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新年 不一样的年味儿

本报记者 常 娟 朱晓娟 通讯员 符臻臻 苏董董

年味儿是红彤彤的灯笼,是吉祥喜庆的春联,是一个个“福”字;年味儿是一张张回家的车票,是忙忙碌碌置办年货的欢喜,是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的喜庆;年味儿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年味儿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温暖感觉。

在省内各大医院,却有不一样的年味儿。这种年味儿就是医务人员的忙碌与坚守,是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关爱。

年味儿是责任、专业,是对生命的敬畏

农历大年初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新生儿科一病区的病房里一片忙碌的景象,这里有33名危重宝宝需要呵护。年味儿对于这里的医务人员来说,是责任、专业和守护,是对生命的敬畏……

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病房床位住满,很多患者是高龄危重老人。医务人员每天都要忙到深夜,7天5台ECMO(体外膜肺氧合)抢救患者,年龄最大的患者87岁;“微信视频刚一接通,家属的眼泪就流了下来。”农历大年三十、初一,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重症监护室)和中心ICU二病区、五病区通过线上探视模式,为患者架起亲情陪伴的桥梁。更让人暖心的是,护理人员会认真对患者进行梳洗,即使有的患者暂时未恢复意识、无法言语,也能干干净净地与家人过个“在一起”的团圆年。

胸外按压、插管、电击除颤、穿刺、机械通气……忙而不乱,紧张而有序。他们穿梭在患者与家属之间,交代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执行医嘱,抢救……为每一位患者用尽全力。这是春节期间,驻马店市中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工作常态。据科主任王付启介绍,普通人忙过节,急诊科医务人员过节忙,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忙碌。该科所有人轮流值班,在休班时间也自觉保持电话畅通,随时待命。“最近,我们接收的患者大部分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他们来的时候气急胸闷,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我们立即安排他们吸氧,在检查和会诊后将他们送到相应科室。”王付启说。

1月21日,除夕,是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医生张东颖的生日,这是她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生日。她在生日当天要值24小时的长班,她说这是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作为一个年轻人,刚毕业,我可以熬更久的夜,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临床知识、临床经验,尽快地提升自己。”张东颖说。

新冠疫情政策调整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床位瞬间饱和。此时的张东颖刚刚能够独立值班,便投入了高强度的救治工作中。也正是这个时候,张东颖养成了一路小跑的习惯。今年春节期间,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包括张东颖在内的40多名医务人员全部放弃休息时间,24小时轮流上岗,以确保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得到科学、及时的救治。

年味儿是守护在产妇身边,迎接新生命的诞生

年的味道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对于助产士来说,年的味道是在辞旧迎新之夜守护在产妇身边,迎接新生命的诞生。

春节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产妇的数量不减反增。在产科主任赵先兰的带领下,产科全体医务人员一如既往地坚守工作岗位。在河医院区产科二病区,赵先兰、护士长赵雅斐带领医务人员看望了每一位住院产妇及家属,鼓励产妇配合治疗,安心在医院养病,有困难要及时提出,科室会尽力帮助解决。同时,她们还为产妇及家属送去新春的礼物和祝福,与产妇一同辞旧岁,迎新春。对赶在虎年最后一天出生的宝宝,医务人员还为他们送上特意定制的出生证明保护套。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病房里欢声笑语、暖意融融。

一名护士夜间巡视病房时,一个阿姨硬要塞给她一个橘子。这个护士百般推脱,阿姨竟直接放到她的口袋里。回到护士站,这个护士又发现工作台上放着一杯可乐,可乐下面还压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护士,你辛苦了。

护士们说:“我们只是给他们送去了一点儿温暖,他们却给了我们更大的感动。我们被他们深深温暖着。”

年味儿是坚守岗位,默默守护患者用药安全

“哎,你们用的啥膏药?我手腕痛得厉害!”“要学习一下左手加药,这样右手累了可以换左手。”不久前,手腕痛成了坚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人员的通病。在春节值班休息间隙,同事们在朋友圈里相互安慰和咨询缓解手腕痛的良方。

自2022年12月18日起,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日调配输液量由以前的3500袋增至5400袋。

“看着刚刚打印出来的能绕几公里长的液体标签,一摞摞等待调配的输液袋,恨不得自己能有‘三头六臂’,啥痛都忘了。”回想起节前的工作场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人员赵瑞生记忆犹新。当时,为了确保各批次液体被准时送到临床科室,调配人员每日都从清晨6时开始工作。在药品配制期间需要穿隔离服,为了节约时间,不耽误进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人员减少更换隔离衣的次数,从6时一直工作到11时,中间不补充一滴水,很多人出来第一件事儿就是抱着水壶猛喝水。

