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一波不合理的升温,近几日京津冀地区白天最高气温已经20°+,明天则有望突破26°大关,路边的迎春花几乎是在冲刺式地打着花苞准备开花,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变成了“迎夏花”。
都说二四八月乱穿衣,这几天也不例外,穿遮到脚踝的黑色羽绒服的人有,迫不及待穿上短袖就在胳膊肘上搭着一件薄卫衣的人,也有。
成年人还好说,如何奇装异服、厚了薄了,顶多被路人多行几次注目礼,很少有人会突破社交界限冲上来对你的衣着指指戳戳。
麻烦的是孩子,无数个“好心”的大妈,以“关心孩子”为名,充当穿衣警察,对每一个,对,是每一个她们认为穿少了衣服的孩子家长进行批评教育。
昨天带着考拉中午遛弯回来,我爸有点不好意思地问我说,下午再出去的时候,能不能给考拉穿个薄的羽绒服?
△这周一带着他又去宋庄摘草莓,吃得身上都是草莓汁,一天都是香喷喷的草莓味。
我问怎么了,外面冷吗?我看他回来的时候热得一脑门汗,小手热乎乎的啊。
考拉属于那种只要醒着就一秒钟都闲不住的小孩儿,他出去玩从来不会乖乖地坐在小车上看看风景,而是会爬上爬下地滑滑梯、跑跳、玩沙子、踢球……而且孩子本身体温也高,他属于家里最怕热&最不怕冷的人。
这几天我给他穿个保暖的球衣秋裤+加薄绒的外衣外裤,戴上一顶帽子,已经足够了,甚至还有点多,毕竟他出去玩的时候外面太阳正好。
我爸说,主要是热心的大妈对他说教太多次了,让他不胜其烦,穿个薄羽绒服出去,热了脱了放在车上,等大妈们来说的时候可以告诉她们衣服在车上,现在玩出汗了,一会儿就穿。
我妈听到了也附和说,对对对,咱们每次带着考拉出去都有人说他穿得太少了。
我有点无奈,都快两年了, 你们还没适应,她们还没放弃啊。
估计在小区的热心大妈们的眼中,考拉是一个特别可怜的小孩,而我们都是很不负责任的家长吧。
自从考拉从月子中心回家,开始出现在本小区遛弯,针对他的嘘寒问暖就没停过。
一开始是,“这么小的孩子就推出来溜达了?我家宝宝是等过了百日才出门的。”
“谢谢你阿姨,现在是7月份,不满月的小宝宝都可以下楼晒晒太阳的。”
紧接着是针对他光着的小脚发动的一系列攻击,“怎么能让他光脚出来呢?再热的天儿也得给孩子穿双袜子啊,看我家宝穿的长筒袜,又保暖又防蚊虫。”
我微笑,“谢谢阿姨,他特怕热,出来我已经给他喷了防蚊液。”
“大人怕热小孩可不一样,小孩%……***……¥……&**¥##%”因为我已经把婴儿车推远以至于没听全那位阿姨的理论是什么。
其他还有,“为什么不给他戴口罩?不知道现在新冠很严重吗?”
