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骂他,先想想——一个“中科院院士”能混10年没人揭穿,这事到底谁丢人?

我反正第一反应不是骂阮少平,而是想问:这么多年,学校、企业、活动主办方,全是闭着眼过日子吗?
事情是这么个事。
2023年秋,广东某小学开学典礼,场面那叫一个隆重。红毯、国旗、孩子们坐得板正。台上来了个老头——精神抖擞、胸口挂满勋章,一上来先敬军礼,再大讲“科技报国”。

校方介绍:中科院院士、某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古法针灸传承人……一套组合拳下来,老师感动、家长骄傲、学生仰望。
可这人是谁?
去中科院官网查——空气。没有这个人。

我知道你在想:是不是名字有误?不,这人全套履历都是自己编的。编得还挺有戏剧性——14岁参军,直接带团打仗;非典时期是小汤山医院政委;新冠疫情全程指挥防控。
光看纸面,比钟南山还传奇。问题是,14岁放现在还在抄作业,他这履历搁影视剧都嫌夸张。

别笑,这些故事真的有人信,而且信得很深。
十年来,他在各种场子出没。小学里给孩子灌鸡汤:“你们要像我一样为国争光”;高校论坛上谈前沿科技,仿佛马上就能送火箭上天;企业年会上给新品揭幕,站在C位合影;慈善捐赠仪式上,端着长者的架子勉励青年。
他知道怎么拿捏气氛:中山装、勋章、军礼、台词,每个细节都精准踩中你对“老革命、大学者”的刻板印象。

他最舍不得放的,是企业资源。尤其是酒企。
2016年,他成了深圳一家酒业公司的法人兼总经理,后来改成监事,但位置还在。
今年6月,他又出现在另一家酒企的发布会上——军礼开场,接着吹酒:祖传秘方、养生功效、喝了不醉的“科学原理”,故事讲得有鼻子有眼,台下有人直接掏手机下单,“院士推荐”的酒,这面子不能少。
酒之外,他还插手中医药。2022年,投资了“北京阮顺堂中医院”,对外自称“古法针灸传承人”,虽然两年后撤资,但名号一直挂着。

你可能会问:没人查吗?
说句难听的——没人想查。
学校觉得院士来讲学是荣誉,企业觉得院士站台是噱头,谁愿意戳破这层窗户纸?核实背景要花精力,捅了还可能得罪人,何必呢。
于是,宣传稿一篇接一篇地吹,把他塑造成“科技与医学双料专家”“防疫先锋”“国家栋梁”。

直到最近,媒体盯上了,中科院直接发声明:没这个人。军功、荣誉全是假的。网友一下炸锅:“这种人不抓起来,留着继续祸害?”
“履历比网文还精彩,不去写剧本可惜了。”
还有人阴阳怪气:“无人扶我青云志,我封自己做院士。”

风向一变,曾经和他合作过的学校、企业开始连夜删稿,照片撤得干干净净,好像他从来没出现过。
但你真以为删得掉?十年里他赚的名声、换来的资源,全都是真金白银落袋。
更尴尬的是,这些机构以后再请真正的专家,都得先声明一句:“我们这回请的是真的。”信誉透支,比钱还难补。

阮少平能混这么久,不是因为他智商碾压,而是他懂我们信什么。
他没在学术上钻研10年,但他研究过我们的心理,我们迷信头衔,喜欢听传奇故事,习惯从服装、台词去判断一个人靠不靠谱。
只要你被情绪带走,就懒得去查。

所以啊,这事该给所有人提个醒。
骗子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递了梯子、送了掌声,还心甘情愿给他做免费宣传。
以后再遇到闪着光环的“大人物”,先别忙着合影发朋友圈——翻一翻官网,搜一搜名字,看那光到底是真的,还是镀的。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