“当前,在我们医院,患者的状况总体趋于稳定,输液量也较以前有所下降。前段时间的超负荷工作,给同事们留下了‘后遗症’——手腕痛,看着他们一个个手上贴着膏药,节日期间忍痛坚守岗位,真让人心疼。”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主任惠红岩说。不管多累多辛苦,守护患者静脉输液用药的安全和质量是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使命。

最纯真的年味儿,莫过于小朋友平安和健康

春节假期,当人们沉浸在团聚的喜庆气氛之中时,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儿科二病区,仍然可以看到戴着心电监护仪、正在输液的孩子和为他们忙碌着的医务人员……再忙、再累,为了让留守病房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医务人员忙里偷闲,轮流上阵,挂灯笼,贴“福”字。在中国红的装点下,病房“暖”了起来;在医务人员挂起灯笼的瞬间,年味儿瞬间降临了。

孩子是全家的寄托和希望。提及新年,大人们总是说:“只要孩子身体好,在哪儿过年都一样。”农历大年初一一大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肾脏科副主任、东院区儿科二病区负责人张建江和护士长明静祎,便开始给小朋友们送祝福,分发小礼物。孩子们绽放的笑容是送给医务人员最好的新年礼物。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务人员的眼里,最纯真的年味儿,莫过于小朋友平安和健康!

春节假期,这样的故事在省内医院的每个角落悄然发生着……职责所在,医务人员必须坚守岗位,救治、陪伴、照料无法回家过年的患者,但是即便在医院里,仍然可以感受到团聚、热闹、喜悦。医务人员说,今年,他们的年味儿是甜的、香的、暖的……

这里 健康知识“处处见”

本报记者 王 平 常 娟

1月24日,农历大年初三,在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中医养生健康园内,游园的人络绎不绝。市民刘广叙来园内玩的次数自己都数不过来。他说:“来到这里,感觉特别放松,还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学到很多健康知识,知道怎么养生、如何针灸。”

跟随刘广叙的步伐,进入健康园后,首先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的雕像。园中还有各大中医药名家的介绍,种植着中草药,让人们在游玩的同时,学到许多中医养生知识。

据鹤壁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璩凤英介绍,中医养生健康园两年前建成,突出和谐养生主题,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分区,配以五行、五色、五方内涵,以水溪和陆路为经络联系五脏(五行),“五个特色区域”——火区(心区)、木区(肝区)、水区(肾区)、土区(脾区)、金区(肺区)将文化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时间养生、五脏养生等中医养生内涵与景观营造结合起来,将全园连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打造成集养生知识宣传、养生操、互动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健康知识宣传园区。

除了中医健康养生园,鹤壁的病媒生物科普馆、青春期健康教育基地、五岩山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在节假日也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

“我们加强基层健康教育阵地和队伍建设,修缮了388条健康步道、163个健康主题游园和长廊,让大家在游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健康知识。”璩凤英说。

不只如此,针对农村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鹤壁市还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宣讲活动。

“从疫情开始,我市就充分利用全市885个农村‘大喇叭’和550个社区‘小广播’播放防疫健康知识,从早上7时到晚上8时每天循环播放最新疫情防控政策、防护知识等。”璩凤英告诉记者,目前,鹤壁农村“大喇叭”和社区“小广播”累计播放防疫健康知识长达80万小时;同时,鹤壁市卫生健康委还每日发布健康知识温馨提醒,针对不同群体,通过朋友圈和微信群推送防护知识;在所有小区、村庄、单位、商场、医疗机构,实施健康教育宣传栏更新、宣传知识张贴上墙、科普短视频电子屏连续播放行动,实现健康知识全方位全覆盖传播。

每年8月,鹤壁都会组织一次市级健康素养水平测试。相关工作人员从城乡抽取3000余人,以他们为代表样本,通过监测,深入分析群众的主要健康问题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医教结合”“医养结合”“体医融合”“控烟联合行动”等干预项目,查漏补缺,多层次多角度传播健康知识与技能。

“去年10月,我们组织了一次健康素养水平测试,结果会在今年5月出来。根据2021年的测试结果,全市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为29.32%,基本医疗素养水平为31.60%,这说明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都不足,慢性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挑战。”璩凤英说。