“谢谢你阿姨,卫健委给出的指导意见是一岁半以下的孩子呼吸系统还没发育完善,所以不用佩戴口罩以免引发呼吸困难。”
最搞笑的是去年深秋的一天傍晚,我和爸妈带考拉出去遛弯,当时大概是零上十度的天气,他穿的是薄款羽绒服+加绒衣裤的组合。
路上遇到了一位阿姨带着孙女在溜达,那个孩子穿着厚重的棉衣棉裤,我在华北这边基本没看到过有小孩穿,那是东北小孩零下十多度穿的,在厚重的棉衣棉裤之外,居然还裹着一件特别长的羽绒服,看那蓬松度,充绒量一点儿不低,孩子穿上那么多衣服之后,变成了一只鼓鼓囊囊的大白,根本没法活动。
我妈和这位阿姨打了个招呼,然后谨慎地说“孩子是不是有点穿多了?这样没法活动吧?”只见阿姨身边窜出来一个年轻的男子对着她说,“妈,我就说给她穿多了,快给她脱一件吧。”原来是孩子的爸爸。
我在一边说,“可以摸摸孩子的后脖颈,如果出汗了就是穿多了,可以减少几件,如果发冷就要加衣服,不要以手脚的温度为准。”她爸爸在一边忙不迭点头。
而那位阿姨很不高兴地说:“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我家的孩子身体情况我知道,摸后脖颈不准,她妈按这种方法给穿衣服,在家都给孩子冻着了!”然后抱着小姑娘气呼呼地走远了,她儿子站在一边欲言又止,只得一溜小跑跟上去,边跑边回头跟我们挥手道别。
我无奈笑笑, 科学在这里无用,因为这位婆婆显然将给孩子的穿衣问题,上升到了与儿媳争夺话语权的问题上。
倒是我好奇地问了我妈一句,你平时也不是那种喜欢充当穿衣警察的人啊,今天这是怎么了?
我妈一脸暗爽的表情说,平时就是她成天大着嗓门嚷嚷着我们给考拉穿少了!我们都是笑眯眯地虚心听她说,今天说她一句她就受不了了。
我懂了,今天我妈是大仇得报了。
遛娃久了,你就会发现科学派永远是少数派,你按照育儿专家和儿科医生给出的科学育儿建议做出的举动,往往成为被热心阿姨们集火的原因。
无论春夏秋冬,她们都会狙你给孩子穿少了,没穿袜子,她们的育儿理念是穿多了没事,穿少了那就是罪大恶极。
孩子理所当然也是不能吹空调的,因为空调是“邪风”,更不能吃冰激凌喝凉水,冰的东西伤肠胃,在冬天,没蒸熟的水果也是不能吃的,因为太凉。
如果说这些针对吃穿的建议还算是出于对孩子健康的关心的话,有的建议就真的会让人发出“大清早就完了”的感慨。
比如因为我给考拉穿过粉色和黄色的衣服,就被指责过 “怎么能给小男孩穿成小女孩的样子呢?”
我只能继续微笑:“我又没给他穿裙子扎辫子啊?怎么就小女孩了呢?这两个颜色大男人也能穿啊,他爸就穿。”
因为人家都是打着“ 为了孩子好”的旗号,所以连怼人家的理由都没有,这一年多,我感觉我的修养直线上升。
而更多的年轻妈妈,则在大妈们车轱辘式地关心下,逐渐妥协,给孩子穿得越来越厚,袜子越来越长,夏天还要给孩子带一保温杯热水,脸上都是热痱子……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做一个女性主义者,还是做一个想要科学育儿的母亲,最关键的一步,不是你读了多少相关书籍,在网上为这些事讨论争吵过多少次,最关键的是,你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去坚持这些东西。
现实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并不像网络上的观点这样针锋相对,非黑即白,现实生活中的阻力和误解,往往以隐蔽的、甚至是关心的形式出现,有些更是来自于你最亲最爱的人,这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东西,就比在网上对线放话的时候要多得多。
你需要考虑到社交礼仪,考虑到自己在乎的人的情绪和心情,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稍微妥协那么一点点也没有关系,毕竟也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不就是多加件衣服吗?不就是穿双袜子吗?就能让家庭关系和谐,也避免被人指指戳戳,似乎也不是很大的让步。
可是, 有时候人的权利就是这样让渡出来的,女性今时今日身上背负的那么多枷锁,也是这样一点点以“我是为你好”的借口加诸于身的。
所以,学会拒绝,学会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坚定不移地当一个被“千夫所指”的女人,是所有女性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小丢碎碎念:
大家可能发现了,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没有星标或者不常打开的号,头条也不再有👇这样大图推送的格式,可能会更容易被大家漏掉,恳请大家加个星标,以免错过更新,爱你们呦。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