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开道锣鼓喧天,江西莲花县一户人家用一场盛大庆典,迎接26年前被遗弃的女儿,本应该是一家人都喜极而泣欢乐的场景,一直关注这件事的广大网友也应该欢欣鼓舞。

可在网络上大家却劝她:看完家人就走,快回比利时。因为这场奢华的欢迎却盖不住两张冰冷的证明:白纸黑字写明她根本不是走失,而是被故意抛弃的,这是为什么呢?

 

奢华的欢迎却盖不住冰冷的证明

七月的莲花县,热得像个蒸笼,这场欢迎黄楼回家的仪式,比天气还火热。鞭炮炸得满街红纸,崭新的奔驰车队油光锃亮,亲生母亲抱着她哭得撕心裂肺,父亲在一旁手足无措,激动得发抖。

在场的每一个人,脸上都挂着笑,眼里都闪着光,这阵仗与其说是接女儿,不如说是迎贵人,可这漫天的喧嚣和热情,被两张纸片轻轻一戳就破了。

 

一张是福利院的“弃婴捡拾证明”,一张是派出所的“弃婴证明”,白纸黑字清晰地记录着一个事实:这位江西女孩黄楼不是走失的,而是被人故意扔掉的。

这两张纸像两盆冰水,瞬间浇熄了欢迎会上的虚火,它刺穿了这场盛大仪式里所有的“面子”和“里子”,底下是26年前冷冰冰的真相,这让那震耳欲聋的锣鼓,听起来有几分心虚,也让那紧紧的拥抱,显得格外复杂。

 

与这边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楼身旁的比利时养父母,他们只是安静地坐着,看着女儿眼神里是藏不住的骄傲和爱意,养母的眼眶自始至终都是湿润的。

那不是悲伤的泪,是喜悦是欣慰,是看见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终于补上了人生拼图的第一块缺口。

 

这对夫妇,在领养黄楼之前,已经有了四个亲生孩子,他们把黄楼接回家后,又从埃塞俄比亚领养了一个黑皮肤的小女儿,这是一个由爱捏合而成的,跨越了血缘和肤色的“联合国”家庭。

黄楼身上那种从容不迫的贵气并非天生的,养父母送她去最好的学校,让她从小学习芭蕾,这份气质是二十多年的爱与陪伴,一点一滴熏陶出来的,它不是金钱能堆砌的,而是一个灵魂被充分滋养后,自然散发出的光芒。

所以她站在那里,不卑不亢眼神清澈,没有普通寻亲女孩的激动或局促,因为她内心笃定她有家,而且是一个无比温暖、强大的家。

 

她想找的是一份答案

很多人以为是黄楼自己要寻根,但真相是早在2015年,她的比利时养父母就主动委托朋友,在中国刊登寻亲信息,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女儿能找到自己的来处不留遗憾,这份胸怀才是真正的“为你好”,不是控制不是占有,而是希望你的人生完整。

这次能找到,也纯属机缘,一位中国游客在比利时听说了黄楼的故事,深受感动,回国后她辗转联系上了热心负责的警官,才最终锁定了莲花县的这个家庭,这位游客就是现场那个穿着紫色衣服,一直为黄楼充当翻译的女士。

 

所以黄楼这次回来,更像是替养父母完成一个心愿,她要找的,从来不是一个新的家庭,而是一个关于“我从哪里来”的答案,有了这个答案,她的人生叙事才算圆满。

她的平静是对两种人生的最大尊重,面对亲生父母的痛哭流涕,黄楼表现得异常平静,她没有崩溃没有质问,甚至没有太多眼泪,有人说这是文化差异,是西方教育下的理性。

 

其实这更像是一种内心早已自洽的从容,一个缺爱的人才会拼命向外抓取,而一个内心充盈的人,则有能力去理解和原谅,亲生父母递上金项链和厚厚的红包,她微笑着收下了。

这个“收下”的动作意味深长,它不是贪图也不是和解,而是一种体面的接受,她收下的是对方迟到26年的歉意,也是对这份血缘的最终确认。

 

爱才是最终归宿

黄楼平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像一个故事的旁观者看着自己人生的前传,她明白那个把她扔在路边的家庭,和那个把她捧在手心的家庭,共同塑造了今天的她,她既不怨恨前者,也不必对后者时刻感恩戴德,因为那份爱早已融入她的骨血。

这份平静是对两种人生的最大尊重,这场认亲也是一面人性的多棱镜,亲生父母的盛大欢迎,里面有多少是愧疚多少是弥补,多少是朴素的爱,又有多少是为了“面子”?我们无从得知。

 

或许当年的遗弃是出于万般无奈,今天的欢迎也是出于万分真心,两位姐姐特意为她准备牛排薯条,担心她吃不惯中餐,这份笨拙的示好是真切的。

但无论如何这都无法改变一个核心事实:决定一个人成为怎样的人,往往不是生下她的那个家庭,而是养育她的那个,血缘只决定了你的起点,而爱、责任与陪伴,才决定了你的归宿。

黄楼的根,早已深深扎在了比利时那片用爱浇灌的土壤里,这次回到江西,她只是来看一看,那颗属于她的种子,最初是从哪里出发的,看完就够了。

 

结语

养育之恩大于天,无论黄楼最终选择在哪片土地扎根,她的养父母对她来说都是不可磨灭的感恩之情,不管亲生父母是出于什么原因,但是他们实际上确实遗弃了黄楼,黄楼如今找到了她的血脉所在地也就够了。

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前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