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目《开讲了》的演讲舞台上,一位男子起身向高铁设计工程师梁建英表示感谢让现场观众一脸疑惑。

“梁设计师,谢谢您带领团队设计的高铁,由此促进我和妻子的姻缘。”

梁建英

男子的感谢让梁建英更加疑惑了,自己设计的高铁怎么就成了促进人家姻缘的条件呢?

原来,这名来自成都的男子曾经爱上了陕西女孩,两人就要谈婚论嫁时,女孩的父母因为觉得男孩家在外地,不同意二人的婚事,就在两人要分手之际,高铁的投入运营为这段“远距离爱情”带来一线生机。

成都开往西安的高铁仅需要四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和以前绿皮火车几十个小时的对比下,高铁速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图片源于网络

梁建英又是做了什么加速了中国高铁的发展进程?又是如何成为了中国高铁唯一的女工程师?

巾帼不让须眉,深入危险做研究

1995年,从上海铁道大学毕业的梁建英按需分配来到了山东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

大学主修动力传动与控制的梁建英如愿来到了机动车间进行学习和研究。

梁建英

来到车间担任设计师的梁建英工作勤恳,认真好学,努力发挥专长的梁建英,让领导也是惊喜至极。

2006年,领导亲自任命梁建英担任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设计师,带领十几个人进行项目研发,接到项目的梁建英紧张不已,这是自己第一次亲手设计高速列车,梦寐已久的梁建英难掩心中的喜悦,同时有着对于设计的担忧。

但梁建英并未让人失望,她的研发成果让中国内外为之震惊。

梁建英带领团队完成了从时速200公里到300公里的跨越。不管是从关键技术研究再到方案设计,从仿真分析到试验验证,梁建英一步步走向成功。

2007年12月,梁建英带领团队成功突破空气动力学、车体转向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列时速300-350公里的动车组。总设计师梁建英名声大噪。

梁建英

所有人都向这位高铁“巾帼”肃然起敬,赞叹有加。不负期望的梁建英在2010年再次让世界震惊。

2010年,中车四方研发CRH380A高速动车组,梁建英再度挑大梁,担任本次动车组的主任设计师。

新一代的高速动车时速达到了380公里/小时!以前的绿皮火车速度也只是在140公里/小时的速度上下浮动。新一代高速动车的速度足足是之前速度的2.7倍还多。

中国高速动车也凭此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动车组,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技术等级的动车组。

国际上认为这应该就是在高铁领域吊车尾的中国目前最高的速度了,然而梁建英接下来的“创新”,让西方媒体哑口无言。

图片源于网络

开创了高速动车时速380公里/小时的梁建英并没有因一时的成功而停下继续探索的脚步,反倒是让梁建英觉得:再努努力,我们应该可以达到更高的高度。

早七晚九,成了梁建英的工作常态,甚至挤压吃饭睡觉的时间来监督实验的最新进展。

梁建英的努力有了极大的收获。

在实验过程中,梁建英创造了每小时六百多公里的最高试验速度,再次成为世界之最。

梁建英

当时法国的最高测试速度也只达到了574公里/小时,梁建英及团队的“黑马出世”打得西方措手不及。

试验速度上来的动车组让梁振英倍感惊喜,决定进行试运营测试。几年的精力投入,真正来到实地测试,梁振英是担心的。

实地测试不如实验室的模拟测试,需要考虑风速的阻力,气候等因素,每个人都不敢怠慢,紧紧盯着屏幕关注最新时速运作。

列车速度飞快的就像一阵飓风,疾驰而过,482公里/小时。482的数字让控制室里的科研人员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放声高呼,掌声雷动。