针对这一结果,2022年,鹤壁市继续创新实施健康促进“13621”行动。“13621”行动,即每年组织一次市级健康素养水平测试,创建一批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社区(村)等支持性环境,推进健康教育进家庭、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加强基层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组织市级医院一对一帮扶县区等,并建立政府、医院、媒体、社区多层面共同参与的大健康科普宣传模式,形成部门协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实现从“治病为主”向“预防为主”的转变。

一系列措施,使鹤壁居民对健康知识、防疫知识由“关注少”到“处处见”“记得牢”,进一步激发了人们主动获取健康知识的强烈意愿。

大年夜 乡村医生健康巡诊到农家

本报记者 王正勋 通讯员 任永立

1月21日,除夕。这天傍晚,与家人一起吃过饺子,焦作市武陟县谢旗营镇谢旗营村第二卫生室医生贾利斌拿着听诊器和一些常用药品,去给村里86岁的杨某检查心肺功能、测血氧饱和度。随后,他又到低保户贾某和谢某家,为他们送去感冒灵、鲜竹沥、银黄颗粒、布洛芬胶囊等,并交代用药注意事项。

“像杨某这样的‘红码’患者,我每天都要巡查一遍,尤其是春节期间,更要时刻关注他们。”贾利斌说,他负责村里260多户1100余人的卫生健康工作,其中高血压病患者110人,糖尿病患者26人,老年人135人,需要重点关注且每周至少巡访两次的“黄码”患者35人。春节期间,外出返乡的100多人,是他的重点关注对象。

与贾利斌一样,春节这几天,谢旗营镇蒯村乡村医生牛海江也没闲着。全村65岁以上老年人将近500人,他的卫生室负责250人,其中“红码”10人,需要每天巡诊一次,测血氧饱和度、询问身体状况、检查是否咳嗽低热等;“黄码”25人,每周要巡诊两次;“绿码”215人,需要每周巡诊一次。

“今年这个春节有些特殊,是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之后的首个春节。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返乡、出游人数大幅增加,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牛海江说,国家为基层医疗单位配发了一些防治药品和器械,但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还是不间断提醒广大村民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基于此,无论是在诊所里还是走在大街上,抑或是走亲访友,牛海江都时刻不忘医生的职责,询问身边的人是否打了疫苗、是否“阳康”,目前身体啥状况,提醒他们减少聚集、戴好口罩等。

春节期间,武陟县347个行政村509个村卫生室的904名乡村医生,日夜坚守农村,严格按照新颁布的《农村居民新冠病毒感染防治健康教育手册》,做好宣传引导、居家治疗等工作,保护好重点人群,降低重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大年初一 千里之外的紧急转运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邢永田

“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血压无法维持,随时有生命危险,请求立即支援……”1月22日,农历大年初一,一名患者家属打来求救电话。

接到求救电话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医务人员紧急奔赴徐州,转运一名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患者周先生,39岁,是一名货车司机。临近春节,忙碌一年的周先生回到老家。由于返乡人员多,周先生的应酬也多了起来。

1月20日,架不住亲友们的热情,周先生又喝了不少酒。当天晚上9时左右,周先生出现牙痛、胸痛等症状,并且开始剧烈咳嗽。

1月21日,除夕,凌晨2时,周先生被转至某医院急诊科。由于周先生病情危重,家属拨打了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张静和主任医师叶发民的电话。

经过4个多小时的急速前进,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重症团队终于来到徐州某医院。

30分钟后,ECMO开始工作,周先生的血氧饱和度很快上升到95%,血压也升了上来。

1月22日,大年初一,晚上6时59分,周先生被顺利转运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经过进一步完善检查,张静和叶发民发现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等异常。

这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征兆!

明确诊断方向后,急诊科主任郑晓辉、主治医师吴晓光等专家,立即为患者实施介入手术。

通过造影,专家们发现,患者的回旋支远端完全闭塞,这才是导致患者病危的主要原因。

在ECMO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专家们用一个药物球囊、一枚支架开通了闭塞的冠状动脉,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各项生命指标向好。

大年初四 夫妻俩在救护车上相遇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王雪燕

“周口一名患儿需要转院,请迅速出发。”1月25日(大年初四)下午,挂掉急诊调度的电话后,河南省儿童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贾丽娟迅速跑到120急救车上。直到坐稳后,她才发现,司机竟是自己的爱人刘晓明。

这次他们要去接的是6岁女孩宁宁(化名)。大年初一,宁宁说头疼,随后呕吐不止。当地县、市两级医院检查后,发现她白细胞高、心肌酶高。宁宁的症状不断加重,家长要求转诊到河南省儿童医院。

