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秦末那场最著名的饭局——鸿门宴,不少小伙伴们想必对于那个拼死闯入帐内,怒斥项羽不厚道的猛憨憨—樊哙,印象深刻。
当年司马老爷子在写这段冲突的时候,明明是写刘、项两位枭雄之间的明争暗斗,却足足给了樊哙这位司机(参乘),三分之一的戏份。
樊哙的闯入,让项庄寓意深长的剑舞,直接跳不下去了。
而面对这个搅了杀局的不速之客,脾性暴烈的项羽非但没有发火,反而做出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决定:
赐了樊哙一个生彘肩。
不得不说,古人的世界,确实彪悍,这道血不拉几的硬菜,最终硬是被樊哙吃成了一顿美味佳肴。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樊哙的反应很豪爽,放下盾牌,当作案板,然后把彘肩放在上面,掏出剑边切边吃起来,而且很快就吃完了。
看到这里,可能就有小伙伴们要问了,当年项羽赏赐给樊哙的这个彘肩,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按照咱们现代人的理解,彘就是猪的古称,彘肩应该就是猪前、后腿的意思。
不过,在如今的超市里,一个猪后腿小二十斤的比比皆是,然而按照史书中的描述,当年的樊哙,用剑生切猪肉,吃完这些肉所用的时间,应该也并不长,毕竟这位吃完就开始喷项羽不厚道了。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那么,当时樊哙的胃口,怎么会这么生猛,能秒吞二十斤的生肉?
这可能是咱们现代人的误解,人家樊哙虽然很猛,但绝对不是咱们想象中的“大胃王”类型的吃货。
古代的彘肩,可不是猪后腿
彘肩的定义,古代与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咱们在超市里见到的猪后腿,在古人的眼里,其实还能划分出更多、更细的区域。
古代的吃货们,对于猪身的区分,可谓是细致入微。
猪前腿称为“正脊”,分为三块,肩膀处的称为“肩”,向下点儿的叫做“臂”,臂以下称为“臑”。
猪后腿称为“横脊”,后臀向下点儿称为“肫”,靠近腿部的称为“胳”。
咱们从图中也能看出,其实彘肩这块位置,想比咱们在超市里见到的猪后腿来讲,尚且不到三分之一。
不过,也有小伙伴们会说,就这,其实也不小呀。
这里还得考虑到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当时的猪,可不像咱们现在经常见到的这种约克猪种,又白又大。
两千余年前的华夏,当时流行的猪种,可是本土黑猪。
此猪非彼猪
咱们现在见惯了的大白猪,其实是外国进口的舶来品,来到中国的时间,尚且不足百年,而古人餐桌上的猪肉,则是产自于本土黑猪。
喜欢《西游记》的小伙伴们对于吴承恩笔下的猪八戒,一定不会陌生,当年作者笔下的描述,与现代咱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猪八戒形象,大相径庭。
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系一条花布手巾。
当年,吴承恩之所以没有将好吃懒做的八戒,塑造成如今的可爱、清新风格,就是因为,他所处的年代里,压根就没有想到过,猪竟然还会是白的。
那么当年的黑猪一般有多大呢?
咱们可以参见一下清末时期的照片,从照片中不难看出,这种散养、没喂饲料的黑猪,两人抬两头也并不累,一般体型都不会太大。
因此,当年项羽赐给樊哙的彘肩,应该也就是三四斤重,就这点儿量,对于《水浒传》中经常喊着“切几斤熟牛肉来”的好汉们来说,尚且都不够吃,更何况整天跟着刘邦,司机、打手、保镖三位一体的樊哙呢!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