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十年间,中国人的婚姻观正在悄悄改变。
曾经一年一千三百多万对新人走进婚姻殿堂的盛况,如今成了遥远的回忆。
取而代之的,是婚姻登记大厅里越来越安静,而离婚窗口前却排起长队。

2022年,全国离婚登记对数达到了287.9万对,2023年,这一数字降到了259.3万对,可这并不意味着离婚潮就此退去。
那么2024年离婚人数是多少?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时间往前推,2013年是个值得被记住的年份。
那一年,全国有整整1346.93万对新人登记结婚,是民政部有记录以来的最高点。
那时很多人都认为婚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是成家立业、安身立命的标志。

可谁都没想到,这个数字从此开始一路下滑。
2014年开始,结婚人数连年减少,到了2019年,首次跌破1000万对,但这还只是个开始。
2021年跌到800万以下,2022年更是只有683.5万对,尽管2023年稍微反弹了一下,达到768万对。
但2024年的数据让人彻底清醒,只有610.6万对,创下44年新低。

这不是波动,这是趋势。
结婚人数少,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年轻人不愿结婚了,这话没错,但背后的原因,远比这句表面话复杂。
2024年,20到39岁的适婚人口已经减少到3.7亿人,比十年前少了6000万。
这是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人少了,自然结婚的人也少,可更深层的,是婚姻本身的吸引力在下降。

大城市里,三十岁没结婚已经不再稀奇,不少年轻人把结婚当作可选项,而不是必选项。
女性的独立意识和经济实力增强,让她们不再急于通过婚姻获得生活保障。
农村则面临着另外的难题,性别比例失衡,导致很多男性找不到对象,一些村庄里,彩礼一涨再涨,动辄十几万,年轻人望而却步。
还有一个大家都感同身受的现实,生活成本太高了,房价、育儿、教育、婚礼开销,每一样都能压垮一个刚刚组建的小家庭。
年轻人越来越务实,他们不再轻易投入一段看不到未来的婚姻。

而结了婚的人,也越来越讲究婚姻质量,不幸福的婚姻,不想再勉强维系。
疫情三年,长期的居家生活暴露出夫妻之间的诸多矛盾,很多人选择了及时止损。
2021年4月起,国家实施了离婚冷静期制度,本意是希望让冲动离婚的人三思而后行。
从数据上看,确实有部分人在这30天里撤回了申请,但更多人只是冷静之后,更坚定地离了。

2022年,全国有287万对离婚,2023年下降到了259万对,一度被认为是冷静期起效,或者是疫情后人们对家庭更珍惜。
可到了2024年,离婚人数又涨到了351.3万对。


不少城市的离婚窗口,时不时还能看到排长队的场面,有网友发图说离婚比结婚还难排队,虽然遭到官方辟谣,但却反映出公众对婚姻制度的焦虑。
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也不乐观,仅有181万对新人结婚,同比减少15.9万对,降幅明显。
这说明,2024年数据并不是偶然下滑,而是延续性的结构问题。

面对这一局面,各地政府也在努力,浙江、山西、广州等地陆续推出结婚红包、消费券、现金奖励等鼓励政策。
广州甚至对初婚夫妇发放高达4万元的奖励,有诚意,但成效有限,人们要的不是奖励,而是有信心生活下去的保障。
还有地方干脆从制度上下手,2025年5月10日即将实施的新《婚姻登记条例》,实现结婚登记全国通办,取消了户口本限制。

这无疑为年轻人结婚提供了便利,但也只能解决形式问题,解决不了核心的婚姻观念变化。
越来越多年轻人,尤其是高学历群体,对婚姻采取更慎重的态度,他们更看重情绪价值、精神共鸣,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义务。
在上海,2024年离婚的平均年龄是30.1岁,这说明不仅是年轻人离婚,很多中年夫妻也选择了分开,高考后的协议离婚潮成为新现象,父母为了孩子忍到高考结束,才选择体面结束。

婚姻不再是人生的标配,而是变成了选配,年轻人更愿意先实现自我,再考虑家庭,过去讲的是成家立业,现在变成了立业再说。
社交媒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被滤镜美化的婚姻生活和现实的落差,让人对婚姻充满焦虑,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成为热门话题时,年轻人自然更犹豫。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冲动,25到29岁群体中,冲动结婚后短时间内离婚的比例在上升,这说明部分年轻人对婚姻的心理准备仍然不足,缺乏婚前教育和沟通能力。

政策层面也在不断微调,2024年有传言说离婚冷静期可能被取消,后来被官方辟谣,条例虽然不再明确写30天,但实际操作并未改变。
这说明,国家并不打算放松对婚姻稳定的引导,问题是,冷静期只是一种程序上的刹车,它作用有限,真正要解决的,是婚姻背后的社会压力。
从数据上看,离婚率高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反映出大众对婚姻质量的重视,比起凑合过日子,现代人更愿意追求精神契合。

只是,如何在这个大趋势中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如何在高成本时代降低家庭运营的负担,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长期课题。
未来婚姻制度的核心,应该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情感契合、价值观一致、共同成长,才是现代婚姻的底层逻辑。
离婚人数的断崖式变化,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形势的压力,还有价值观的重塑,这场婚姻观的巨变,不是一代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挑战。
真正让人担忧的,不是离婚的数量,而是结婚的信心。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