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底,永嘉县西内区农民武装暴动,搅得封建地主、土豪劣绅惶惶不可终日。有的携带家眷逃到永嘉城区(温州);有的招募乡民,购置武器,建立民团,妄图负隅顽抗。国民党西内区的三民乡(今属大若岩镇)乡长陈时秀,将乡政府搬到李茅。

李茅地处楠溪小源地区中游南岸,背山面水,交通闭塞,过往行人靠渡船摆渡。村里只有14座房屋,60多户,300多人,是个孤僻小山村。

陈时秀强行变卖地方公产,筹集资金,购买枪支弹药,组织地方民团,强迫村民凡15岁以上男丁一律要加入民团,自备刀枪,定期操练。他在村后骆驼山上修筑碉堡,架设土炮;在村头渡口设置岗哨昼夜巡逻,凭借险要的地形和坚固的工事与红军抗衡。

同时,发动毗邻的东岙、田垟、蒋山、滕溪、寺前、垟坑、桐州、下岸、九房、小若口、埭头、李大屋等12个村庄建立民团。十三地民团中,李茅、埭头、蒋山三村民团力量较强。李茅居西,埭头居东,蒋山居南,三地成犄角之势。十三地民团实行联防,互相勾结,遥相呼应,气焰嚣张。

附近的白泉、岭下、 邵园、大若坑等地的豪绅地主带家财、地契和武装人员,纷纷躲进李茅。李茅十三地民团盘踞楠溪小源地区中游,卡住交通要塞,捕杀红军家属和革命群众,对红军和革命威胁极大。楠溪小源地区红军游击队曾几次攻打李茅,都未成功。

1930年5月中旬,乘红十三军第一团(简称红一团)攻打平阳之机,十三地民团与枫林民团遥相呼应,互相配合。枫林民团“围剿”红十三军五尺根据地,烧毁民房350多间。李茅十三地民团大肆捕杀红军家属,疯狂镇压革命群众。彻底摧毁李茅十三地民团已成为楠溪小源地区革命群众的强烈要求。

红一团从平阳回师后,在楠溪大源地区的五尺、表山和楠溪小源地区的霞嵊、石染等地稍作休整后,经过周密部署,制订出打李茅十三地民团的作战方案:兵分四路,速战速决。

6月29日夜里,雷高升团长指挥红一团6支队伍分为4路,同时向李茅十三地进发。第一路是胡协和、谢文侯两支部队。29日夜里,胡协和率部从五尺出发,经龙溪,翻越岩柱后坳到黄山。30日天拂晓,部队出大若坑,直袭十三地东端的埭头。

谢文侯率部于同一时间,从岩头出发,翻过芙蓉岭,直抵大若坑,跟胡协和部直奔埭头。胡协和部经枫树坳时,遭到民团陈鸣乾伏击,1名红军战士牺牲。

胡协和指挥红军抢占制高点,以猛烈火力向民团射击。民团抱头鼠窜, 慌不择路,沿溪滩仓皇而逃。红军抄了埭头民团老窝后,立即挥兵西进,袭击李茅。

第二路是章华、董佐光两支部队,29日夜里从霞嵊出发,急行军,穿茗岙、过碧莲,直奔李茅,于30日凌晨,从榴湾方向向李茅发起进攻。红军到李茅村口时,民团火力凶猛,进军受阻。两名红军战士中弹壮烈牺牲。

第三路是徐岩星带领的廿四垄红军,从南部向李茅民团发起进攻。

第四路是胡秀指挥的昆阳、茗岙、碧莲、白泉的红军, 人数最多,占领黄潭口,从隔岸向李茅发起猛烈攻击。

30日上午9时许,4路红军一齐向李茅发起进攻。民团见防线已破,难以防守,向东南角夺路逃窜。正午时分,红军胜利占领李茅。这一仗击毙民团11人,伤数十人,抓获国民党永嘉县民团头目陈鸣乾。参战的红军战士和自动加入战斗行列的贫苦农民共约3000余人,其中昆阳、茗岙为最多。

30日下午,雷高升在大若坑村(今水云村)主持召开公审陈鸣乾的大会,他亲自宣判陈鸣乾死刑,就地正法。

红军摧毁李茅十三地民团,楠溪大源地区和小源地区的群众无不欢欣鼓舞。

这次摧毁李茅十三地民团,昆阳参加的人最多,仅邵山村就有110多人,郑山村有70多人。国民党军队把昆阳当作眼中钉,决心“围剿”昆阳,为李茅民团报仇。

1930年7月16日,浙保四团团长甘清池率300余人,在国民党永嘉县保卫团配合下,“进剿”昆阳。红军得到情报后,由昆阳党支部书记潘统旺带领100多名红军战士,在昆阳岭最险峻的大川角亭处据险阻击甘清池的部队。

事先已由木匠出身的红军战士在昆阳岭险要处搭有两个“千斤棚”。那天,甘清池率领的浙保四团士兵,早晨从永嘉城区(温州)出发,坐小火轮至钟山韩埠,然后徒步至昆阳岭脚,见树林茂密,恐有红军埋伏,停止不前。正在踌躇时,柴丛里钻出一个人来。

这个人叫潘驮娒,他家是廿四垄的殷实人家,是被红军赶出来的。甘清池问他山上有没有红军埋伏?他不了解红军情况,自作聪明地说:“山上没有红军,长官放心走。”走不了几步,山岭上放下“千斤棚”, 石块滚滚而下,甘清池的部队被吓得魂飞魄散,仓皇而逃。

甘清池的部队不敢走正路,便兵分两路,从两侧山绕道而上。红军武器装备差,大多是火药枪和大刀,无法抵挡, 决定撤退。同时派人到村祠堂里擂起祠堂鼓,报告国民党军队要来了,通知群众上山隐蔽。

甘清池的部队进入昆阳,设岗派哨,四面封锁,挨家挨户搜捕红军。没有搜捕到红军,甘清池的部队恼羞成怒,放火烧了潘统旺的杂货店和潘统纣的染布店及潘进纽的房子。

天色将晚,甘清池怕红军夜间来袭击,不敢久留,当晚撤离昆阳回城区。

参考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红十三军和浙南革命斗争》、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浙江历史》第一卷、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温州历史》第一卷、中共永嘉县委党史研究室《永嘉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