图片源于网络

虽然中国技术在“快”上有了新的进展,但“稳”也是必要条件。当时一味追求时速的梁建英及团队并未考虑到这个问题,一次瑞士的实地考察给了梁建英灵感。

因为职业习惯,梁建英去哪都习惯性买张车票感受下动车的“性能”。从未晕车的高铁总教头竟然晕车了。

“晕的喘过不来气,摇晃到站不稳,也没什么心情欣赏美景了。”直到列车到达目的地后,梁建英缓了很久,才从眩晕中反应过来。

这趟“晕乎乎”的旅程让梁建英下定决心:要让中国的列车必须“稳”,要让中国的乘客觉得坐车是舒适的、放松的。

梁建英

这才有了后来“一支签字笔在中国列车上屹立不倒的”的传说。

虽然速度和稳定性有所提升,但梁建英觉得为了乘客更好的体验,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是必须的。

为了多方位测试机动车的性能,梁建英带着团队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测试新列车的性能和系统组装,梁建英带着团队来到了湖南。湖南的阴雨天气让一众人陷入“两难”。

实验室封闭阴潮,加上正处于夏季,湖南闷热潮湿的天气让来自北方的研究员“叫苦不迭。”吃住不习惯,身上又长满了湿疹。

梁建英

如若不是因为热爱机动组的研究事业,大概早就离开湖南了。

一众人甚至互相调侃:这可比减肥药还有效呐。

但湖南的天气并未击垮这群不习惯的北方人。十几个小时蜗在实验室里已是常态。

为了实时检测机动车在运行轨道上的测试,梁建英亲自趴在车底进行检测。谁来劝都不听。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最后因为腰部僵硬,才喊来同事帮忙。

旁人都劝梁建英赶紧去歇息,唯有梁建英自己“固执”。即使僵着腰躺在床上,手机也不离手,要求查看第一手的机动车轨道测试结果。

梁建英

梁建英的认真大家都看在眼里,对这位巾帼女将由衷地表示尊敬。兰州线路的测试让众人对梁建英更加佩服了。

2014年,兰州到乌鲁木齐的高铁线路开通运营。两个天气常年恶劣、地形蜿蜒的地带试运营机动车,不仅引来国内民众的关注更是吸引了外国媒体的注意力,他们很好奇,中国如何让两个地形崎岖的城市完成“连接互通。”

这两个地区被世界地理学家称之为绵延百里的大风区。温差大、海拔高、强紫外线、强风沙,每年有三分之二都在刮风,风级均在八级靠上,最强可达12级。

梁建英带领团队为了更好地测试风速对于列车倾斜程度的影响,专挑最严峻的天气,深入最危险的地段,迎着十二级的强风对列车进行测试。

图片源于网络

梁建英在列车里来回踱步,一边记录最新的实验数据,一边研究在什么时段下减缓速度还是叫停列车,一边感受车体的倾斜角度以及车体的震动情况,梁建英在车间一走就是几个小时,从未停歇。

乌鲁木齐的地形崎岖,动车在试运营测试时,有一段的测试路是黄土路,路面崎岖布满砂石,每次测试结束,车座底盘都会布满尘土,为了保证每天的数据准确,梁建英都会留下来亲自探到车底进行擦拭,来保护机器的正常运作,早上七点开工的梁建英每每都是深夜才回到住所,一如既往,从未缺席。

在梁建英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兰州---乌鲁木齐的高铁列车试运营成功,在严峻地带完成高铁通车,梁建英是中国第一人。

图片源于网络

2015年,我国曾自豪的向全世界声称:高铁就是中国的一张金字招牌。

尤其是复兴号的投入研发。

早在2013年,复兴号就已经投入运营研发,但为了呈现出最佳性能的机动车。

梁建英及团队“殚精竭虑”几余载。

光复兴号的车头设计,就提出了四十六个概念,从中反复筛选,反复对比,实施了二十三个工业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并进行大量的仿真计算和模拟试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最终车头数据打印的A4纸模型足足堆了一米多高。

图片源于网络

复兴号的优点之一就是车厢内的噪音指标比国外的动车组都要低,虽然当时团队研发的CRH380A动车组车厢噪音指标已经非常完美,但精益求精的梁建英团队决定继续挑战:“我们要在CRH380A的基础上再降下三分贝以上的噪音。”

