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什么时候到你家?”
我相信,上面这句话将成为新学期开学后,学生们之间的高频问句。
十三部门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这事儿落实下来,家长们是“反客为主”,护住了体面,学生则受益颇多。
大家都是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对于老师们管理学生的“大招”——“请家长”的伤害值以及发生的时机摸得门儿清。
然而,这个“必杀技”对学生和家长双方的影响力都不容小觑。
我妈当年就明确跟我表示过不愿意到学校参加家长会,不论是“个别”还是“全员”。
她的理由很直接。
参加全员家长会,我妈需要提前收拾打扮,就连穿什么衣服都得考虑再三。要不要在会后找老师谈话,谈什么内容,怎么开头,如何结尾更是得纠结一二。
参加个别家长会,就别提了。在我妈请假那会儿,同事朋友就心领神会了。
邻居免不了关心地问一句:“又被请家长了?”
这个“又”字用得极佳,显示了中文的博大精深,暗含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当天晚上,必然是我妈的“女高音独家专场秀”。
在我上学那会儿,家长被单独叫到学校接受表扬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几乎为0。
于是乎,个别家长到校与老师进行深入交流约等于昭告天下:有一位学生将要迎来一个完整的童年了。
现在倒好,老师和家长的“主客场”掉了个儿,班主任从学校走出去,亲自到每一个学生家里看看。
此举看似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变动,连带效应则是多方受益。
“大家都一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家长所担心的“面子”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顾全了面子,家长在听到老师传达的负面信息后,焦虑和愤怒感会大大地降低,学生承受的“怒气值”也会相对少一点。
在自己家这个熟悉的环境里,家长的心态会更加松弛,免去了不必要的紧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内容会变成以老师为主导,双方的沟通更有效。
谈话内容可能会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学习细节之上,不再是仅仅针对成绩的升降等常规问题。
虽说当下是网络社会,沟通方式多样化且非常便捷。若是仔细询问,我敢说,家长们会在班级群里积极回应,但甚少有家长会与老师频繁而深入地交流关于学生的问题。
“无事不登三宝殿”似乎一直是家长与老师的相处常态。
事实上,优等生有优等生的烦恼,差生有差生的忧愁。
在过去,班主任对优生是在全体家长会是重点表扬;对差生是个别家长会上着重批评;对于中等生,能推一把的就推一推,不能也就算了。
如今,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老师就会把每个学生的情况“扫描”一遍,班级里的“小透明”学生也有机会被老师关注。虽说老师有点辛苦,可获益的是孩子们。
我曾经看过一些很心酸的新闻报道,此刻,我在想,假如班主任能够多次家访,照应到每一个学生,那么,那些因为家庭贫困,冬天还穿不上厚衣服的学生可能就能早点被关注;那些家庭困难,小小年纪就要担负照顾家人的孩子就能早点得到帮助;还有那些原生家庭本就问题,有苦难言的学生或许就能早一点得到解救。
学校里的孩子与家里的孩子或许有着不同的“面孔”,老师能走进学生的家里,看看他们成长的环境,了解一番学生生活的细节,或许,有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老师还能发现学生的另一面。
当然,与家访相关的另一件事一定会引起家长们的讨论,那就是学生家境。
近两年,网络上关于老师想方设法探究学生家境的话题一直高热不退,究其原因,不外乎部分家长担心老师会因学生家境的不同而出现区别对待,或是刻意优待某些学生的状况。
在我看来,家访虽说会直接暴露学生的家境差异,可是,老师了解学生成长环境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况且,学生家庭差异一直存在,并非老师得知学生家境差异就会做出不合理的举动。
家境优渥的孩子,可能缺乏父母的关注;家境贫寒的孩子,可能需要老师帮忙解决后顾之忧,才能专心于学习。
对于不同家庭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家访获知家境无可厚非。
但事无绝对,大家担心的问题或会出现,但我相信,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极个别,极少数,不足以影响老师家访带来的正面效益。
家长们大可敞开大门欢迎老师的到来,只不过,家访过后,要冷静一点,给孩子一个自我阐述的机会。
家和万事兴!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