,把钱花出去,比如修基建、补贴企业、发消费券等等,让系统重新运转起来。这可不是疯狂,而是制度性的托底。日本经济学家就埋怨日本政府反应不及时,没早点充当最后的借款人角色。

好了,终于快说完了。回头看这篇内容,讲的就是一个底层真相:钱其实从未真正存在过,它是一种结构性的信任。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循环里,创造债务,创造货币,货币推动支出,支出创造收入,收入产生信誉,信誉又催生出新一轮的债务。理解债务,就是理解经济,更是理解当今世界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