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一名身穿白衬衫的年轻男子双手反缚,却昂首挺胸,嘴角甚至带着一丝平静的微笑。枪声响起,他倒在血泊中,双眼始终望向西北方向,那里是大陆,是他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他叫聂曦,吴石将军的副官,牺牲时年仅33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下的不仅是一个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还有一封写给未出世孩子的遗书,和一个跨越38年才完成的归乡遗愿……
一、隐于幕后的“关键枢纽”:从档案守护到情报传递
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聂曦的名字总是作为吴石将军的副官出现,但这位年轻军官实则是中共隐蔽战线中至关重要的“枢纽”。
1917年出生于福建福州的聂曦,自1940年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便跟随吴石。他表面上是国防部史政局总务组组长,实则承担着绝密情报传递的核心任务。
1949年,国民党政权溃败前夕,吴石被任命为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当时,国民党当局紧急要求将保存在福州的绝密档案运往台湾。
吴石命令聂曦与王强合作,将298箱绝密档案秘密转移至仓前山福建省研究院书库匿藏。这批档案后来被完整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司令部,为解放全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支持。
聂曦的细致与忠诚赢得了吴石的完全信任。当吴石决定前往台湾继续潜伏时,身边人曾劝聂曦三思:“你刚结婚,犯不着赌上全家。”
但聂曦只对妻子王玉珍说:“吴先生信得过我,我不能半路掉链子。”正是这种义无反顾的忠诚,让他成为了“吴石案”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赴台后,聂曦担任国民党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总务处交际科科长,利用职务之便,协助吴石与中共华东局派往台湾的特派员朱枫接头。
每当吴石获得重要情报,聂曦便负责将情报转交给朱枫;朱枫需要办理通行证时,也是聂曦奔走协调。他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分散的情报节点紧密串联。
历史学者近年研究发现,聂曦不仅是单纯的指令执行者,更是情报系统的“安全阀”。他独创了情报分类与暗号标注系统,每次出门传递情报都会绕行三条街道确认安全。这种近乎偏执的谨慎,让他在危机四伏的台湾隐蔽战线中工作了近半年而未暴露。
二、生死边缘的坚守:从暴露被捕到狱中遗愿
1950年3月,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后叛变,引发台湾隐蔽战线大规模破坏。特务在调查中发现一张以“刘桂麟”为名的假出境证,由聂曦经办。这条线索成为聂曦暴露的起点。
3月16日清晨,聂曦刚从咖啡馆送完情报回家,三名黑衣特务已在家中等候。他没有反抗,只是轻轻拍了拍妻子王玉珍已显怀的肚子,说:“照顾好自己和孩子,别担心我。” 此刻的王玉珍已怀有身孕,聂曦深知自己可能无法见证孩子的出生。
在保密局的审讯室里,特务用烧红的烙铁折磨聂曦,逼问情报网络细节。他疼得浑身冷汗,却始终坚持:“我是参谋,只负责整理军事文书,不知道什么情报。”即便面对叛徒指认和物证,聂曦也只承认自己经手的事情,坚决不牵连其他同志。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聂曦在狱中写下一封字迹歪扭的遗书——他的双手已被打肿,几乎握不住笔:
“吾妻玉珍:余今为国事赴死,无悔。若吾儿降生,可名'念陆',冀其长勿忘大陆故土,他日能归。余虽死,魂必伴汝与吾儿左右。聂曦绝笔。”
“念陆”,一个承载着家国情怀的名字,一个父亲对未出世孩子的最后嘱托,也是一个无法回归故土的灵魂最深切的期盼。
三、跨越海峡的归途:从遗愿到实现的38年等待
1950年6月10日下午,聂曦与吴石、朱枫、陈宝仓一同就义于台北马场町刑场。就义前,聂曦身穿白衬衫,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台湾媒体也不得不承认他“形象英武,大义凛然,死前毫无惧色”。这张就义前的照片,成为后世铭记这位英雄的经典形象。
聂曦牺牲后不久,王玉珍生下一子,遵照遗嘱取名聂念陆。由于是“叛徒”家属,母子二人在台湾生活艰难,连户口都难以办理,王玉珍只能靠帮人缝补衣物勉强维生。
转机出现在1988年,随着两岸关系缓和,聂念陆通过台湾红十字会提交寻亲申请,同年10月便与大陆的伯父聂明取得联系。这是两岸红十字会专项寻亲计划促成的重要团聚,标志着聂曦“勿忘故土”的遗愿开始实现。
2013年,聂念陆带着父亲的遗像回到大陆,专程前往吴石将军墓前祭拜。他轻声告慰:“爸,我带您回家了,咱们终于踏上故土了。”这一刻,距离聂曦牺牲已过去整整63年,但他魂归故里的遗愿终于得以实现。
与此同时,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于2013年落成,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烈士的雕像并肩而立。这里是全国唯一的隐蔽战线英烈纪念场所,至今已有846位烈士的英名镌刻在广场墙壁上,供后人瞻仰缅怀。
聂曦牺牲时年仅33岁,本可享受安稳人生,却选择了一条荆棘之路。他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名字、一张照片,更是一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英雄气概。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思考:是什么让一个人甘愿放弃一切,包括未出世的孩子和挚爱的家人,去追求一个可能看不到的未来?
答案或许就藏在聂曦给孩子的名字里——“念陆”,勿忘故土,心系家国。这不只是历史的一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安宁与统一,正是由千千万万个“聂曦”用生命铺就的道路。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