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上有个有趣的梗:在上海喝蜜雪冰城,会让东方明珠变成“防御塔”发起攻击。有意思的是,上海其实是全国蜜雪冰城门店最多的城市之一,数量已超600家。

若东方明珠真成防御塔,上海上空仿佛会天天“枪林弹雨”。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作为奶茶界“万店王者”之一的古茗,至今仍未踏足上海市场。

古茗被称为“小镇版喜茶”,同样主推鲜果茶,且主打优质用料。喜茶的王牌单品如多肉葡萄奶盖、芒果芝士莓、多肉桃桃,在古茗也能找到;即便喜茶降价后,古茗的价格仍比喜茶便宜一半。

在商业表现上,这家“小镇版喜茶”十分亮眼——作为港股上市的奶茶品牌,它是仅次于蜜雪冰城的“万店王者”,门店数量比霸王茶姬与喜茶的总和还多。

更关键的是,古茗不做极限低价,单杯15元左右的定价,让“万店规模”更具含金量;要知道,鲜果茶本就是一条难度极高的赛道。

鲜果茶的核心难题的在于:用料品质高、制作流程复杂,价格难下探;且配料繁杂不仅会加大供应链压力,还会导致出杯慢、口味偏差率高,堪称“死亡赛道”。而古茗能走通这条路,关键在于精准的“小镇定位”与务实策略。

2010年,古茗在浙江台州温岭大溪镇开出第一家店,很快在本地站稳脚跟。但站稳台州后,它并未急于进军杭州、上海等大城市,而是以台州为圆心,向浙南、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延展——这一区域没有二线以上大城市,即便在各自省内,经济也相对不发达,却被古茗打造成了“龙兴之地”。原因很简单:近距离便于管理与品控。

古茗以加盟模式为主,对加盟品牌而言,开店并非最难,品控与管理才是做大做强的核心难题。

不同于多数只收加盟费、管物料成本的加盟品牌,古茗早期对加盟店近乎“保姆式服务”:从选址、装修到运营管理、原料供应,全由总公司协助完成。

若门店分散在全国,管理成本会压垮这家初创公司;而集中在小区域内,既能有效控制成本,还能把加盟店管出“直营店效果”。若是当时贸然进军上海、北京,古茗或许早已“泯然众人”。

在台州成功后,古茗进一步完善“小镇方法论”,核心是打造适配下沉市场的供应链。对想从一二线渗透三四线的连锁品牌而言,下沉市场的痛点在于:单一小城市容量有限——北京、上海这类超大城市能容纳同一品牌上百家门店,但很多小县城、乡镇只有一条商业街,逛完不过20分钟,同一品牌最多只能开三四家店。

这种低密度门店,对依赖冷链的鲜果茶来说成本极高:短保原料需冷链运输,供应链投入大,单靠几家门店根本无法平衡成本;可若涨价,小城市消费者的购买力又难以支撑。

 

古茗的解法是“跳出城市看区域”:要让冷链供应链在下沉市场实现规模经济,不能以城市为单位拓店,而要以地区或省份为单位——只要一个区域内门店密度足够,就能拉高供应链效率,单一县市的密度反而没那么重要。

这也形成了古茗独特的拓店路径:多数茶饮品牌是“供应链跟着门店走”,古茗却是“门店跟着供应链走”。

在供应链覆盖的区域内,它会把门店加密到饱和,再逐步向外拓展;其密集的门店网络中,超75%的门店位于仓库150公里范围内,从仓到店的平均配送成本仅占GMV的0.9%,远低于行业2%的平均水平。

数据也印证了古茗的“下沉深度”:据灼识咨询报告,中国排名前五的现制茶饮品牌中,古茗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门店覆盖率最低,仅21.3%,低于蜜雪冰城的25.4%。

