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苍白的,相对于影像而言,再精心雕刻的语句,对于还原某个时代的岁月的烟火细节生活而言,还是力所不逮,这是我看《夫妻不是同林鸟》的第一感受,我爱那刻的展现,如同观看烟火的绚烂绽放。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随着“影像时代”的出现,在今天,对于当下时代氛围的记录,有着太多太多的影像素材可以研究,可以观看,专业或业余,太多了,毕竟说起来当下,恐怕是有史以来,“影像”得以爆炸的时代了。
——但离我们其实只有一代人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呢?那个时候,能有意识或者无意识能留下影像资料的,其实真的是“凤毛麟角”,当然我这里说的不是照片,而是类似电影片段的活动影像的存在,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留下这种日常生活的记录,我觉得算是奇迹了。
《夫妻不是同林鸟》是一部以中国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拍摄于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以一对分手十五年的夫妇为主角,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和日常生活的展现,结合当年的珍贵录像资料,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婚姻生活,展现二次婚姻的现状—— 导演本人的父母婚姻现状,以及他们对婚姻、爱情的观点和看法。
故事就是一对离了婚的夫妻二人的故事,它触动我的是“九十年代初的影像资料”的存在,父亲没有达成达成的电影梦,儿子实现了,所谓有心开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导演父亲一时好奇、好玩拍下的东西,估计当时都没想到的意义下,在看不见前途的情况下,顽强保留和记录的东西,当时看,幼稚的家庭录影记录,却在当下,给了我们巨大的冲击。
——原来九十年代初的日常是这么回事。
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录,父辈的“光辉”历史在尘埃落定后的一丝心情的总结,很有意思,特别是1994年时候,导演的父辈就可以有那个意识去记录生活点滴,尤其是影像,非常难得。关于九十年代的美丽,尤其有特别的现场影像出现,让我悠然又回到了那个其实不陌生,却没有“影像挑逗”来引领回去的旧日时光。
普鲁斯特说,追忆失去的时光,在看《夫妻不是同林鸟》的时候,一个个人家庭的影像却强烈得产生了普遍性,产生了同情心,是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气味。
影像当然没有现代的质量高,可能是卡带翻录多次,但第一幕一家三口悠闲的在工厂的娱乐角展示自己的时候,那种家庭的温馨深入人心,虽然未来等待他们的是一家失散,但那一刻,美丽时髦的母亲,好动好玩拿大顶耍拳击的父亲,无忧无虑的光头小孩笑着的当年的导演,在镜头中慢慢随着时间而移动,顺便说一句,导演年轻时候的母亲非常美丽,在影像中,穿着时尚,其实比起任何一个如今的女影星,完全不逊色的存在。
看着看着,回忆似乎是必然的,有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我们经历过的时代气氛和场景存在,原来是这样的啊。当时不觉得,如今,一颗颗都是“钻石般的”存在。
这是一个记录片,是FIRST青年影展的入围的片子,其实关键也不在这里,而是片中导演的父亲的“旺盛”的生命力下的无意中的影像记录吸引了我,成全了自己的导演儿子,这很难得。
一个出彩的有个性和冲动活力的父亲,九十年代结婚,新千年分手,他一路的个人摸爬滚打的故事;一个十九岁结婚还不够充分理解爱情的分手妻子,终于在当下,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甜蜜。
——夫妻不是同林鸟,爱过也是一种缘分,看着那些过去的普通时光的重现,其实值了。
也许机运太重要了,《夫妻不是同林鸟》导演手里面的素材最可贵的是他父亲当年在九十年代初录制的情景重现的那些镜头;家庭录影带在当下应该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但那个当年,却是一种个人奇迹,能保存到现在,更是稀奇与幸运。
导演有了这一份幸运,加上自己在今日用“手机摄像”的素材补充如今的父母现状,剪辑以后,有主题有故事,留下的是这岁月流逝后的感动。
于是突然想写这个纪录片的冲动,为什么,因为对此我还是有话可以说的。要说的是什么,对于记录的可能性,太珍贵的过去岁月的巨大体量的存在,得以用“影像模式”展现出来。
《夫妻不是同林鸟》中的当下时段的视频本身依靠的是“手机摄影”,图像质量却很高,这巨大的影像摄制成本的门槛下降,意味着以后,中国独立纪录片完全可以成本无限降低,但影像质量却可以无限上升的“迹象”。
虽然现在手机的摄录已经非常时尚,但记住,在导演的那个父辈时代,能留下那个时代真实日常的影像的应该是“凤毛麟角”了。
——于是,还是要感谢导演父亲过去的“爱玩”,“爱闹”,以及不安分的内心,巨大的个人冲劲和表现欲望,一不留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家庭具体而微,给了我们回忆美好过去的机会。
据说斯皮尔伯格小时候的摄影启蒙就是拍制自家的“家庭录像带”说不定,慢慢的,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斯皮尔伯格出现?,毕竟如今能承担这样做的人,太多了。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