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相亲圈里的事,真是越来越让人琢磨不透了....

不少条件不错、海外镀过金的高学历姑娘,回到国内找对象时开出的价码,那真是一个比一个“扎心”。

 

上来就要几十万上百万的彩礼,还要房要车要当“公主”,关键一条:孩子坚决不生!

这样的条件,别说普通小伙听了发怵,就连见多识广的媒婆都直呼“离了大谱”....

 

海归女列单,小伙被“噎”​

前段时间,广东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姑娘去相亲,一坐下就开门见山,中心思想就一个:体现我的价值。

而价值怎么体现,那就要明码标价了,88万8的彩礼,她说了,自己海归的身份,就得配这个数。

 

而这还只是“起步价”,紧接着是硬件要求:男方必须买辆好车,奔驰宝马奥迪这个档次的,可别用普通车糊弄人。

理由是人家在国外待久了,生活品质不能掉档。

而婚后规矩也得立好:绝对不能跟公公婆婆住一块;家务活不碰,不做。

 

但这还没完,最后一条更是重量级:孩子是坚决不要的,自己是丁克一族。

为了这事永绝后患,还提了个惊人要求,让男方去做结扎手术,意思很明白:我嫁过来是享福的,不是给你家生儿育女的。

 

对面坐着的小伙,听着一项项要求蹦出来,心里头那算盘是越拨越沉....

彩礼小百万,豪车几十万,还得有婚房,不跟老人住意味着房子还不能小,这些都算了,最让他过不去的是“结扎不要娃”这条。

 

小伙儿没忍住,脱口问了一句大实话:不生孩子,那我娶你干啥,要你啥用?

这话可戳了姑娘肺管子,当场脸就黑了,二话不说站起来就走,临走还扔下一句埋怨:你这人太不会聊天了!

 

独留小伙和这堆“天价”清单在原地凌乱....

而这事在网上传开,看热闹的、评理的都来了,不少网友发话了:这哪是找伴过日子,分明是想请回家一位啥也不干、只管花钱的“祖宗”!

 

也有人直言,这种光想索取、不愿付出一点点儿的“精己主义”,结不成正经姻缘....

甚至还有网友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身上发生的事...

王女士的“公主城堡”梦,媒婆听不下去​​

就在去年秋天,另一位王女士的相亲要求也是把“离谱”二字推向了新高,还上了回热搜...

 

王女士也是位海归硕士,家里父母着急,托了位经验丰富的老媒婆帮忙物色对象。

媒婆按规矩办事,见面就问她有啥条件,而王女士一点不客气,掰着手指头数开了:第一,彩礼,五十万!

 

媒婆眼皮一跳,以为自己听岔了,结果这还只是“前菜”....

男方得有辆像样的车,怎么也得一百万的豪车吧,这才配得上我。

接着是第三项:住的地方不能含糊,得要一栋像童话里那样的“公主城堡”!

 

媒婆当时那表情,估计是哭笑不得。

但这还没完!

王女士接着说婚后的安排:男方的工资,一分不少得交到她手里,统一归她管;她自己呢,工作是不做的,家里的家务活也是不沾手的,要么请保姆,要么就辛苦公婆。

 

另外,作为“精致生活”的一部分,她每半年都要出门旅游一次,追求她的“诗和远方”。

媒婆耐着性子听她讲完这“宏伟蓝图”,实在忍不住了,反问她:姑娘,你要人家这么多,那你自个儿啥条件啊?

王女士还挺理直气壮:重点大学海归硕士身份还不够分量,留学让她长了见识,所以婚后就要这样享受生活、拓展见识。

 

话说到这,媒婆也是实在人,不绕弯子,直接给她泼了盆凉水:

姑娘啊,你这要的条件太高了,能不能往实在了想想,做白日梦也得有个谱啊,看看你自己,素颜朝天,戴眼镜、微胖,就这普通人的样貌,真配不上你开出的这天价啊!

 

媒婆这句“你配吗你”,话糙理不糙,核心意思很直白:找对象讲究个门当户对、条件般配,这要求高得没边了,压根不现实...

 

不过话说回来了,为啥现在相亲场上,尤其是一些海归姑娘,敢开出这么吓人的单子?

其实仔细想想,里头其实有两层意思挺明显....

海归光环成了“尚方宝剑”?​​

从这两位的要求里看,核心就一句话:我的生活品质必须最高级,所有可能拉低她们生活水准的事,比如辛苦工作、操持家务、承担生养之累、处理家庭关系,通通都得避免。

 

她们设想的婚姻,几乎就是一个保障她们无忧无虑“当公主”的平台,只进不出,只管享受权利,不谈付出义务....

 

而她们最硬气的“底牌”,就是那张海外文凭和经历,广东姑娘明确说88.8万是“海归价值”的体现,王女士也把留学当成“可以不工作、要享受”的正当理由。

在她们心里,海归这个光环就是一块闪闪发亮的金字招牌,得换回超级加倍的物质保障和生活特权才“不亏”。

 

不过想法是很美,可惜现实这堵墙又高又硬,这类过分“高估自我价值”的想法,在真实的婚恋市场上,那就是不小的难题:

就说彩礼,各地风俗不同,但多数工薪家庭也就十万到三十万之间顶天了,像案例中动不动88万、50万的,那比普通人家高了好几倍,普通小伙子听了都得心里一哆嗦。

 

要求男方结扎这种触及医学伦理的要求,更是让人惊掉下巴。

当然了,媒婆们的激烈反应,也道破了一个最朴素的婚恋逻辑“门当户对”、“等价交换”。

相亲这桩事,说到底是你挑我,我也挑你,媒人天天跟这行当打交道,最清楚双方条件该怎么匹配才能成。

 

像王女士媒婆那句大实话,就点明了这种离谱要求背后的本质错位:你自身的“底子”撑不起你开出的“天价”条件。

这就像开小卖部想卖古董的价钱,没人认账啊,光靠一个海归的“帽子”就想在婚恋等级上跨越好几个台阶,享受远超自身基础的生活,在现实操作中,就跟新闻里的结局一样——黄了。

 

结语​

婚姻从来不是一方掏空家底把另一方“供起来”的单向买卖,它更像是两个人组队过日子,讲究个彼此扶持,共同发力。

日子冷了,能相互提醒添衣;生病了,能守在床头递水端药;累了烦了,有个肩膀能靠。

这才是咱老百姓心中暖乎的婚姻模样。

 

海归也好,高学历也罢,都是个人能力的加分项,但过日子是门平衡的艺术。

只盯着自己能获得啥,对承担家庭责任闭口不谈,甚至把这些加分项当成漫天要价的“尚方宝剑”,这条路子,很难走得通,更走不远。

 

找个知冷知热、能踏踏实实一起经营小日子、分担风雨的人,远比追求那些“天价”的虚幻标签靠谱得多。

说到底,找的是伴侣,不是摆着好看的花瓶,也不是需要供奉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