一路疾驰,当日下午5时多,刘晓明将120急救车稳稳地停在当地医院门口。贾丽娟冲下车,检查患儿的情况;在患儿被抬上车后,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等。贾丽娟初步判断宁宁可能是横纹肌溶解。贾丽娟的眼睛一刻都不敢离开仪器,直到将患儿安全护送至河南省儿童医院,交给内科重症监护室值班医生。

“新乡一名患儿疑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情况危急。”夫妻俩从周口回来已经是晚上7时多,刚回到科室,还没来得及吃饭,新任务又来了。

此次求助的患儿1岁10个月大,干呕、嗜睡、手脚发凉,血糖高至17.6毫摩尔/升(正常值为3.9毫摩尔/升~6.1毫摩尔/升)。得知患儿的情况后,贾丽娟很着急。

“咱们还有几公里就到了。”刘晓明敏锐地觉察到妻子有些着急,一边全速前进,一边安慰贾丽娟。

到当地医院顺利接到患儿后,贾丽娟立即查体,给予心电监护。患儿呼吸浅、心率快,吸氧后血氧饱和度依旧偏低。贾丽娟又为其建立静脉通路,补液。返程中,贾丽娟全程监护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晚上11时许,患儿安全抵达郑州。

“第一次与你一起为守护儿童健康而奔波,谢谢你加入我们的团队,带给我满满的安全感,让爱永存下去,为儿童的健康贡献我们的力量。”当日,贾丽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

过节回乡为村民看病,他已坚持十多年

本报记者 冯金灿 郭娅妮 张 驰

1月24日,农历大年初三,天气异常寒冷。在洛阳市伊川县平等乡马回营村,回老家过年的陈小兵没有去串亲戚,而是坐在院子里一个取暖用的火堆旁,认真地为村民把脉问诊。

作为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小兵医术精湛。逢年过节,只要听说他回老家了,许多患者就慕名而来。这些慕名而来的患者,绝大多数是陈小兵老家周边的乡亲。只要有人前来寻医问药,他从不拒绝。

院子里挤满了前来看病的村民。陈小兵一边仔细查看CT片子,一边耐心询问病情,并郑重给出诊断和治疗意见。

“从大年初一到初四,4天时间,他给附近的近50名村民免费看病。”陈小兵的表弟刘先生说,“只要有时间,春节期间陈小兵就会回到老家给村民看病,每次都会看几十人。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10多年了。”

说起给乡亲们免费看病的初衷,陈小兵觉得,自己是医生,无论看病的环境是医院还是家,都是造福患者。

不只为乡亲们看病,作为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陈小兵还十分重视乡亲们的健康素养水平,坚持把“健康大餐”送到乡亲们的家门口。

“有效预防,可以让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75%、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70%、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50%……”在2019年春节期间,一场生动有趣的健康科普讲座让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镇政府的会议室热闹起来。

讲台上,陈小兵借助幻灯片,穿插自编的顺口溜,把“健康的五大处方”讲解得生动形象。台下150多位“听众”听得聚精会神,很多人还认真记笔记,或拿起手机记录讲课内容。不一会儿,全体起立,跟着“老师”做起了养生健康操。

“春节前后是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高发期,也是肿瘤患者复发转移的高发期。这是因为饮食、生活方式突然发生了改变,人的身体就容易出问题,所以很有必要给大家讲一讲健康知识。”陈小兵说,利用春节假期给乡亲们进行健康科普,不仅因为这个时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了,人员更集中了,还因为长期在大医院临床一线工作的他,越来越把“预防为主”的理念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平时见到许多癌症患者因为前期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重视预防,让疾病找上了门。”他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从2005年起,陈小兵就通过讲座、义诊、多媒体宣传等形式,积极向外界推广“预防为主”的防癌理念,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健康知识。

春节期间,陈小兵在帮乡亲们看病的同时,仍然不忘推广“预防为主”的理念,不时提醒看病的乡亲们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并给大家开出预防癌症的“40字诀”: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充足睡眠、定期体检,控制感染、疫苗优先,美化环境、绿水青山。

“陈教授讲的内容特别实用,关键是他总能把枯燥的医学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让我们一听就懂、一听就能记得住、一听就能用得上。”不少村民高兴地说。

(请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内容)

1月21日,除夕,在商丘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监护室,医务人员为患儿检查身体。 赵忠民/摄

1月27日10时15分,洛阳市瀍河区消防救援大队、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急诊科工作人员转运手卡搅拌机受伤患者。 刘 旸 张随山/摄

春节期间,记者还用镜头记录了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医务人员坚守的画面,欢迎扫描二维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