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两大江河流域,一个是辽阔的珠江流域中下游,一个是韩江流域中下游。这两个区域一直是历史广东的财赋核心文教核心。而广东明清的科举进士,两院院士,巨贾大商基本就是被现广州、佛山、汕头、潮州、梅州等城市所包揽大部分。

但是到了当代,珠江流域中下游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变化成中国最有经济活力的区域,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核心区。而韩江流域包括中上游的原中央苏区则一直发展不起来,甚至可以说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低迷,像教育这个梅州客家人一直自傲的事情,更是一落千丈。这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其实关于中央苏区的振兴,国家已给了不少计划,力度不可谓不大。2012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继而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出台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可以说振兴闽粤赣原中央苏区是一项国家战略,这关系着原中央苏区能否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只是这些政策措施,过于注重原中央苏区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以及福建沿海发生经济联系,比如铁海联运侧重于深圳与厦门,将原有的中央苏区经济区多少重新布局。但振兴一个地区,要的是有一个辐射作用,而不是说跟发达地区有强的经济联系就行。珠三角传统与福建沿海地区与韩江中上游的原中央苏区,民间较少经济文化交流,辐射作用有限。越是振兴原中央苏区,加强与发达的珠三角联系,虽然发展不可谓不小。但另一面,我们却看到原中央苏区,比如梅州越是被虹吸,经济并不见得有更大的气色,反而人口净流出越来越多,基础教育越来越糟糕。

从明朝的南赣巡抚到原中央苏区,闽粤赣边区的赣州府、汀州府、嘉应州、潮州府,也就是大概今天的赣州、龙岩、梅州、潮州、揭阳、汕头六个地级市一直是一个自成体系的韩江流域经济区。中央苏区,当年也是靠汕头这个红色交通站不断输送物资人力进去。但这个经济区在当代铁路陆路交通体系的冲击下,如对台的战略铁路鹰厦铁路的影响下;在韩江内河航运因为水利水电的建设下,比如清溪水电站建成后,由于缺少过船设施,汀江从此断航。之后韩江流域经济区没有用铁路陆路连接起来,支离破碎。这也是今天中央苏区还不能充分发展一个很让人忽略的因素。

(来自百度百科,韩江流域示意图)

汕头作为韩江流域的出海口,一直扮演着闽粤赣原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的辐射作用。历史上潮州府昌盛繁荣时期,韩江流域中上游的闽粤赣边区就相对欣欣向荣,人文灿烂。而同时也是梅州经济教育文化最风光的时代。

而当代,韩江流域出海口汕头一衰落,并无太多的能量去辐射韩江流域中上游,韩江流域的闽粤赣边区也就随之萎靡不堪。这个从教育的对比最为明显。比如清朝民国时期,广东第二大(汕头埠)第三大(潮州府城)的城市都在韩江流域出海口,而韩江流域的中上游也是一派繁荣,梅州,也就是时嘉应州当时还比高州府城、肇庆府城这些府一级的城市大。从三河坝到松口古镇个个是人流交织,经济繁荣,再到汀州府的各大渡口圩场。梅州一直在闽粤赣边区充当着重要的物资中转地位。

(摘自同治版本的《广东图说》)

我们可以从清朝同治年间的《广东图说》来大概管中窥豹,当然城墙的周长长短不等同于面积的大小,这一点我们是要明确的。

而梅州在清朝的时候相当于当时的嘉应州以及原潮州府的大埔县跟丰顺县,这几个地方的文进士加起来的话共有116人,而潮州府少了大埔县跟丰顺县,仅剩111人。那清朝梅州的科举教育可以说是广东的老二。全国几乎找不到另外一个地方

民国时期梅州的中学数量也是仅次于广州广东第二多,正是因为梅州人有这样优良的教育传统,于是才有了客家人爱读书能读书的美誉。

(摘自《广东省教育统计》)

只是到了当代,韩江流域经济区的出海口汕头由于各种缘故,比如先天条件不行,设立经济特区的起点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也就是相当于现在一个小型的工业区面积,是最小的一个经济特区,对比深圳的327.5平方公里,相差205倍。比如2000年的世纪退税案事发后被拉进小黑屋,丢失了机场也丢失了高铁。再比如韩江中上游的传统经济腹地被珠三角,被厦门所争夺,当然这个也是相互影响了韩江流域中上游的原中央苏区发展。

再加上韩江流域的内河航运基本停了,而高速铁路也没有及时跟进建设通往韩江流域中上游的原中央苏区。汕头随之也没有太多的能量去辐射传统的闽粤赣边区。梅州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严重落后,教育可是一落千丈,一本率全省倒数六七位,仅仅比粤西略好一点,清华北大有时更是几年才有一个。

梅州为什么会落后,其实跟整个韩江流域经济区的低迷有关,跟汕头的低迷有关。这不仅仅是梅州的一个问题。梅州要发展,还要多和韩江流域的兄弟城市一起互相支持,互相合作争取政策。

参考资料:

陈春声肖文评《聚落型态与社会转型:明清之际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

黄挺《明清时期的韩江流域经济区》

储小平《汕头特区与粤东及大韩江流域经济发展刍议》

林瀚《韩江水路交通与内河木质民船研究》

《闽西南、赣东南、粤东经济协作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