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网

2023年3月4日12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由大会发言人王超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记者问:去年,中国全国人大公布了对外关系法草案,其中包括中国在必要时可以采取反制和限制措施。考虑到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包括涉及美国的挑战,上述措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意味着什么?中国外交是否会越来越具有攻击性?

王超:一些国家出于私利,频频以不符合国际法的方式,滥用国内法的域外适用,对外国实体和个人进行肆意打压。这种做法和这种霸凌行径,被国际社会普遍批评为“长臂管辖”。中方一贯坚决反对这种做法。针对那些对华无理打压遏制、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中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等予以反制。

对外关系法作为涉外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有必要对反制和限制措施作出原则性规定。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容损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对于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行为,侵犯中国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我们在法律中作出相关规定,予以坚决反制,是正当和必要的。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的法治建设,同样高度重视扩大对外开放方面的法治建设。

中国始终恪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

记者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合作成果,但也有个别国家质疑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引发了债务风险、中国对非洲的减债行动不力。请问,发言人有何评论?

王超:2013年,习近平主席着眼于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一带一路”的务实合作持续深化拓展,为各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开展“一带一路”合作,中国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也从不谋取任何政治私利。个别国家说中国在非洲制造“债务陷阱”,那我们可以看一看国际组织的统计数字是怎么说的。

根据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统计,中国不是非洲债务的最大债权方,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债权人在非洲所持债权占到了非洲整体外债的近3/4,他们在非洲债务中才真正占据大头。

中国始终致力于帮助非洲减缓债务压力,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和个案债务处理,是二十国集团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大的国家。

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愿意与共建“一带一路”伙伴一道,回顾成就、总结经验、规划未来,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发展。

中国全国人大愿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立法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