截至2023年9月末,古茗位于乡镇的门店占比达38.3%,而同级别品牌的乡镇门店占比通常低于25%。

2023年,古茗在二线及以下城市的GMV达147亿元,占据该市场约22%的份额,远超其他品牌。

对核心城市,古茗则表现得格外“佛系”——除上海外,南京、北京等城市也暂未布局。但放弃这些城市,并未影响它在奶茶版图中的地位。

从区域分布看,这个“万店王者”仅覆盖20个省、225座城市,门店高度集中在浙江、广东、福建三大沿海省份,北方与西部留有大面积空白。

对比霸王茶姬便知其区域集中性:尽管霸王茶姬门店数仅为古茗的6成,却几乎覆盖了所有省级行政区。

古茗的区域策略还带着“务实谨慎”:2021年前,它内部甚至有“黄河以北不开店”的不成文规定。这并非盲目排斥,而是基于南北市场差异的判断——南方(尤其长三角、珠三角)乡镇密度高、物理距离近,且县镇一级的物流便捷度与消费力,能支撑古茗的供应链模式。

但北方土地广袤、城区密度低,若机械复制南方的“小镇方法论”,大概率行不通。2021年后启动的“越过黄河计划”,也选择从奶茶消费基础好的河南试水,而非大规模扩张。

深耕小镇市场的代价是品牌力较弱——奶茶品牌的品牌力常靠大城市营销短期打造,而古茗选择靠“稳定品质+有节奏的菜单更新”慢慢积累,这背后是其供应链的战略支撑。

若对比奶茶TOP2的蜜雪冰城与古茗,二者供应链各有侧重:蜜雪冰城的优势在采购与加工——凭借断层第一的门店数,它能靠规模压低采购价,且60%的原材料自产,成本优势显著,但也因原材料工业化程度高、灵活度不足,难以高频上新。

古茗则强在配送——同样是冷链,蜜雪冰城用“常温+冷冻”的两温车,古茗却用“常温+冷冻+冷藏”的三温车。

冷藏功能不仅能更好保存水果,还提升了配送灵活性,让它能使用更优质的奶与更多样的小料,实现“周上新”。

基于灵活的配送能力,古茗还提出“关键规模”概念:一个区域的供应链要覆盖足够多门店才能实现规模经济,而当前古茗的“关键规模”是500家店——只有区域门店达500家,才会建仓;待密度更高后,再开拓下一个区域。

这对鲜果茶品牌至关重要:高密度门店+自建供应链,让古茗能实现“一天两次原料配送”,原料新鲜度与口感优于同行,进而带来更高复购率。

年报显示,古茗消费者平均季度复购率达53%,高于行业30%的平均水平;而高复购又能支撑门店进一步加密,让供应链性价比更高。

纵观古茗发展,它从未有过类似2016年前后喜茶、2022年霸王茶姬那样的“爆发式增长”,而是靠“小镇方法论”稳步积累,等待量变到质变。

这也解释了它为何不急于进入北上——在二三线城市,古茗的口味有明显优势;但在奶茶内卷严重、新奇口味层出不穷的北上,它的优势并不突出。

对古茗而言,大城市只是区域的一部分,只要区域内供应链铺好、门店密度足够,未来“合围”大城市并非难事,这种实用主义恰好契合当下奶茶市场的竞争格局。

若梳理中国奶茶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由原料定义:1.0是茶粉冲泡时代,2.0是小料奶精时代,3.0是新茶饮时代(喜茶、奈雪、乐乐茶等品牌涌现,品质与用料大幅提升)。

到了4.0时代,产品与原料创新停滞,模式创新成为核心——只有运营效率拉满的品牌,才能成为行业头部。

比如霸王茶姬,用“茶+奶+糖”的简洁模式,结合自动萃茶机提升出杯效率,再联动奢侈品牌营销,8年间快速成长为行业巨头。

蜜雪冰城靠“极致低价+极致供应链+极致开店效率”,从20多年的老品牌成长为“茶饮之王”;而古茗的核心是“极致务实”:不执着于在北上等奶茶高地“插旗”,也不追求覆盖所有省份城市,而是聚焦供应链效率最大化。

正是靠这份务实,它冲出了鲜果茶“死亡赛道”,以极度不平衡的区域分布成为TOP2级别的“万店王者”。

如今,国内仍有十几个空白区域等待古茗开拓,相比那些需靠出海寻找增量的品牌,它尚有余力——或许这家公司,还未进化到“究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