在当时世界的技术条件下,哪怕是降低一分贝都是极大的难题,更何况是三分贝。梁建英的“豪言壮语”并不被西方国家看好,觉得梁建英口若悬河罢了。梁建英和团队并不关心西方国家如何看待,只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着。

一年多的光阴、三千多场试验、无休止的材料选定、枯燥的数据记录。梁建英做到了。

2017年,复兴号正式揭露亮相时,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个“传奇”列车。复兴号整个车段的阻力降低了12%,噪音降低了四到六分贝!远远超出团队定下的目标。车身的平稳性指标稳稳达到优级。

图片源于网络

复兴号的“完美”面世,再次刷新中国高速列车的新高度,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梁建英成功了。

从零八年伊始,梁建英带领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并先后获得国家颁布的技术奖项,成为国家机动车辆工程师的唯一女将。

那么,是什么契机让梁建英决定选择了一个男子成群的动力学专业,进而成为一名高铁设计师呢?

幼儿启蒙 “回家路”的曲折

出生在吉林的梁建英从小就对离家门口只有两百米的火车站充满好奇。每天放学的小建英就和朋友一起,跑到轨道附近观看这个头冒烟气的“大家伙”。

图片源于网络

每天的小建英就在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坐上这个火车,看看里边有什么。父母的一次外出办事,让小建英如偿所愿。

进入火车的梁建英激动不已,对于火车的构造充满好奇,并对于火车如何在轨道上行驶有着强烈的兴趣。

也正是此次外出,让梁建英有了学习动车构造的想法。

为此,在上大学选专业时,梁建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女子数量屈指可数的动力控制专业。在这之后,一次回家的经历让梁建英发誓自己一定要成为动车组的工程师。

梁建英

那是回家返程的高峰期。

车站大包小包的人影密密麻麻,为了抢到离家三十多个小时路程的车票,梁建英和朋友已经在车站排了一天一夜的队。终于要排到梁建英的时候,售票员告诉梁建英已经没票了。

没有办法的梁建英只能买站票先到沈阳再转车到吉林。一个女孩家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在车上站了二十多个小时,其中的心酸只有梁建英明白。

以为梁建英回家路已经很坎坷了,朋友的讲述让梁建英更觉无奈。

图片源于网络

“我被挤到单腿站了十几个小时。”

“我有坐票,但因为人太多,根本过不去,我被挤到中间站了二十多个小时。”

20世纪的“春运热”浪潮下没点技巧游子根本都坐不上车,只剩下游子道不完的苦涩,数不尽的心酸。

那个时候的梁建英就在想什么时候回家能变得简单一点?回到学校的梁建英就发誓,这辈子自己必须当上一名动车设计工程师。

从此之后,梁建英努力深耕动车领域,从车辆厂的技术员一步步走到了如今的高铁动组设计工程师。

梁建英

年少启蒙,立下誓言,为之奋斗十余年,现在的梁建英依旧奋战在动车设计的道路上。

梁建英常说,高速列车一定是试验中来的,只有通过大量测试才能知道它在高速行驶的状态下,性能规律是怎样的。

2014年起,梁建英带领团队多次和德国、泰国动车设计师进行交流合作,先后和英国、泰国、德国等国家建立铁道交通联合研究中心,实现了中国技术的漂洋过海。

有舍便有得,梁建英将一生绝大部分的精力都奉献了中国动车事业,很多时候举家团圆的日子,梁建英为了获得更加精准的数据、测试出最优化的方案,梁建英均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

女儿母爱的缺失是梁建英心里一直的苦痛,身为总负责人,她不能因为自己而耽误团队的整体进度。

梁建英

“我不后悔!”道尽了梁建英为国奉献的决心。

十几年的奋战一线,带领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专属于中国速度的辉煌,实现了中国高铁从“跟跑”到“领跑”的精彩蝶变。

巾帼英雄梁建英的名号值得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