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线之-成昆铁路

1952年为了大西南交通通道,成昆铁路的建设列入到计划中,直到1958年7月才动工修建,最先开工的是成都至峨眉山的铁路,1959年-1963年,因当时经济因素影响,成昆铁路一度停滞。1964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暗流涌动,8月2日美国与越南在北部湾发生激烈的海战,战火燃到中国南部边境,另外我国与苏联关系持续恶化,种种迹象表明,新的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面对美帝的威胁,毛主席提出的三线建设,一线为沿海、北部、西部边疆,二线为中部省份,三线为西南、湘西、豫西、晋西13省。

红色区域为三线区域

1964年美越北部湾事件

当时我国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方都在敌人的打击范围内,一旦发生战争,对我国工业是毁灭性的,为此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思想,内地的战略工厂纷纷搬迁至三线地区。1964年中央提出要以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煤炭基地、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建设。

攀枝花钢铁厂建设初期

攀枝花钢铁厂

铁路是国民生活、工业发展的纽带,成昆铁路也被列为重点的三线工程,因为攀枝花钢铁基地炼钢需要大量的煤炭,同期建设的六盘水煤炭基地的煤可以通过成昆铁路运到攀枝花,攀枝花的钢材又可以运到重庆等地生产武器。另外云、贵、川当时集中大部分三线厂,为此成昆铁路的修建更加合理、充分和迫在眉睫。

成昆铁路北起四川成都,经西昌、攀枝花、黑井、南至昆明,共设大小车站124座,全长1096公里。1964年8月成昆铁路开始修建,共有铁道兵5个师,18万人参加铁路的修建,期间还有很多民工协助修建。

成昆铁路全线山高谷深,激流湍急,跨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安宁河、金沙江、牛日河,横贯大凉山、小凉山、龙川江峡谷,穿过横断山脉。整条线路汇集了世界最为复杂的地质环境,泥石流、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溶洞、地下暗河随处可见,施工所在区域几乎没有路。

成昆铁路桥梁施工中

建设初期,铁道兵们为了让营房尽量靠近施工地,在“气死猴子吓死鹰”的悬崖峭壁上搭建营房,因为施工作业区域没有路,所有的机械设备、工具都是靠铁道兵人拉肩扛到施工现场,大型设备无法搬运,就分解成若干个小件然后背到作业区进行组装,在那样陡峭的大山上背那么重的东西是很艰难的,铁道兵喊着:“胸怀全球挑重担,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咬紧牙关斗天斗地。

英雄的铁道兵在悬崖上施工

艰难危险的施工环境

铁道兵向山上背物资

成昆铁路全长1096千米,隧道就有427个,桥梁991座,桥隧比达到36%,桥梁、隧道的总长度达到惊人的400公里。桥梁和隧道的修建也是最为艰难和危险的。总长4600米的莲地隧道多暗河和溶洞,最大的溶洞直径48米,排水也是非常大的工程。溶洞还容易造成塌方和地陷,在一次施工中,有18名铁道兵就在地陷中牺牲了,他们还没来得及听到开通典礼的汽笛声就长眠在了建设一线。最严重的塌方是出现“通天洞”,所谓的通天洞就是塌方露天,解决这样的塌方非常棘手,首要要清理碎石,然后还需要用钢筋混凝土补上缺口,这样就需要大量的钢筋和水泥,由于在半山腰,工地没有路,所有的水泥和钢材都需要工程兵们扛到施工现场。

成昆铁路隧道施工

成昆铁路桥梁

隧道施工

铁道兵铺轨作业

1967年,由于特殊时期,成昆铁路的建设停滞,后因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1969年9月,中央要求成昆铁路马上复工,为了赶进度,年轻的铁道兵们日夜奋战,用干风枪钻眼打洞,粉尘、泥浆糊满全身,只有两双眼睛是黑的,很多铁道兵在隧道的烟尘中换上了矽肺病,病痛伴随一生。

铁道兵在隧道施工中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两辆火车分别从昆明和成都相对出发,在西昌站相聚。成昆铁路修建的难度在整个世界铁路工程史也是罕见的,被联合国誉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通车,从成都和昆明开出的列车在西昌会车

1970年7月1日沙木拉打隧道

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中,1200名年轻的铁道兵把生命留在了大西南,1096公里的铁路线上分布着三十多个烈士陵园,铁道兵们用巨大的牺牲换来了国家最需要,西南最渴望的钢铁巨龙。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三线建设是那个时代光荣的烙印,三线建设者们为我们留下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