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然开始缺垃圾了?” 听到这话,你可能会揉着耳朵怀疑自己听错了。毕竟往前倒腾几年,电视新闻、网络报道铺天盖地都是 “垃圾围城” 的触目惊心画面。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报道突然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不少城市喊出 “垃圾不够用” 的怪声,甚至连埋在地下20年的陈年老垃圾都被重新挖出来 “二次利用”,这反差巨大的变化,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从被垃圾困扰得焦头烂额,到如今能把垃圾变成宝贝,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把时间拨回到十几年前,那时候的中国大地,垃圾问题压得人喘不过气。全国1/3的城市,几乎都被垃圾 “包饺子”,里三层外三层,全是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
就拿首都北京来说,当时全市有11座大型垃圾填埋场,每天能 “吞掉” 14000吨垃圾,这数字乍一听挺唬人,可北京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将近3万吨。
多出来的那1万多吨,只能堆在城市边缘,日积月累,竟形成了一座座 “垃圾山”。远远望去,这些 “山” 与城市的高楼大厦格格不入,散发着刺鼻气味,不仅影响市容市貌,更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
而在全国不少地方,垃圾处理的状况更是令人揪心。很多乡镇连像样的垃圾处理设施都没有,垃圾只能 “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露天堆放的垃圾随风飘散,污水肆意流淌,简直就是一颗颗埋在环境里的 “定时炸弹”。

其中,废塑料的危害尤为突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塑料瓶、塑料袋,一旦埋进土里,几百年都不会分解,就像顽固的 “地下幽灵”,持续破坏土壤结构。
每到湿热的夏季,垃圾更是加速腐蚀,产生的渗液发黑发臭,毒性极强。要是这些污水渗入土壤、流入水源,后果不堪设想,周边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都会受到严重威胁。
那时的西方国家,面对垃圾问题也是 “各显神通”,只不过这些 “神通” 可不怎么光彩。
有的国家直接把垃圾偷偷倒入大海,让海洋成了他们的 “巨型垃圾桶”;还有的国家把垃圾精心包装一番,以 “国际贸易” 的名义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而中国,曾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 “洋垃圾” 接收国。那些漂洋过海而来的 “洋垃圾”,摇身一变,成了市场上的 “香饽饽”。
打口碟、外贸尾货、电脑城拆件…… 听起来时髦又新鲜,可背后却是家庭作坊式的野蛮拆解和土法冶炼。
在南方某个以处理 “洋垃圾” 闻名的村子,媒体调查发现,80%以上的中小学生患有呼吸道疾病,更有孩子被查出患有血癌,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让人痛心不已。

2017年,中国果断出手,一声令下全面禁止 “洋垃圾” 进口,给这场 “垃圾闹剧” 画上了休止符。
但新的难题又摆在眼前:光是国内每天产生的垃圾就多达140万吨,如果不及时处理,日积月累,真的能把珠穆朗玛峰都埋了。
继续采用填埋的老办法,污染太严重;学某些西方国家把垃圾倒入大海,中国坚决不干。就在大家犯愁的时候,一个 “神来之笔” 般的解决方案出现了:把垃圾烧成电。
乍一听,“烧垃圾发电” 这个主意实在太疯狂,质疑声也随之而来:烧垃圾不得臭气熏天、浓烟滚滚?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恶英可是一级致癌物,无色无味却毒性超强,处理不好岂不是造成更严重的二次污染?面对这些质疑,中国的科学家们没有退缩。
他们启动了一大批环保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从渗滤液处理、飞灰稳定固化,到臭气封闭净化,一项项技术难题被攻克,最终实现了全流程一体化操作。
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二噁英的 “命门”:只要让它在高温下停留2秒以上,就能将其彻底分解。于是,科研人员反复调试,把焚烧炉的温度精准控制在1100摄氏度以上。

在这个 “高温熔炉” 里,二噁英根本无处遁形,被分解得一干二净。从2001年起,国家接连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为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保驾护航。
到了2024年,全国已经有1010家焚烧企业、2172台焚烧炉,日处理能力高达110万吨,处理垃圾的能力远超美国、日本和欧洲,在全球遥遥领先。
对于这些垃圾焚烧厂来说,这可是一笔 “双赢” 的买卖。一方面,他们能拿到垃圾处理费;另一方面,焚烧垃圾产生的电能卖给电网,又能获得一笔收入。
不少环保公司靠着垃圾焚烧发电业务,实现了稳定盈利,曾经让人头疼的垃圾,摇身一变成了 “城市充电宝”。
从被垃圾 “包围” 的困境,到把垃圾变成资源的转变,中国用了十几年时间。这期间,多种环保政策持续发力,无数科研人员、环保工作者付出了艰辛努力。
直到今天,垃圾治理依然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但中国凭借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智慧,成功实现逆袭,为全球环保事业上了一堂生动的 “公开课”。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