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全国结婚登记同比增加了26.8万对,这看起来是个好消息。
但别高兴得太早,这主要是因为5月份实施的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政策,加上"520"这种吉利日子的扎堆效应。
事实上,2025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总数只有353.9万对,依然处在历史低位。
更让人担忧的是,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创下了1978年以来近47年的新低。年轻人到底怎么了?

一路下滑的结婚率背后
2013年,中国的结婚登记对数达到了1346.9万对的历史高峰,那时候大家还在为"单身狗"这个词哈哈大笑。但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骤降到610.6万对,整整腰斩了一半多,降幅达到54.7%。
2023年疫情结束后,确实出现了一波"补偿性"结婚潮,当年结婚登记对数达到768.2万对,同比增长12.4%。很多人以为这是反弹的信号,结果2024年立马又掉下来了,同比减少157.6万对。这说明什么?说明那些因为疫情推迟结婚的人该结的都结了,该补的也补完了,剩下的就是真的不想结婚。

初婚人数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2013年到2023年,内地居民初婚登记人数从2386万人的高点一路下滑到1194万人,几乎减少了一半。连再婚人数也在减少,从2019年的455.9万人峰值降到2023年的342.5万人。这表明不管是第一次结婚还是二次结婚,大家的积极性都在下降。
来看看离婚数据,2021年实施"离婚冷静期"政策后,离婚对数确实大幅下降,很多人还以为这政策真管用。但从2023年开始,离婚率又连续两年回升,2025年上半年离婚登记同比增长4.5%。看来该离的还是要离,政策只能起到暂时的缓冲作用。这种"先抑后扬"的趋势说明,制度可以短期改变行为,但改变不了根本的观念变化。

婚姻观念大变样
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和他们的父母那一代完全不同。过去结婚是人生的"必修课",现在变成了"选修课"。
2005年的时候,20-24岁的年轻人是结婚主力军,占比47%。到了2024年,这个年龄段的结婚占比只剩13.4%了。现在25-29岁成了结婚的黄金年龄,占比35.1%。更夸张的是,40岁以上结婚的人占比从2005年的3.9%飙升到18.7%。30-34岁和35-39岁的结婚占比也分别从9.9%和4.9%增长到21.4%和11.4%。

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岁推迟到2020年的28岁,男性从24.1岁推迟到29.4岁。这不仅仅是"晚婚",更反映了年轻人对人生规划的重新思考。他们不再把结婚当作20多岁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要先搞事业、先享受生活、先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再考虑感情和家庭。
未婚同居的数据也很说明问题,1985-1989年出生的男性未婚同居率达到37.99%,女性为33.13%。这比1980-1984年出生的人群(男性33.33%,女性26.79%)还要高。年轻人觉得,既然可以同居,既然可以有稳定的感情关系,为什么一定要结婚?法律约束和社会压力对他们来说没那么重要了。

婚前生育的比例也在上升,1980-1989年出生的人群中,婚前生育占比6.1%,未婚生育占比1.2%,明显高于1970-1979年出生人群的5.9%和0.3%。这些数据表明,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家庭和生育的关系,不再认为结婚是生育的必要前提。
性别差异也很明显,2023年30-34岁的男性未婚比例是26.8%,女性只有12.1%,分别比2019年上升了8.6和3.4个百分点。这背后其实是择偶观念的分化:城市高学历女性有了更多选择权,她们宁可单身也不愿将就;而农村男性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想结婚却结不上。

结婚成了奢侈消费
说到底,很多年轻人不结婚,最直接的原因还是钱。现在结个婚要花多少钱?房子、车子、彩礼、婚礼,随便算算都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对普通工薪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先说房子,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达到35:1,意思是一个家庭不吃不喝35年才能买得起房。就算是普通城市,年轻人想要买房结婚,也得掏空两个家庭的积蓄,甚至还要背上几十年的房贷。

农村的情况更夸张,江西等地的彩礼已经涨到30万,这对农村家庭来说就是天文数字。很多农村男性为了结婚,家里不仅要卖房卖地,还要四处借债,结果"因婚返贫",陷入恶性循环。
更可怕的是养孩子的成本,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把一个孩子养到18岁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中国是6.9倍,几乎是全球最高的。
澳大利亚只要2.08倍,法国2.24倍,美国4.11倍,日本4.26倍。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如果算到大学毕业要62.7万元。这还不包括各种课外班、兴趣班的费用。

这还只是直接成本,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的隐性歧视,让很多高学历女性不愿意因为生育而中断事业发展。虽然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达到63%,但她们承担的家务劳动价值却没有得到合理量化和补偿。她们的机会成本太高了,宁可选择单身也不愿意牺牲职业前景。
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来。面对如此高昂的成本,很多人选择推迟结婚,甚至选择不结婚。毕竟,单身生活的成本要低得多,而且自由度更高。

人口危机正在逼近
婚姻问题不只是个人选择,它正在引发更大的社会危机。最直接的就是生育率下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1.08,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初育年龄每推迟1个月,总和生育率就下降8%。按这个趋势下去,2050年中国总人口可能降到12亿以下,老龄化率突破30%,劳动年龄人口锐减40%。
性别比失衡让问题更加复杂,00后男女性别比约115,意味着男性比女性多1100多万。90后男女性别比约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20-40岁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这些多出来的男性,大部分集中在农村,他们很可能终身找不到配偶。

农村的情况特别严重,30岁以上的未婚男性有超过60%分布在村镇,而未婚女性有超过60%在城市。农村"光棍潮"已经成为现实,每个行政村平均有20名左右的大龄未婚男性。这不仅是个人悲剧,也带来了社会治理难题,性别比失衡地区的暴力犯罪率比均衡地区高20%,诈骗、拐卖等问题也更加突出。
城市也有城市的问题,高学历女性选择单身、冻卵、非婚生育等新模式,对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现有的法律框架和公共服务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些变化。比如单身女性的养老保险、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等问题,都需要重新考虑。

养老负担也在急剧加重,养老保险支付周期从2012年的18.5个月缩短到2023年的11.9个月,已经有14个省份的养老金出现收支缺口。如果生育率继续下降,未来的养老负担将更加沉重。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许并不全是坏事。年轻人更加理性地看待婚姻,不再为了结婚而结婚,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问题是如何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同时,解决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

政策层面已经开始有所行动。婚姻登记"全国通办"降低了程序成本,各地也在探索住房保障、育儿补贴、生育假延长等措施。但要真正扭转趋势,可能需要更系统性的改革:让年轻人买得起房、养得起孩子、平衡得了工作和家庭。
最终,婚姻制度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而不是强迫个人去适应过时的制度。只有当结婚真正成为一种选择而不是负担时,年轻人才会重新拥抱婚姻。

毕竟,爱情和幸福从来不需要一纸证书来证明,但一个健康的社会确实需要稳定的人口结构来支撑。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创造更加友好的婚育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意愿,选择最适合的生活方式。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