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为什么被驱逐?张仪凭什么可以得善终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走在诸侯之间。

张仪曾两次出任秦相,深得秦惠文王倚重。

太子赢荡十分讨厌张仪。

秦惠文王死后,太子赢荡即位,称秦武王。

秦武王即位后,秦国大臣投其所好,纷纷上书诋毁张仪,说张仪不讲信义,反复无常,出卖母国利益取悦秦国国君等等。

张仪本是魏国人,在魏国做相国时,与秦惠文王内外勾结,逼迫魏王放弃合纵而西面事秦。

所以,很多秦人瞧不起张仪。

一朝天子一朝臣。

张仪觉得在秦国混下去,有可能性命难保。

就在这时,齐湣王派人送书,指责秦武王任用张仪。

张仪借机对秦武王说:山东诸国相互攻伐,秦国才可以从中渔利。

现在,齐国非常恨我,扬言谁收留我,齐国就攻打谁。

我愿意前往魏国,这样,齐国必然攻打魏国。

两国开战之际,秦国可以趁机攻打韩国,兵临周朝都城,挟持周天子,成就帝王之业。

秦武王觉得张仪说的有道理,就派了三十辆兵车,护送张仪到魏国。

听说张仪被魏国收留后,齐国准备攻打魏国。

张仪准备在魏国安度晚年,不希望在魏国发生战争。

所谓让齐、魏开战,秦国得利,只是自己脱身的托辞而已。

张仪派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再借楚国使臣游说齐湣王放弃了攻打魏国的计划。

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可以使自己逃出秦国,也可以使齐国罢却攻魏之兵。

张仪出任魏国相国的第二年,死于魏国。

曾经被张仪出卖的魏国,自己的母国,成了张仪的避难和归宿之地。