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三年前谁都想不到会发生这种事。"
本田在华销量从 2020 年单月 20.9 万辆的巅峰,断崖式跌至今年 7 月的 4.5 万辆。创下了该品牌入华 20 年来的最低纪录。更令人心惊的是,这家曾经连续五年占据细分市场榜首的企业,如今月销量甚至卖不过某些成立仅 3 年的造车新势力。

"本来想用 ' 短期调整 ' 来解释这个数据,但后来发现连我们自己都骗不过去了。" 某知情人士透露,该品牌内部会议上,高管第一次使用了 "生死存亡" 这种字眼。从高管层到基层员工,所有人都清楚感觉到:那个躺着就能赚钱的黄金时代,真的结束了。
这种断崖式下跌并非毫无征兆。把时间线拉长看,2020 年 12 月 20.88 万辆的耀眼数据,更像是回光返照。彼时整个行业都在向电动化转型,而这家日系品牌却固执地守着 "两田混动" 的技术路线。当比亚迪 DM-i 以更低的油耗、更强的动力横扫市场时,他们仍坚信 "可靠耐用" 的护城河牢不可破。

可市场从来不讲情面。在河北某二线城市,当地最大的经销商今年已裁撤了 30% 的销售团队。展厅里最显眼的位置,挂着 "贷款购车首付 1 万,日供低至 18 元" 的横幅。"这个优惠力度放在三年前,排队能排到马路对面。"
最要命的是,这家车企掉队的根本原因,恰恰是它曾经引以为傲的 "看家本领"。那些被老车主津津乐道的省油特性,在插混车型面前成了笑话;标榜的耐用性,被国产车 10 年 / 20 万公里质保打得体无完肤。当年轻人走进展厅,面对简陋的中控屏、塑料感十足的内饰时,眼神里藏不住的嫌弃刺痛着每个销售的心。

"坦白说,我们的产品经理可能活在平行宇宙。" 某 4S 店总经理私下吐槽,指着角落里积灰的某款畅销车型:"这车现在连倒车影像都要选装,这样的产品力还能撑多久?" 更讽刺的是,该品牌某款新能源车型的官方广告语竟是 "让科技回归本质",被网友调侃为 "让配置回到十年前"。
这场溃败背后,隐藏着更深的行业地震。据统计,今年前 7 个月日系三强在华销量同比跌幅均超过 20%,某法系品牌更是传出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反观自主品牌阵营,比亚迪单月销量突破 26 万辆,吉利、长安紧咬不放,就连曾经被嘲讽为 "老头乐" 的某新势力品牌,月销量都已突破 1.5 万辆。

这种两极分化的背后,藏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真相:当中国车企用三年时间走完别人十年的电动化之路时,某些合资品牌还沉溺在 "技术施舍者" 的旧梦里。某德系品牌高管曾傲慢宣称 "中国人不懂造车",结果其最新电动车上市三个月就官降 8 万;某美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至今仍在用 "续航 300 公里" 当卖点。
眼下最现实的问题是:这些站在悬崖边的合资品牌还能翻盘吗?从近期动作看,他们似乎终于醒了。某日系品牌宣布将研发中心迁往中国,某德系品牌破天荒向中国团队开放了核心数据权限。但市场留给他们的时间窗口,可能比想象中更短 —— 按照当前的新能源渗透率增速推算,2025 年燃油车市场份额或将跌破 40%。

这场生死时速的赛跑中,有个细节值得玩味:某合资品牌最新推出的电动车型,破天荒使用了中文车机系统。当工程师们终于学会在发布会上用蹩脚的中文说 "OTA 升级" 时,台下响起的掌声里,究竟有几分真心?几分唏嘘?
站在 2025 年的十字路口回头看,这场合资品牌的大溃败,何尝不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里程碑?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时,某个曾被视为真理的行业规则正在被改写:在新能源时代,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那些还端着架子、揣着傲慢的玩家,终将被扔进历史的废铁堆。
你觉得合资品牌还有机会翻盘吗?你最近购车会优先考虑哪个派系?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