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个人比较喜欢的两位军事评论员,一位是陆军大校房兵,一位是空军大校戴旭,他们也都经常在自媒体上发表观点,认可的中心点在三观契和。根据公开的资料,戴旭是1964年出生,而“炮座”房兵应该是1972年,显然,都还达不到“80后”的标准。
我军在两次大授衔中都设置了“大校”军衔,作为校级军官的最高级别,但未像西式军衔那样设置“准将”军衔,大校之上就是少将了,所以两者是类同的。换句话说,我军大校担任的军职,在西方军队就是准将干的活,已经步入高级军官行列。而从中级军官成为高级军官,那是个重要节点,大校军衔也正是这个点。
在1955年的授衔中,大校的设置主要解决部队中副师级干部较多的问题,毕竟刚刚结束战争,军队规模较大。而这个副师级职务呢,授上校有些偏低,授少将又明显偏高,故专设大校衔。当时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苏联顾问的影响,他们认为苏军的副师级多为上校衔,我方授将军的话,不利于两军交流。
而在1988年授衔时,大校则成为一个重要的门槛,因为那已经是和平时期,部队规模照比建国初期少了一半都不止,将官授多了明显不合适。于是大校军衔对应的军职范围被扩大到副师级、师级、副军级甚至个别的军级,须知,军衔是一个综合考评的体系,涉及到职务、资历、学历(现代)、军功等若干方面,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按1988年军衔条例的晋级规定,一名军官从少尉晋升中尉,所需“停年”为两到三年(看学历和表现),其它从中尉到上尉、上尉到少校、少校到中校、中校到上校,上校再晋大校,原则上“停年”都是四年。也就是说,1988年的少尉军官,在正常情况下一步不落的晋升,需要在2011年左右晋升大校军衔,前后耗时23年(最少22年)。
再倒推回去,1980年出生的军官,军校本科毕业多在22到24周岁,再加上这必须的23年时光,期间一帆风顺的话,也应该在2025年左右晋升大校军衔。而且你要知道,“停年”只是晋衔的必要条件,只是具备了晋升的基本资格,未必就一定获得晋升,和平时期不比战时,很难有破格晋升的机会,期间稍有耽搁,23年也不够,所以“80后”大校在今天确实凤毛麟角。
我们举个公开的例子,“辽宁舰”的两任舰长都是海军大校衔,其中首任舰长张峥生于1969年,他1990本科毕业后入役东海舰队,年龄为21岁。当他晋升中校军衔时已经是2003年,年龄为34岁,这已经进步非常之快了,但是在中校晋大校这个门槛外,张峥整整用时9年,2012年晋级并执掌辽宁舰,从开始工作到成为海军大校,历经22年,基本符合惯例。
那么大家简单算算就知道,如果一个80后(按1980年最大值计算)在2020年成为大校军官,他必须在1998年左右成为少尉军官,年龄在18岁上下,再去掉本科军校的四年时光,他就必须在14岁考上大学,这个真心难以做到,赶上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水平了。
那么“80后”的大校军衔到底有没有呢?凤毛麟角不代表绝对没有,和平时期也有贡献突出、表现突出或者专业突出的军官,破格晋衔的情况肯定会有发生,比如笔者所知道的航空兵某旅旅长,1981年出生,是多次获得“金头盔”称号的特级飞行员,2017年已晋升空军上校,不出意外的话,本年度即可成为大校军官。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